说论语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4 11:22:29
说论语怎么样
说论语怎么样
说论语怎么样
喜欢看贾志刚的作品,也喜欢看关于讲论语的书,那贾志刚来说论语,我怎能错过呢,这本书视角独特,叙述标新立异,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对于知识就是如此,读百家言论,形成自己的见解,那才是自己的东西.书内容不少,我还是一步步记录自己读书所感吧. 前言经典具备时间的延续性,《论语》所展现的道理是适用所有时代的,特别是现代.从形式上说,《论语》就是一部微博语录的集合,如果了解每段话的背景也就知道了每段话的真实含义.所以,解读《论语》却不了解春秋历史、孔子身世、孔子与弟子们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那就只能是说文解字.读懂了《论语》你会发现其中所说简直就是现实社会.举个例子,《论语》中人物的出场顺序很有讲究,越靠前当然越重要.第一出场的当然是孔子,之后顺序是有若(孔子学校时任校长)、曾参(时任教务处主任)、子夏(第一强国魏国上卿)、子贡(时任首富),这不就代表县官、现管、权力、金钱吗,与现代社会有什么区别? 《论语》上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多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德. 我们给仁两个定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高的情商.含义一样.不管弟子们问仁还是孔子论仁,讲的多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人类社会情商永远重要. 对于德的定义,李零先生在《丧家狗》中给的相当准确.德:自律.孔子说德,主要是说给统治者讲的.因为统治者最需要自律.所以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折腾老百姓.德政的特点就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就是领导阶层率先垂范,老百姓自然也就有样学样了.举个例子,譬如号召市民乘坐公交交通,市长如果上下班坐地铁,这就叫做以德治国;否则,就是忽悠老百姓. 学好了《论语》是可以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的,但孔子的话也并非都正确.孔子一开始讲周礼,之后讲仁德,晚年讲道讲天命.晚年之时老年痴呆症状明显,这时言论没啥价值. 作者将《论语》原文按照时间、人物和概念线索进行了重新编排,依旧为二十篇,按照作者的整理,分篇总结自己的收获. 第一部分 在鲁 这一部分是孔子从出世到离开鲁国前往卫国之前的经历及言论,这段时间孔子所竭力强调的是遵从周礼,以礼治国,将礼的作用鼓出到了极致,但在政治上,孔子的表现极其天真幼稚.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作为整个论语的第一段,其实是饱含深意的,因为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人不知,而不愠(不受赏识);学,而时习之(学问没有用处,只能自我陶醉);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这段话都是无奈之下的自得其乐,都是给自己一个台阶,充满了自慰、无奈和自嘲,所说快乐都不是他理想中的快乐,孔子弟子中真正得到第一等快乐的是子贡和冉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一生其实很失败,所以应该学而用之,不是学而时习之. 2、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通常,官宦子女由于生活无忧,很少回去学习谋生的技艺,而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当官,不得不多学些手艺来养家糊口,这也就是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3、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有教无类.” 实际上这都是孔子私校早期的招生口号.两句话含义就是说:“只要交学费就可以入学.都可以来学知识,不分族类.”按照周礼规定士以上阶层拥有在公立学校受教育的权利,严格来说孔子私校是违背周礼的,士以上阶层怀疑孔子水平以及私校的合法性,平民害怕自己没有受教育的资格,敢来报名的人不多,孔子也要养家糊口的,所以说了上面的话,孔子私校没有招生门槛,不论出身,只要交学费一概都收. 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两段话都是在批评三桓违背周礼,但说实话孔子不应该管,也没有能力管. 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对于鲁昭公贸然动手打季孙家,孔子批评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还是不忍,不取决于对方无礼的程度和自己愤怒的程度,而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动手的时机. 6、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孔子君君臣臣的说法一开始是打动齐景公的,因此准备重用他.可孔子议论讽刺过齐相晏婴,而晏婴也一向讨厌孔子学说,所以极力反对齐景公启用孔子.这里孔子有一个教训,无论到了哪里不要随意议论当地权贵,想在哪里发财就要和当地老大搞好关系. 7、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很可能小人指宰我,女子指孔子之妻.小人都是下层阶级,那时候女子不能出去工作,有些女人的确挑三拣四,抱怨不断. 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就算是以德治国的定义吧,统治者自己首先做出表率,老百姓有了楷模,自然就会跟随. 9、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孔子帮助鲁定公对付三桓,使用隳三都等手段,处处与三桓作对,极力削弱他们的力量.于是三桓都很讨厌孔子,而鲁定公看清形势,为了避免连累自己,刻意疏远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将是被炒的命运,决定前往卫国发展.这是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祭祖分祭肉的事,另一件就是上述这件,孔子借这两件事不测而别,前往卫国而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骨感现实,要么忍受,要么离开,不要抱怨. 第二部分 论礼 这一部分是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主要是在看孔子离开鲁国之前.周礼其实就是周朝的制度,包括整个社会各个方面. 1、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空有仪式,而内心没有诚意的话,还不如没有仪式.搞那么多的竞赛,却不是为了彰显公平,还不如不搞. 2、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还在强调对于周礼要从精神上去执行,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 第三部分 子路 子路,名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出身卑微的子路很聪明,而且有点死心眼,喜欢一条道走到黑.