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筝的传说和诗文~急 【最好一小时之内~】提前说谢谢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17:36:36
有关风筝的传说和诗文~急【最好一小时之内~】提前说谢谢了~有关风筝的传说和诗文~急【最好一小时之内~】提前说谢谢了~有关风筝的传说和诗文~急【最好一小时之内~】提前说谢谢了~风筝的传说清明节有一个放风

有关风筝的传说和诗文~急 【最好一小时之内~】提前说谢谢了~
有关风筝的传说和诗文~急 【最好一小时之内~】提前说谢谢了~

有关风筝的传说和诗文~急 【最好一小时之内~】提前说谢谢了~
风 筝 的传说
清明节有一个放风筝放晦气的习俗.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放风筝,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还包括着一项古老的习俗——“放晦气”.从而,风筝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避邪的一种护身符.
关于风筝的制做以及风筝名称的来历还有很久远的历史内涵.风筝,以其声音似“筝”声而得名.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因而得名风筝.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纸没有发明以前,风筝是用木料制成的,形似“鹊”,“鸢”,“三日不下”说明在制作技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汉代,出现了用竹制框架,以纸糊、绳牵、放在空中的“纸鸢”.盛唐时期,制造风筝的工艺进一步提高.高骄在《风筝》诗中描述:“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到清代,风筝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并且形成了北京、天津、潍坊、南通四大风筝产地.如今,风筝形式多样,音响也更加悠扬悦耳.潍坊市的风筝还飞入了国际市场.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前,便举行国际风筝会,中外来宾云集,热闹异常.今天的放风筝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然而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便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在放风筝上就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
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北京沙燕风筝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如山东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 “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天津软翅风筝
天津风筝种类繁多,但以软翅为主.运用软翅结构,不仅可以作成飞乌或昆虫的翅膀,还能做成神仙人物身边飘浮的云,金鱼身边游动的鳍,或武士背后飘洒的旗子……还可以很多小的软翅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大风筝.例如用很多蝴蝶围绕着花丛而组成.“百花齐放”,用很多鸟围绕着风凰组成“百乌朝凤”等.
在放飞技巧上,天津风筝也有很多“绝活”.如在一根主线上,由很多支线连着十几只甚至儿十只小燕子,放起来绕着主线上下飞舞,互相嘻戏,可以乱真,称为“群燕”.
天津风筝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扣楔”、“拆折”和“盔头”.天津风筝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结合,不用线绑.在结构上拆折精巧,一只很大的风筝都能拆开折起来,放进很小的盒子里,携带方便.用棉纸在模子里粘成薄壳,作成各种风筝的头部,这可以不受扎架糊纸的局限,重量既轻,外形又美,这叫“盔头”.天津的鱼、虾、蟹等水族风筝和福、寿、喜等字形风筝也称一绝.
天津风筝的制作技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十美图放风筝》即可证实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种风筝. 对天津风筝制作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已故风筝艺人魏元泰.
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圆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翅风筝,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了金牌,为天津风筝赢得了荣誉.
以风筝魏为代表的天津风筝,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细.筝面大多用丝绸,轻而结实,骨架选用质地细密、节长、弹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风筝在继承传统制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造型更加美观,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令人赏心悦目,又可放于室内以供观赏,是民间工艺的珍品.
山东长串风筝
山东风筝历史也很久远,其中以潍县为最(现潍坊市).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潍县志》也记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鸯,秋千之戏,纸鸯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维妙维肖,奇巧百出.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
潍坊的长串风筝除蜈蚣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题材.如“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做得个个形态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队,各持兵刃,随风飘动,这时你也许会隐约地感到有战鼓催阵,好像他们正要出发,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头高4米,长4米,腰节直径1.2米,这个风筝共长320米,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南通六角板鹞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南通的造型风筝,以如皋所出为代表,融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精巧工细,灵活美观.
从前,南通放鹞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作“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风筝如一飞冲天,则人们欢声雷动,认为这预示着一年的丰收,万事如意!他们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鹞子如果断线,摔落或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最有趣的事,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当然这都是过去的迷信色彩.
人类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人们为了摆脱城市喧嚣的环境,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寻找一种借助自然,文体结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放风筝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风筝热久盛不衰.
诗歌
纸 鸢
(宋)寇 准
碧落秋方静 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 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
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
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绝句是否
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
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
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
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 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
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
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
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
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
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
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
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
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
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
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 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 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 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 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
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
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
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
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
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 筝 十 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 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 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 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 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 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 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 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 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 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 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 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 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 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 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 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 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 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 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 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 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 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 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 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 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 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 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 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 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 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 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 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 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 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 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 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 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 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 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 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 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 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 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 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 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 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另《纸鸢
》一首,观其风格,与《风筝十首》倒了相近,原引何处,尚待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