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己的读书经历,你又悟出了哪些与作者不同的道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18:08:51
由自己的读书经历,你又悟出了哪些与作者不同的道理
由自己的读书经历,你又悟出了哪些与作者不同的道理
由自己的读书经历,你又悟出了哪些与作者不同的道理
一个是要构思新崭,别出心载,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迹云,千篇一律;二是写出真情实感,再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历血的创造,这样才是有生命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碧野: 三比法
著名作家碧野读书要经过三比: 第一,将名著与非名著相比.俗话说:“不比不知道”,如果光读
名著,而不把它与非名著相比较,就不知道名著究竟“名”在哪里?名 著的艺术水平高究竟“高”在哪里?名著的主题思想深刻究竟“深”在 哪里?名著的构思巧妙究竟“巧”在哪里?如果宝珠捧在手上都不能识 别它,那宝珠有什么用呢?同样,名著摆在面前都不能识别它的精华, 怎么吸收它的营养呢?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将名著与非名著两相比 较,才能够看得出名著在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明显长处. 第二,将名著与名著相比.“十个指头不能一般齐”,即使同是名 著也会有高低上下之分.可以把同类题材、同样体裁或其它有类似之处 的名著对照起来阅读,也可以把中国和外国有类似之处的名著对照起来 阅读,这样就能鉴别出名著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择其优者吸收,那么吸
取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了.
第三,著名作家前期与后期的作品相比.名作家也并不见得每一部 作品都是名著,即使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巨匠,他 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艺术也有一个成熟过程.将名家前后期 的作品作比较,对作家的成长过程就清楚了,并且能从中悟出许多规律 性的东西,这对立志于走文学道路的青年来说,是很可以借鉴的.
三比法是碧野的读书方法,也是他的成才之道.
王汶石: 三遍法
常常有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问我,怎样读书才能收获大?我说,你 看看当代作家王汶石的读书方法吧,肯定会有所启发的.王汶石年轻的 时候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读得很认真.对于名家名著,更是舍得 下劝夫;不是读一遍,而是读三遍.读第一遍时,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 身份去读,让自己完全进入书中的艺术境界,尽情地享受瑰丽的艺术之 美.
读第二遍时,是以一个艺术鉴赏者的身份去读,对作品进行严格的 剖析.无论是多大部头的鸿篇巨制,都毫不客气地进行“肢解”,然后 对每一个艺术部件作一番评头品足.说得形象一点,就像机枪手拆装机 枪一样,仔细研究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 系.通过这样对各个艺术部件的剖析,来学习借鉴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写 作技巧.
读第三遍时,是以一个文学作者的身份去读,主要从客观上学习作
家驾驭一部(或一篇)作品的能力,即研究作品的总体设计. 王汶石这种读书方法行之有效,能够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原来并不是搞文学创作的,而是
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才拿起笔开始写作. 由于他善于读书,善于吸取名家名著的艺术营养,文学功底比较扎实, 因此,他出手不凡,写出了《新结识的伙伴》、《夏夜》等一批思想性 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饮誉文坛,一跃而成为当代知名作家.
当然,王汶石的“三遍”法”,也不是机械地绝对地读三遍.有的
平庸的作品,他读一遍就过去了,而有的特别精采的、艺术成就确实高 的作品,就不止读三遍、四遍、五遍?多次地读,反复揣摩、玩味.
白夜: 双十法
著名记者白夜在回忆他的读书生活时说: “到了上中学时,碰到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
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真是走马观花了.古人能一 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 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 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
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 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 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 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 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采.这就 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 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 少看要十目一行.”
白夜在“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充分体现 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全面周到,值得仿效.
“一目十行”能博览群书,“十目一行”能精研名著.至于对什么 书“一目十行”,“对什么书“十目一行”,可视自己的需要而定,不 必强求一律.