子路很好学,也很上进,对贵族生活也充满了向往.可是基础不好,孔子常常嘲笑他.但是子路的优点太多了,譬如很忠诚,很能吃苦,很直率而且很勇敢,孔子跟他在一起就感觉踏实安全.因此,后来子路成了孔子身边最信任的学生,他们相互关心,成了一种师生加朋友加亲人的关系.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基础太差,学习很努力,成绩很糟糕,而且一开始总怕人笑话,怕别人说连这都不懂,有时候免不得不懂装懂,所以孔子就这样教导子路.我在看别的讲座时还有另外解释,意思子路说话很直率,孔子教导他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说了. 2、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说得对,你不知道水有多深,不知道对方的来头背景,轻易地动手,结果对方来头更大,最终还是自己吃亏. 3、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孔子道:“如何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相互勉励,和睦相处,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相互督促勉励,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要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做的就是和朋友兄弟之间处好关系.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没有朋友没有路. 4、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是孔子的回答.聪明,但是不要卖弄聪明;有远见,但是要假装没看见;再勇猛,也要利用敌人的弱点,要有勇有谋. 5、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臣子不欺骗君主,可以犯言直谏.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很少.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孔子政治上的天真. 6、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如果是表扬子路,那就是子路的逻辑分析能力超强.如果是批评,那就是说子路性子太急.宿诺在过去被解释为承诺的事情不过夜,不准确.宿是搁置的意思.无宿诺就是承诺的事情一定会做到,与隔不隔夜没有关系. 7、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人们都是希望别人当雷锋,号召别人无私奉献,而自己只有索取和要求,所以明白德的人很少,施行德的人很少.君子不多,伪君子遍地. 第四部分 冉有 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是孔子的第二批学生.冉有的从政能力一流,人品也是一流,对孔门的贡献与子贡不相上下,并列第一,可以说是孔学的一大功臣.不过由于孔子对冉有一再批评,因此后代的儒家并不待见冉有,很少提及.此外,冉有专心政务,在学说上没有建树. 在孔子的所有学生中,冉有是做官最成功的人.所以,对于冉有的学习能力,孔子最为看好.遗憾的是,冉有不是为国君效力,而是为季孙家族,这导致了能力越强离老师的期望越远,这也是师徒两人之间屡生矛盾的根本点.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话让人想起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时候孔子的思想已经收到管仲思想的影响.如果先前的思想就应该是先克己复礼再追求富裕.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很浓重.中国首先是人口众多,之后开放国门,国家开始富裕起来.可是教化始终没有跟上,老百姓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素质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喜爱仁的人找不到了,所以讨厌不仁的人就成了仁了.为民请命的官员没有了,于是不祸害老百姓的官员就成了好官员.不受贿赂的官员没有了,于是收了贿赂还能办事的官员就是好官员.道德的标准越来越低,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做好人,而是根本不想做好人. 第五部分 周游 从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去卫国,到最终回到鲁国,这段历史被称为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这期间孔子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对于礼乐的执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研究人际关系上,更为务实. 1、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一生遭遇无数挫折,中间颠沛流离,却还能坚持到最后,靠的是什么,乐观主义,或者说靠的就是善于给自己打气. 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泰是平和安详的意思,现代话就是低调的意思.孔子说的是颜高,正是他在匡地的骄傲自大给一行人带来了麻烦.自古以来,吹牛是要付出代价的,炫耀是要付出代价的. 3、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感慨统治者好色的程度远超于对德的追求.这是孔子在卫国期间被南子召见之后的感慨,感慨卫灵公因为好色,情愿把国家交给一个女人去管理,进而孔子发现,男人们都是好色的,没有一个好德胜过好色.所以,孔子推广他的德怎么能成功呢? 4、卫灵公问阵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起孔子该怎样处置蒲地,孔子认为出兵并且认为蒲地百姓和公叔戌不同心,因此可以轻松拿下.从战略角度来看,孔子是错误的,而卫灵公以静制动,静待良机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的才能不是老板所需要的那一类,即便你如何出类拔萃也没有用.要学有用的知识. 5、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孔子说楚国地大人稀,都城太小而百姓缺乏归属感.因此,首先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爱这个国家,其次要吸引外来移民.在世界现代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譬如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都是这样. 6、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固穷表达君子即使穷困也不改志向.穷不是贫穷的意思而是穷困的意思.穷困的时候人最容易动摇;遇到挫折的时候人就容易失去信心.要学习孔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目标.所以,信仰很重要. 7、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说起来好像最没用的就是德行了,几个人都没有什么成就. 第六部分 颜回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弟子颜路的儿子,比孔子小三十岁,非常聪明.