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17:51:1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小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怎么写
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诸认知因素是辩证统一的,要正确认识认知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1.认知过程中的诸因素: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在对一课书、一个课题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任何一项,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2.认知过程的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3.认知过程四因素的统一,既是连贯的,又是并列的.从认知过程讲,一般是先感知事物、符号(文字、图表等),然后进行思维加工,继而通过记忆储存,最后达到迁移运用.但四因素有时又是并列的,即感知中有思维、记忆;思维中又有感知与记忆;记忆既离不开思维,也离不开感知与运用;运用中感知、思维、记忆同时存在,如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即如此.在认知的一定阶段可以由认知的一两种因素活动为主,而其他因素又不能完全不起作用.如语文的阅读课,有时以理解课文的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维感情为主,即以思维活动为主,但同时感知语言及对文章表达事物的情景的感知也在起作用,对记忆语言(背诵)也在起准备作用.4.认知因素的统一性不能代替其中某一因素特殊功能的发挥.只有充分认识认知过程某一因素的特殊功能,并协调好其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认知因素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设计某一教学过程时,不一定是平均体现四因素的功能,可以体现某一因素功能为主,并协调好其他因素的作用,这样就会使教学的认知过程突出重点,使教学类型多样化.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理解、欣赏、积累、运用.同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将认知过程和非认知过程结合起来.
(一)整体感知语言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课文大意,揣摩作者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
(二)理解、感悟、欣赏语言
学生理解语言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思维过程是从具体(语言)——概括(内容),再从概括(内容)——具体(语言)两个过程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尤其是后一过程是理解作者写文章的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精读过程,经过细读、深读,深入思考、揣摩,感悟语言中蕴涵的情与理,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当,领会课文结构的合理性.当学生对读物理解之后,会产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愿望,可通过朗读、复述、评价、写作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作出评价并欣赏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之美.在此过程中也包含了对读物语言、知识、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巩固和记忆.
(三)积累语言
学习语文必须靠积累,积累就是储存.学生语言的储存不是一次性的,要天天积累,日久天长,就会派上用场.积累语言主要靠熟读、背诵.目前,大家很重视背诵,但是缺乏背诵的方法指导,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当然,要求学生背诵的一定要是名家名篇.
(四)运用语言
要给学生创设听说读写的机会,通过多形式的练习达到会用的目的.在语言运用上基础性练习是必要的,但应着重综合性的语言运用.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但又是层层深入的.学习一篇课文必须完成全过程,而一节课则可以某一两个因素为主.全过程是通过初读——细读——深读——熟读来实现的.
此外,识字教学、作文教学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如识字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初步读出生字字音、认识字形)——思维(进一步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记忆积累(在课文中进一步理解、巩固字的音形义)——运用(写字、造句、辨认等).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观察事物、实验、初步解题)——思维(构思、立意、拟作文提纲)——记忆(提取平时读书、观察的积蓄)——运用(打草稿、修改、誊写).
五、注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语文教学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一直贯彻不利,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多,学生的语文实践少.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发展中的儿童少年.学生的发展必须靠自身的内在因素、内部动力.主观努力起决定作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靠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教师以过多的讲读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其语文能力就不会明显地提高.当然,客观条件——主要是教师的启发、指导、解惑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小学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工具性学科的教学特点,必须突出能力训练,如叶老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2〕说明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由“知”到“行”.“行”就是实践,学生要从读书中学读,从习作中学写,从说话中学说,从听话中学听,使学生有足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原理的要求有下列几点.
(一)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同时学生智慧的激发,更需要广阔的空间.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最好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归学生利用.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们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这期间,有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的是学生自己主动选择、独立进行的.要在课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语文实践时间,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控制讲授的时间,主要进行启发、引导、解惑.其次,要引导学生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每周至少有一节让学生自主地去图书馆(室)的学习时间,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料的技能,掌握这种技能会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语文实践活动.既要有读、听的语文实践,又要有说、写的语文实践;既要有基础训练,更要有语文的综合训练.要给学生布置活动性作业和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质.
(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部分要经过教师的设计.凡为学生设计的课内、课外语文实践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进度,设计不同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项目.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又能独立学习,就会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会自主地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自己设计语文活动的,就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积累、独立表达等能力.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存在着生理、心理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学生是具有生理、心理特点的人.学生不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而且具有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还有着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不同,每个人的智能水平及个性必然具有显著差异.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智能水平、思维方法、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异态纷呈的.不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不是唯物主义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差异,如小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较强,不管学生有何差异,都一味追求全班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操作方法、步骤统一.其结果往往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发展.当然,教学的统一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的保证,但是只有统一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出现有潜能的学生“吃不饱”,因而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而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又“吃不消”,于是就会出现知识和能力的漏洞,日久就会成为差生.这样的教学既不会培养出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有特色的学生,也不会使学习差的学生达到合格水平.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身心差异认识不足,没有因材施教.又如,考试中的不正常现象,有的教师、校领导要求全班学生考试成绩都要达到高分.这种要求是不正常的,就一个班来说,是违反学生成绩常态分配的.所谓常态分配,就是一个班中学习成绩优和差的学生是少数,成绩中等的学生是多数.任何一位高明的教师,也不会把一班学生教到一个水平线上,即使是择优录取的,也还是可以分出好中差来.这并不是要教师放弃自己的责任,而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基础,初等教育是普及性教育,不是英才教育,但是在普通教育中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要培养有创造才能的人,就必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完成教学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使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就必须因材施教,教师的责任在于千方百计地使每个学生的某种兴趣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原理则要求有以下两方面.
(一)教师要全面了解班里学习好、中、差三类学生.学生学习的好、中、差分类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能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还有余力完成大纲外教师选的或自选的读、写材料;学习中等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不费力气;学习差的学生完成大纲要求有一定困难,或完不成、或经过教师指导、帮助才能完成.三类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好、中、差生可以逐级上升,也会逐级下降,也还有差生升入好学生一类或优秀生降到差生类.不论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及时分析原因,进行鼓励或帮助指导.总之,要使三类学生都能不断提高,逐步减少或消灭差生.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及兴趣爱好.如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像;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同时,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差别,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而有的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坚持性差;有的学生情感很丰富,遇到事物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有的学生情感薄弱,遇事无动于衷.此外,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对学生的这些不同表现,教师应分类研究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心理特点的指导,不要用“一刀切”的办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掌握一个字词的过程,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写出一篇文章的过程,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复杂得多.每个人有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一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其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

老百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