刘征: 信马游缰法
不少人认为读书是一种苦差事,可在诗人、杂文家刘征眼中,读书 则像春游踏青一样,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他说:“我读书没有什么方法,随便翻翻,信马游缰似的.有时是
有目的的,有意去寻找一点什么,有时是无目的的,只是信手翻来,碰 到什么有趣的就溜几眼,大有趣的就一口气看下去.前者如孤山探梅, 走遍山中的多条小径.目的只在探梅,后者如春郊踏青,花也好草也好, 爱看就多看一会儿.”
请看,“孤山探梅”,“春郊踏青”,多美的境界!简直妙不可言.
那么具体怎么个“信马游缰”法呢?刘征说:“随便翻翻,自然就 不止于一书;就是在手中的一书,也不一定从头看到尾,有时只读其中 的几页甚至几句;有时从后面向前读去,倒过来读;有时只欣赏那印刷 的字体和插图.随便翻翻,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我则多是在中午休息 躺在床上打个盹之后,或者在夜间伴着一杯茶靠在沙发上准备睡觉之 前.不消说,随便翻翻是不须讲究什么读书法的,写笔记,抄卡片都有 赖于‘随便’二字,要是遇到认为随手丢了可惜的文字,不妨夹上个纸 条,如果是版本不足可惜的书,也不妨把页子折起来为记.”
这种“信马游缰”式的读书,会有收获么?有的.刘征认为,不但 有收获,而且大都是意想不到的.对于专业研究,文章写作,艺术欣赏 乃至人生修养都会大有助益,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补充.他深有体会地说: “我得益于随便翻翻,比得益于一本正经地学习还要多.翻多了,脑子 成了一个品种花色十分丰富的杂货摊,用什么可以信手拈来.”
当然,信马游缰地读书,并不排斥有计划地读书.刘征主张:“有 计划地读书与随便翻翻不可偏废.初学者或者应该侧重前者,随着学习 的发展,宜于越来越多地随便翻翻.”
曹世钦: 记帐法
散文家、《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曹世钦有一本珍贵的小本子,那是 他几十年来记录的“读书帐”.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书时除了作点读书笔记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本书,都 记录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 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从 1957 年开始,30 多年来,他一年不隔地这样坚持记着,每逢闲暇 时间,还把这个小本子翻开来前前后后浏览一遍,渐渐地他体会这种记 录书目录读书方法很有好处.他说:
“第一,每一年终了,我翻开这个小本子,看看一年之中读过哪些 书,读了多少字的书,哪些书是我渴望读的,哪些书是随手牵来读的. 还可以与前一年作个比较,是多读了还是少读了,想想为什么多读了或 少读了,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应该读想读而还没来得及读的书.这 不但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而且对于在新的一年里也有提醒的意义.
“第二,这样简要的读书记录,它能告诉我,中外许多名著我读过 哪些了,甚至在某年某月某日我重新读过一遍,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里读的,我可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个小本子还能督促我:尚有一些 名著还需要我抓紧读一遍.
“第三,它还能告诉我,哪个时期是无计划地读书,那真是“韩信
乱点兵”式的,点到哪本书算哪本.反正开卷有益嘛!其实也不尽然, 有的书读过之后并无什么益处.同样它也能告诉我,哪个时期是有计划 地读书,比如 1961 年,这年从 5 月至 10 月就系统地读完了《莎士比亚 戏剧全集》以及他的十四行诗集.这使我了解了莎士比亚其人,也了解 了他所描绘的那种社会面貌,还了解了他的著作在英国文学史上所占的 重要地位.
“第四,可以从中考察出我读书的勤奋程度,尤其是记录下来的读
书少的那些年月,我就要思考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不能一 味强调工作忙,只能说‘挤’时间不够,见缝不去插针,把零星的时间 在不自觉中空掷了.我便告诫自己:有松弛,有懒惰,警惕啊,惕警!” 读完一本书,随手记笔“帐”,并非难事,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 都没有想到要这样做,或者虽然想到了,也曾这么做过,但没能坚持下 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曹世钦同志的经验表明,记笔“读书帐”
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也何乐而不为呢?
