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主要思想.分析传统主流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7 19:26:21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主要思想.分析传统主流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主要思想.分析传统主流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主要思想.分析传统主流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分析传统主流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
(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还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和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但在战国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而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因而获得“独尊”地位,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宋朝时期形成理学: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yi、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6)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从而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7)明末清初遭批判:明清时期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揭露道学的虚伪.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经世致用”)、王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其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8)龚自珍、林则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9)太平天国时期被结合:鸦片战争后在农民起义的潮流中,受西方宗教思想影响的洪秀全结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的理论,对广大的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10)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11)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2)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