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贤.因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颜回更是,有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有些怀疑,可是颜回却坚决信从.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就是颜回,远远超过对自己学生的喜爱.尽管看上去安于贫穷,内心里,颜回对于出仕还是很渴望的.可惜颜回的思想比孔子更保守,性格又迂腐,因此始终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为此,颜回内心非常焦急,不到三十岁就满头白发.最终年仅四十岁就在贫困交加中死去.颜回,是后世书呆子的典型形象,是腐儒,不懂得变通,对孔学没有多少贡献. 1、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一开始认为颜回很愚笨,后来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对所学内容有所发挥,这才知道颜回很聪明.有的人比较闷,善于思考,不善于交流.但虽然善于思考,可是不表达出来也不行. 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说的不是志向而是品德,很虚无,这说明颜回在生活中没有什么具体的奋斗目标,只知埋头学习.子路的志向则是与朋友一起快乐.孔子的志向很明显是要当官.所以子路朋友较多,颜回这人没什么朋友,孔子志向高大,活得很累. 3、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颜氏幽默,后世常有人说“君在,臣何敢死”,这成为一句标准的拍马屁句式.譬如,“老板没醉,我们怎么敢醉?”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最模范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孔子能不无奈吗?可是,他又不好意思说颜回找不到工作,于是只好表扬他安贫乐道. 5、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眼看模范学生颜回找不到工作而愁白了头,而几个总是被孔子批评的学生混得风生水起,孔子要反思了.随后在修撰《诗经》的过程中发现,子夏这种平时总是跟自己争论的学生才是对自己最有启发的,才是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人.于是他恍然大悟,颜回是个好学生,可是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三好学生就是好学生吗? 6、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在穷困潦倒中死去,只活了四十岁,这让孔子失去了为自己正名的机会,模范学生这样的死去让孔子失望、伤心、愧疚.颜回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与现实严重脱节,而这都是孔子教导的结果. 7、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哭颜回,更是哭自己. 8、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孔子最喜欢颜回,肯定想厚葬他,可是碍于此前拒绝了颜路,所以表面上还要反对厚葬他.还是子贡超级聪明,把老师的内心摸得很透,处处安排得很妥帖.老板的话固然要听,但有时候明显言不由衷,要揣摩老板的真实意图,即使做了事情被老板骂,他内心也是赏识你的. 9、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有史以来,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学生之间,往往是不听话的学生更有前途. 10、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这是孔子对颜回优点的描述,也能看出颜回的人品确实非常好.不过换一个角度,颜回从来不把怒火发在别人身上,从来不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么自己要承受多大的内心压力?再加上前途无望、内心忧郁,早早白头和早夭不是必然的吗?所以有什么不如意就发泄出来,别闷在心里.郁闷死了自己,得到赞扬又有什么用呢? 1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颜回学习努力,不断学习新知识.可问题是学习学来干什么?用在哪里?能不能用?这都是颜回没有思考的问题.学而无用,这也是悲哀,或者说更大的悲哀.所以方向错了走的越远越糟糕.没用的知识学得越努力越没有用.这是教育的问题. 第七部分 子贡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岁.端木这个姓氏是商朝的姓,子贡是商人世家,或者说是富N代,子贡是孔子的第二代学生,在卫国入学.孔子对子贡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一开始很瞧不起子贡,之后觉得子贡并不坏,最后则是对子贡的喜爱,到了晚年则是对子贡的依赖.子贡对孔子的帮助是学生中最大的,尽心尽力的同时还照顾到孔子的自尊心和面子.子贡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孔子的学说,推崇孔子为圣人,公正地说,对于孔子以及孔子学说来说,子贡居功至伟.不过,在学业方面,子贡非常一般,他弃官经商,又恰好和孔子的期望背道而驰.不知道,这是不是对孔子学说的一种讽刺.此外,子贡不仅是一个大富豪还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 1、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孔子尽管是老师,但不喜欢指指点点说别人的不足,对于子贡的这个习惯,非常瞧不起.不过话说回来,孔子说话不也是在揭子贡的短吗.关于方人的问题,其实孔子也接受过教育.老子给过孔子忠告:“聪明睿智但是却很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博文善辩但是陷入麻烦的人,是因为他总是揭别人的短.”所以,没事别揭别人的短,否则别人也会揭你的短. 2、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孔子喜欢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是用来讽刺子贡的.不管是不是君子,总之干什么都要有行动,光靠嘴是不行的. 3、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下流就是水的下游,上游的脏东西都流到了下游.子贡很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并且相当反叛.因此,老师说商纣王无恶不作的时候,他却为商纣王鸣不平.其实也是替自己鸣不平,说老师你对我的印象不好,所以看什么都不顺眼.子贡的话当然对,所以一个人一旦有了坏名声,事情就麻烦了.什么坏事都可能算到你头上,最终可能把你逼到绝路上. 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 上者,恶勇而不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这是师徒俩一次面对面,且矛盾达到顶峰时的一次交锋.