庄之明: 选择法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庄之明一谈起读书来总显得格外有兴致,他回忆 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说:“我从小就是个书迷,上初中的时候, 我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很多连环画和写剑侠英雄的书,结果作文还 是写不好,语文老师告诉我,买书,最好买文学名著,一辈子都有保存 价值,因为文学名著是文学宝库的精品,它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可以陶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比如恩格斯,他 曾经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卓越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历 史,并说他从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 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知识还要多.恩格斯在中学时代,曾经 将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看作是激励自己追求真理的榜样.”
语文老师的话,使庄之明茅塞顿开.从此以后,他就遵照老师给他 开的书目阅读起名著来了,存放衣物的木箱成了藏书的百宝箱.里面装 着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安徒生、泰戈尔、 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书伴随着庄 之明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代.庄之明从会读书开始,进而自己会写书, 进而成了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庄之明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应该有选择地 读;有选择地读书,应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他还告诉青少年朋友,读 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
一、分清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读好书,不读坏书.正如别林 斯基说的:“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青少 年要特别注意抵制黄色书刊的侵蚀.
二、分清什么是必读书,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什么是不必读的
书.应像歌德说的那样:“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 你没有好处和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三、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只需要浏览,略知其大概.正如
培根说的:“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 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的一部分 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 反复地读.”
忆明珠: 内外贯通法
作家忆明珠的读书生活,别有一番兴味情趣. 他是这样对别人说的:
“宋代有人写过一篇《四时读书乐》的诗,其中有两句道:‘好鸟 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我当然不能不读用文字写出来的书, 但我更好读那种勿需用文字书写的天然的书.一片树叶掉下来,恰好打 在自己的脑门上,如闻棒喝,顿然有悟,心中似觉无比宽敞亮堂.读不 懂《山海经》以至种种古典也罢,我尚有幸得读‘天书’——‘无字天 书’.”
忆明珠所说的“无字天书”,也就是大千世界、人生社会这部大书. 他说别人喜欢进书店,进图书馆,我则喜欢逛菜场,逛商店,逛街头小 摊.因为这些地方“大有文章”,甚至有“大文章”.于青菜萝卜的小 本交易中,街头巷尾的童言妇语里,亦可知人心而论世道.
忆明珠还说:“读书,乐;读书外书,亦乐.我的读书乐在书里、 书外打通,书中乐与书外乐打通.”
忆明珠关于读书的见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仅要读有字书,
而且要读社会实践这部无字书;二是要将书本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 之融汇贯通起来(即将“书里、书外打通”).
书本是前人或同代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积累、记载下来的知识,
它是间接知识,而且有限.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博大的知识宝库,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科 学文化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一个青年人如果只读书 本,而不了解社会,那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如果死读书,而不知道将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那么,他读了书又有什么用呢?
我又悟出了:读书,要看读什么书,好还是不好?对你的学习有没有帮助?参考资料:我也是五年级的 我悟出的道理:“读书就等于吃饭,如果不读书,
看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如果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本书的话 是写不出来的
一个是要构思新崭,别出心载,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迹云,千篇一律;二是写出真情实感,再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历血的创造,这样才是有生命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碧野: 三比法
著名作家碧野读书要经过三比: 第一,将名著与非名著相比。俗话说:“不比不知道”,如果光读
名著,而不把它与非名著相比较,就不知道名著究竟“名”在哪里?名 著的艺...
