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问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具体客观的评价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3:54:06
清问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具体客观的评价呢?
清问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具体客观的评价呢?
清问大家对李鸿章有什么具体客观的评价呢?
李鸿章简
李鸿章(1823~1901)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时,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着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卒.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以上选自http://www.chinesewiki.org/wiki/user1/4/archives/2005/629.html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从李鸿章争论说起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的看世界当然比林则徐来得伟大.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所以他所开启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将外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国确实在他的倡导下进步了,而且进步非常大.在实业方面并不比日本小.到一八九O年时,中国海军在东亚是领先于日本.工业也领先于日本.这在西人当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对他的热情评价.日本领先于中国在于立宪,在于常备军制,在于国民的热情,和国内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稳定.
具地讲,中国落后于日本在于政治制度方面,在于国民万众一心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东西我们中国曾在汉、唐时一个也不少啊.其他微观因素还有:第一是连年的灾害,这不得不令翁同和将海军的军费压缩,而去救灾(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与李鸿章闹个人意见!翁与李个人关系很好.翁有许多次求助于李,李全部答应.).第二,中国的国家和政局不稳,每十年有一次战争,或对外或对内,而且每次要选在太后万岁之时,这也是令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来填补军费等开支.第三,国民素质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还是太低.教育的内容还是二千年来的科举制的内容,虽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内容,但与当时的泰西诸国的科学比较,显然落后几百年.第三,国民没有爱国热情,在满人当政汉人受压迫的年代,汉人是不会真正替满人出力的,一切唯满人的意志而决定,汉人逆来顺受,虽然在洪杨之后,有曾,李,左等大臣拥兵地方,但号召全国显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鸿章所倡导的事业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开拓性的进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动静或很少动静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阶层没有紧迫感,李鸿章再急,也无济于事.还没有一个奋勇争先的官僚阶层为中国的奋起而努力.这点日本较中国强几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真正看世界的人,也并不完全知晓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实用性为主,如军事,如实业,如教育等,没有看到法律,科学,政治制度,种族关系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种族体制、社会的法律的体制.所以孙中山对李鸿章虽属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这一缺陷.第六,中国传统文人与官吏所具备的美德束缚了李鸿章等人的手脚.他们唯知忠君报国,不论上面的决定是好是坏,总是唯命是从,一切不敢抗命,与孙文一代比,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李鸿章自身失败了,但他的的事业并未全败,又被他传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比李鸿章强的一点是非常有头脑,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有规划,所以能最后成功.但这成功的起点当是起自曾国藩,继自李鸿章.这三人相辅相成,谁也不能少掉谁.所以我们现在说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起自林则徐,也可以说是起自洪秀全,也可以说是起自曾国藩和李鸿章.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要达到某个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搞顺我者荣,逆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是事实,不是面团.对李鸿章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