每个人都有自己厌恶的事情或习惯,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别人厌恶什么,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些习惯. 5、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坦诚地劝告,恰到地表达,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孔子的话很诚恳的告诉子贡,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那样会失去朋友.这是交朋友的道理,朋友间说话要有分寸.当双方社会地位、财富等等不大相当的时候,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 6、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曰:“君子不器.” 不要讨表扬,讨表扬多数情况相当于讨骂.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这是在教子贡怎样在同学中赢得尊重,子贡喜欢在一些没有学问的同学面前卖弄自己,显得轻浮而肤浅,记过就是真正有城府的人看不起他,比如冉有.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是很多成功认识的秘诀. 8、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很好强,决定和颜回比一比.因为贫而无谄是颜回,富而无骄是指自己.孔子当然知道,于是说颜回不仅仅是贫而无谄,人家已经到了贫而乐的境界了,富而无骄还不够,还要富而好礼才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要不断改善,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子贡这是说老师说得对,我还要不断进步. 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什么是仁?就是为了自己生存而帮助别人生存,为了自己成功而帮助别人成功.孔子不提倡舍己为人,因为舍己为人是与人性相背离的,所以永远不要让自己的行为超越人性的范畴,这样才不会活得太累太虚伪. 10、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是说,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孔子的话当然正确,就是要子贡多听些意见,不要偏听偏暗.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全体通过、一致赞成,往往不是好事. 11、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贡说我们老师无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圣人无常师,祖师爷是没有师承的. 12、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贡说得对,你以为不好的,很可能是你自己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自己不喜欢的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不明白的不等于就是不对的. 第八部分 归鲁 归鲁后,孔子逐渐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彻底绝望,并开始修《春秋》,撰写《周易》,思想趋向于道家.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你对老百姓怎么样,老百姓就会对你怎样;你自己做好了,老百姓就会跟着你做好.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老师说得对,上梁不正下梁歪.要大家做什么,自己先做好.如果自己不做,说什么都没有用,命令没用,号召更没用. 3、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孔子说:“让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就等于让他们去送死.”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教育很重要,投入不能少. 第九部分 子夏 子夏,姓皮卜名商,卫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第二次前往卫国的时候收的弟子.子夏家里比较穷,性格比较吝啬,同时又很聪明,有傲气.因此,子夏与同一批的师兄弟之间关系都不大好.子夏在学问上有很独特的见解,孔子修《诗经》、《春秋》都是以子夏为首席助手,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学术成就最高的一位.后来被魏文侯请去魏国西河开校讲学,为魏国以及当时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据考证,《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也就是左丘明.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欲速则不达,不是说要慢,而是说不要违背规律来求快.贪小便宜吃大亏.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的看法,学习不等于死读书,读书的目的就是懂得道理,懂得道理不一定要靠读书. 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的学习,志向坚定,以切己之事问人,就现实的问题进行思考,仁就在其中了.”这是子夏的学习模式,实用主义非常明显.博学而笃志就是说志向要坚定,但是要广泛学习.但凡有用的,管它异端与否,拿来学了再说.切问而近思,就是关心和研究现实的,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事情,找到答案.做到了这些,自然就适应了社会.有的人把伟大的理想房子嘴边,其实,研究好今天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4、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别搭理他. 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也是如此.” 第十部分 曾参 曾参字子舆,曾皙的儿子,小孔子四十七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曾参的品德很高尚,与世无争.性格上,曾参很像颜回,但是不如颜回.曾参以孝著称,《孝经》就是他的作品.《论语》应该曾参在世时和他的弟子们编写的,因此才能保持公正和真实.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要广交朋友,这样才能立足社会.要想混得有档次,就再好好学习知识.别说,曾参这个原则很实用.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简言之就是师古,这是孔子早期思想.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让人们内心有敬畏,行为就会有底线.没有信仰,内心没有敬畏,因此道德无底线,什么都干的出来. 第十一部分 游张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鲁国人,也有说是吴国人.为人非常聪明,机警善变,深得孔子喜爱.但是与子夏互相瞧不起.后曾开设私校讲授儒学,称为子游之儒,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