全部展开
一个是要构思新崭,别出心载,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迹云,千篇一律;二是写出真情实感,再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历血的创造,这样才是有生命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碧野: 三比法
著名作家碧野读书要经过三比: 第一,将名著与非名著相比。俗话说:“不比不知道”,如果光读
名著,而不把它与非名著相比较,就不知道名著究竟“名”在哪里?名 著的艺术水平高究竟“高”在哪里?名著的主题思想深刻究竟“深”在 哪里?名著的构思巧妙究竟“巧”在哪里?如果宝珠捧在手上都不能识 别它,那宝珠有什么用呢?同样,名著摆在面前都不能识别它的精华, 怎么吸收它的营养呢?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将名著与非名著两相比 较,才能够看得出名著在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明显长处。 第二,将名著与名著相比。“十个指头不能一般齐”,即使同是名 著也会有高低上下之分。可以把同类题材、同样体裁或其它有类似之处 的名著对照起来阅读,也可以把中国和外国有类似之处的名著对照起来 阅读,这样就能鉴别出名著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择其优者吸收,那么吸
取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了。
第三,著名作家前期与后期的作品相比。名作家也并不见得每一部 作品都是名著,即使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样的文学巨匠,他 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艺术也有一个成熟过程。将名家前后期 的作品作比较,对作家的成长过程就清楚了,并且能从中悟出许多规律 性的东西,这对立志于走文学道路的青年来说,是很可以借鉴的。
三比法是碧野的读书方法,也是他的成才之道。
王汶石: 三遍法
常常有一些爱好文学的青年问我,怎样读书才能收获大?我说,你 看看当代作家王汶石的读书方法吧,肯定会有所启发的。王汶石年轻的 时候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且读得很认真。对于名家名著,更是舍得 下劝夫;不是读一遍,而是读三遍。读第一遍时,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 身份去读,让自己完全进入书中的艺术境界,尽情地享受瑰丽的艺术之 美。
读第二遍时,是以一个艺术鉴赏者的身份去读,对作品进行严格的 剖析。无论是多大部头的鸿篇巨制,都毫不客气地进行“肢解”,然后 对每一个艺术部件作一番评头品足。说得形象一点,就像机枪手拆装机 枪一样,仔细研究每一个零件的性能、制作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 系。通过这样对各个艺术部件的剖析,来学习借鉴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写 作技巧。
读第三遍时,是以一个文学作者的身份去读,主要从客观上学习作
家驾驭一部(或一篇)作品的能力,即研究作品的总体设计。 王汶石这种读书方法行之有效,能够较快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他本人的经历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原来并不是搞文学创作的,而是
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来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才拿起笔开始写作。 由于他善于读书,善于吸取名家名著的艺术营养,文学功底比较扎实, 因此,他出手不凡,写出了《新结识的伙伴》、《夏夜》等一批思想性 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饮誉文坛,一跃而成为当代知名作家。
当然,王汶石的“三遍”法”,也不是机械地绝对地读三遍。有的
平庸的作品,他读一遍就过去了,而有的特别精采的、艺术成就确实高 的作品,就不止读三遍、四遍、五遍??多次地读,反复揣摩、玩味。
白夜: 双十法
著名记者白夜在回忆他的读书生活时说: “到了上中学时,碰到书太多了,要看得快,才看得完。我记得,
我在半天内看完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真是走马观花了。古人能一 目十行,我想,我大概也能一目十行,觉得很高兴。于是,我就喜欢一 目十行读下去,读了好多书。
“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 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二遍;读二遍不行,再读三遍。
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读出其中味道来。《杜诗镜铨》,我就看 了五遍;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我就看了五遍;曹雪芹的《红楼 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
