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刚刚形成时是什么样的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0:01:32
地球刚刚形成时是什么样的咧?
地球刚刚形成时是什么样的咧?
地球刚刚形成时是什么样的咧?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755年提出“星云说”.他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资料,认为宇宙中存在着原始的分散的物质微粒,这些物质微粒产生围绕中心的旋转运动,并逐渐向一个平面集中,最后中心物质形成太阳,赤道平面上的物质则形成地球等行星和其他小天体.这个“星云说”后来渐渐形成了太阳系起源学说的一种流派.
地球的形成,根据星云理论,地球原星体大约比现在重500倍,直径大约是现在的2000倍,由于重国的差异,重元素沉入物质,形成厚而重的核心,周围是轻的物质.当太阳收缩到内部产生反应时,太阳发热、发光、辐射出大量粒子,这些粒子扫射到地球表面时,把地球表面轻物质“赶跑”.于是地球就剩下那些密度大的,基本上都是固态的物质了.
还有一些假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有人认为地球是是太阳中甩出来的;有人认为是太阳一颗孪生伴星变成碎块后,其中有一块成为地球.这些假说,不像星云说为大家所接受.
---------------------------------------------
宇宙大爆炸释放出大量物质和巨大的能量,又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宇宙还未定型,还没有星系和行星,更没有生命;到处都是一片黑暗,氢原子亦尚在虚空;四处散布的密度较大的气团在不知不决中慢慢变大,氢聚集成比现代的恒星还要大的多的气团;最后在这些大气团中点燃了核反应的火炬.第一代星体就这样产生了,从而照亮了黑沉沉的宇宙空间.核裂变产生了重元素,以及氢燃烧后留下的尘埃,这些正是未来行星和生命形式所需要的原材料.
巨大的星体不久就耗尽了它们贮存的核燃料.在后来发生的大爆炸的震撼下,这些星体又将其大部分物质重新送回到原来形成它们的较稀薄的气体中.然后,在星体间的浓云中形成了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新聚结体,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星体.附近较小的聚结体虽然也能变大,但其体积太小,不足以激发核裂变,便朝着行星的方向发展.其中有一个由岩石组成的小星体,那就是早期的地球.
早期的地球在不断的熔融和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氨、水和氢气,它们被地球捕集而形成原始的大气和海洋.在阳光的沐浴下,地球逐渐变暖,并产生了风暴和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浆奔流.这一切过程使原始大气中的分子碎裂,分子的分裂物重新聚结,逐渐生成日益复杂的物质形式,溶界在原始海洋中.再经过一段时间,海水变成温暖而又稀疏的液体.在地表上,发生了分子的组合和复杂的化学反应.有一天,偶然出现了一种能以其它分子为原料,复制出与它们自身相同的分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能更加准确精细地进行自我复制的分子.自然的选择有利于那些复制能力最强的分子.哪些分子复制的好,哪些分子便增多.由于分子复制的消耗,以及转化自我复制的有机分子的复杂缩合,原始的海水逐渐变稀了.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出现了.
大约在50亿年前,大气伴随着地球的诞生就神秘地“出世”了.也就是拉普拉斯所说的星云开始凝聚时,地球周围就已经包围了大量的气体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当地球形成以后,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进而引起能量的转换.这种转换对于地球大气的维持和消亡都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太阳风的强烈作用和地球刚形成时的引力较小,使得原始大气很快就消失掉了.
次生大气阶段
地球生成以后,由于温度的下降,地球表面发生冷凝现象,而地球内部的高温又促使火山频繁活动,火山爆发时所形成的挥发气体,就逐渐代替了原始大气,而成为次生大气.次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这些气体和地球的固体物质之间,互相吸引,互相依存.气体没有被地球偌大的离心力所抛弃,而成为大气的第二次生命枣次生大气.
今日大气阶段
随着太阳辐射向地球表面的纵深发展,光波比较短的紫外线强烈的光合作用,使地球上的次生大气中生成了氧,而且氧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有了氧,就为地球上生命的出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温床”.经过几十亿万年的分解、同化和演变,生命终于在地球这个襁褓中诞生了.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在大气所纺织成的“摇蓝”中,不断地演变、进化,终于发展成了今天主宰世界文明的高级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