“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 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功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 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采。这就 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
“然而,书真是太多了,也不能光埋头在几本书中,又要多看。总 之,既要多而博,又要少而精。我的读书经验是,多看要一目十行,而 少看要十目一行。”
白夜在“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充分体现 了博与精的辩证关系,全面周到,值得仿效。
“一目十行”能博览群书,“十目一行”能精研名著。至于对什么 书“一目十行”,“对什么书“十目一行”,可视自己的需要而定,不 必强求一律。
刘征: 信马游缰法
不少人认为读书是一种苦差事,可在诗人、杂文家刘征眼中,读书 则像春游踏青一样,轻松愉快,其乐融融。
他说:“我读书没有什么方法,随便翻翻,信马游缰似的。有时是
有目的的,有意去寻找一点什么,有时是无目的的,只是信手翻来,碰 到什么有趣的就溜几眼,大有趣的就一口气看下去。前者如孤山探梅, 走遍山中的多条小径。目的只在探梅,后者如春郊踏青,花也好草也好, 爱看就多看一会儿。”
请看,“孤山探梅”,“春郊踏青”,多美的境界!简直妙不可言。
那么具体怎么个“信马游缰”法呢?刘征说:“随便翻翻,自然就 不止于一书;就是在手中的一书,也不一定从头看到尾,有时只读其中 的几页甚至几句;有时从后面向前读去,倒过来读;有时只欣赏那印刷 的字体和插图。随便翻翻,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我则多是在中午休息 躺在床上打个盹之后,或者在夜间伴着一杯茶靠在沙发上准备睡觉之 前。不消说,随便翻翻是不须讲究什么读书法的,写笔记,抄卡片都有 赖于‘随便’二字,要是遇到认为随手丢了可惜的文字,不妨夹上个纸 条,如果是版本不足可惜的书,也不妨把页子折起来为记。”
这种“信马游缰”式的读书,会有收获么?有的。刘征认为,不但 有收获,而且大都是意想不到的。对于专业研究,文章写作,艺术欣赏 乃至人生修养都会大有助益,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补充。他深有体会地说: “我得益于随便翻翻,比得益于一本正经地学习还要多。翻多了,脑子 成了一个品种花色十分丰富的杂货摊,用什么可以信手拈来。”
当然,信马游缰地读书,并不排斥有计划地读书。刘征主张:“有 计划地读书与随便翻翻不可偏废。初学者或者应该侧重前者,随着学习 的发展,宜于越来越多地随便翻翻。”
曹世钦: 记帐法
散文家、《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曹世钦有一本珍贵的小本子,那是 他几十年来记录的“读书帐”。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书时除了作点读书笔记之外,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本书,都 记录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上,前边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 其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从 1957 年开始,30 多年来,他一年不隔地这样坚持记着,每逢闲暇 时间,还把这个小本子翻开来前前后后浏览一遍,渐渐地他体会这种记 录书目录读书方法很有好处。他说:
“第一,每一年终了,我翻开这个小本子,看看一年之中读过哪些 书,读了多少字的书,哪些书是我渴望读的,哪些书是随手牵来读的。 还可以与前一年作个比较,是多读了还是少读了,想想为什么多读了或 少读了,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我应该读想读而还没来得及读的书。这 不但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而且对于在新的一年里也有提醒的意义。
“第二,这样简要的读书记录,它能告诉我,中外许多名著我读过 哪些了,甚至在某年某月某日我重新读过一遍,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 里读的,我可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这个小本子还能督促我:尚有一些 名著还需要我抓紧读一遍。
“第三,它还能告诉我,哪个时期是无计划地读书,那真是“韩信
乱点兵”式的,点到哪本书算哪本。反正开卷有益嘛!其实也不尽然, 有的书读过之后并无什么益处。同样它也能告诉我,哪个时期是有计划 地读书,比如 1961 年,这年从 5 月至 10 月就系统地读完了《莎士比亚 戏剧全集》以及他的十四行诗集。这使我了解了莎士比亚其人,也了解 了他所描绘的那种社会面貌,还了解了他的著作在英国文学史上所占的 重要地位。
“第四,可以从中考察出我读书的勤奋程度,尤其是记录下来的读
书少的那些年月,我就要思考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然不能一 味强调工作忙,只能说‘挤’时间不够,见缝不去插针,把零星的时间 在不自觉中空掷了。我便告诫自己:有松弛,有懒惰,警惕啊,惕警!” 读完一本书,随手记笔“帐”,并非难事,但可惜的是我们许多人 都没有想到要这样做,或者虽然想到了,也曾这么做过,但没能坚持下 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曹世钦同志的经验表明,记笔“读书帐”
有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也何乐而不为呢?
庄之明: 选择法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庄之明一谈起读书来总显得格外有兴致,他回忆 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说:“我从小就是个书迷,上初中的时候, 我用节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很多连环画和写剑侠英雄的书,结果作文还 是写不好,语文老师告诉我,买书,最好买文学名著,一辈子都有保存 价值,因为文学名著是文学宝库的精品,它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可以陶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比如恩格斯,他 曾经称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卓越的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历 史,并说他从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 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知识还要多。恩格斯在中学时代,曾经 将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看作是激励自己追求真理的榜样。”
语文老师的话,使庄之明茅塞顿开。从此以后,他就遵照老师给他 开的书目阅读起名著来了,存放衣物的木箱成了藏书的百宝箱。里面装 着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安徒生、泰戈尔、 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鲁迅、巴金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书伴随着庄 之明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代。庄之明从会读书开始,进而自己会写书, 进而成了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庄之明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读书应该有选择地 读;有选择地读书,应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他还告诉青少年朋友,读 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
一、分清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读好书,不读坏书。正如别林 斯基说的:“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青少 年要特别注意抵制黄色书刊的侵蚀。
二、分清什么是必读书,什么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什么是不必读的
书。应像歌德说的那样:“把精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把一切对 你没有好处和不相宜的东西都抛开。”
三、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只需要浏览,略知其大概。正如
培根说的:“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 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的一部分 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 反复地读。”
忆明珠: 内外贯通法
作家忆明珠的读书生活,别有一番兴味情趣。 他是这样对别人说的:
“宋代有人写过一篇《四时读书乐》的诗,其中有两句道:‘好鸟 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我当然不能不读用文字写出来的书, 但我更好读那种勿需用文字书写的天然的书。一片树叶掉下来,恰好打 在自己的脑门上,如闻棒喝,顿然有悟,心中似觉无比宽敞亮堂。读不 懂《山海经》以至种种古典也罢,我尚有幸得读‘天书’——‘无字天 书’。”
忆明珠所说的“无字天书”,也就是大千世界、人生社会这部大书。 他说别人喜欢进书店,进图书馆,我则喜欢逛菜场,逛商店,逛街头小 摊。因为这些地方“大有文章”,甚至有“大文章”。于青菜萝卜的小 本交易中,街头巷尾的童言妇语里,亦可知人心而论世道。
忆明珠还说:“读书,乐;读书外书,亦乐。我的读书乐在书里、 书外打通,书中乐与书外乐打通。”
忆明珠关于读书的见解,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不仅要读有字书,
而且要读社会实践这部无字书;二是要将书本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 之融汇贯通起来(即将“书里、书外打通”)。
书本是前人或同代人根据自己的社会实践,积累、记载下来的知识,
它是间接知识,而且有限。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博大的知识宝库,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科 学文化事业才能不断发展,社会才能不断前进。一个青年人如果只读书 本,而不了解社会,那是远远不够的。再说,如果死读书,而不知道将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那么,他读了书又有什么用呢?
收起
“读书就等于吃饭,如果不读书,就等于没有饭吃“
一个是要构思新崭,别出心载,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迹云,千篇一律;二是写出真情实感,再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历血的创造,这样才是有生命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我悟出的道理是:读书。是自己的喜欢,不可以勉强。。。
但是。真正的道理是:读书,使我们的知识更加广阔。。。更加渊博
五年级的题目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我也是五年级的 ......
由自己的读书经历,你又悟出了哪些与作者不同的道理?
读书悟出什么道理
我悟出的道理:“读书就等于吃饭,如果你不读书就等于你不吃饭”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个是要构思新崭,别出心载,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千篇一律,呕心历血的创造,这样才是有生命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作文要写重点
读书就等于吃饭,如果你不读书就等于你不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