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描述社会的句子《道德经》中描述老子理想社会的句子,并翻译,越多越好,不要只一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5:06:33
老子描述社会的句子《道德经》中描述老子理想社会的句子,并翻译,越多越好,不要只一句
老子描述社会的句子
《道德经》中描述老子理想社会的句子,并翻译,越多越好,不要只一句
老子描述社会的句子《道德经》中描述老子理想社会的句子,并翻译,越多越好,不要只一句
《老子》社会理想释析
《老子》书中的“小国寡民”是人们评价《老子》社会理想的关键词,而我们要深刻了解“小国寡民”的真正内涵,必须建立在了解《老子》全书整体思想结构的前提下,不能从各别的词语去孤立理解.《老子》从批判现实的角度,从“法自然”的角度,建构理想的和谐社会,“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认为,用“人道”建立社会的结果必然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而要想建立一个真正和谐美满的社会须行“天道”,只有“天道”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认为不符合“道”的最终结果就是“不道早已”.现对老子和谐社会理想进行具体解释和分析.www.findart.com.cn
一、《老子》社会理想的重新审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的开端部分阐释了这个辨证思想,我们在对其社会理想的进行评价时,也应该在清楚的认识这一点,既然一个社会形态被认为是好的,是善的,是理想的,我们就同时可以知道,这个理想社会形态在其形成过程中,或其自身特点方面都必具有恶的因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的相互对立和运动变化决定了社会理想同样存在着“美”与“恶”以及“善”与“不善”的相对性,“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各方面都完全满意的社会状态是不存在的. 反映《老子》社会理想的代表性的句子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国家小点,人少点,有武器而不用,让人民对生命看的重要,而不去迁徙远方;虽然有车船,没有人去乘;虽然有部队,而不用来列阵打仗;让民众过着象接绳记事那样简单的生活.吃穿舒服,安居乐业,相连着的国家相去不远,而民众不相往来.www.findart.com.cn
理解上段话,首先我们必须对那个时代进行考察,那是一个动荡而战争不断的时代,大国欺凌小国,人民流离失所,终日食不得果腹.而《老子》所表达的,确是在当时环境条件下的关于社会最终目标的理想状态.我们可据此段话推出,那时人们的一般想法就是:国家越大越好,国中之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提供很多的士兵去战争,国家才强盛.老子却表达的与一般想法相反的观点,“反者道之动”,老子哲学却习惯于从“反”的方面来阐释,这种“反”的辨证的阐释形式在《老子》书中多处体现.认识了那个时代的特殊社会政治情况,我们才会一定程度上脱离并超越现有认识范围的局限,更加符合理性的去理解老子.总结《老子》书中思想思考的环境,也都只是些相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如“天”、“地”、“水”、“鱼”、“车”、“飘风”、“骤雨”等,以及一些相对简单的社会现象,据老子“难易相成”和守“弱”的辨证观点,由于处于这样相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环境下,那个时期的人们更加具有自由的思维空间和深入分析思考的条件.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承上启下时代,思维活跃,思想的创造性是空前的,那时的思想家们没有过多的固有概念范畴的干扰,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可能更加自由的去思考自然,去思考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www.findart.com.cn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要分析一下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条件下,为何“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的“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对人本性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他认为“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人在“朴”的原始精神状态即“无知无欲”的状态下的外在表现,不管这里的“往来”意思是所谓的“相互串门”或是“迁徙”,任何“往来”都是有害的,因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而“圣人”都是“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与老子的“绝学弃智”的知识观是一贯相通的. 再对“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中的“复”字进行分析,从“复”字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子时代,人们已经不在结绳而用了,而是具有相对复杂又更加先进的技术,而战争的连年不断,人民从这些先进的技术中最终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复”字是希望人们的本性回归到自然的善和美的状态,“复”字不是复古和退缩,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从“反”的方面探索更好社会的途径.《老子》中说“专气致柔如婴儿”,所说的“如婴儿”的状态而并非是回到“婴儿”,同理,这里的“复”字表达的意思是,在经历了长时间曲折纷争而人的原始本性受到戕害后,即在“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社会情况下,要求在人性上恢复到“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涤除玄览而无疵,明白四达而无知”的完全人性的生活状态,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回到“上古结绳而治”中的上古社会.www.findart.com.cn
二、《老子》社会理想中的为民思想
《老子》社会理想中对“民”突出描述,充分显示了老子的对民的重视,首先是“寡民”、“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民复结绳而用之”,然后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最后描述理想社会中民的状态,“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反映了典型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安居乐俗,如果不能使得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结果必然是民的“远徙”和“不重死”,即在欲望的满足之下,对人本性的戕害.www.findart.com.cn
老子讲“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语言中潜在表达的含义是,民不是“贫”而是“富”好.“多忌讳”则民“贫”,主张勿用“多忌讳”,所以民富是老子政治理想的根本.“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民化”、“民富”、“民朴”也是老子当时希望的状态,也反映了老子的为民观点.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句话常常被用来说明老子的愚民政策而被批判,批评者认为,“使民无知无欲”,是想让人民全都变成蠢人而受统治者控制.从上面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民的基本态度,最起码并不愚民,那为什么又要“虚其心”、“弱其志”、“常使民无知无欲”呢?老子说的很明白,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那些都是有害处的呀,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欲”和“不知足”的诱引下“妄作”,其结果必然是“凶”.www.findart.com.cn
“实其腹”、“强其骨”是让人民归到生命本原的乐的境界,它是如“婴儿之未孩”的古朴,即恢复未受丝毫损伤的婴儿式的原始精神状态.《老子》认为这样才能消解一切所谓文明对人性的侵害,将所谓文化所造就的人还原为的本性的人. 庄子所谓“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和“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也正是老子这种朴素社会理想的极致表现.www.findart.com.cn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也说明了“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民利”和让“民复孝慈”.“处之上而民不重,处其前而民不害”是说“圣人”处理好对民的态度,无为而不害民,与“和则尽之民力而战则取民之命”的思想截然不同.
“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要求对民要宽容,而不是过分剥削,否则“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同时老子寻求当时的“民之饥”以及“民之轻死”的原因,又清楚的看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对“上”提出尖锐的批评.www.findart.com.cn
三、为民思想中的“贵身”
《老子》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表达了对“身”的认识和理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名与身相比是细微,货与身相比也是小处,身是最重要的,要想保的长久就要去掉“甚爱”和“多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有各种“宠辱”、“富贵”和“忧患”,也都与关键的“身”联系在一起,离开了“身”,这些名利祸福也都不存在了.www.findart.com.cn
“治人事天,莫若啬”,对“身”来说,要采取的“啬”态度,因为“心使气曰僵”,过分的浪费精力和神智是不对的,所以要“绝学”和“弃智”,其目的也只是“身”.“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外其身”目的是为了“身存”,也同样表达了老子对“身”的重视.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陆行不遇凹虎,入军不被甲兵.凹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些都是贵身而身存的各种具体表现.www.findart.com.cn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轻敌”的后果是对身这个“宝”的直接伤害,是最大的“祸”.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圣人是“不积”的,而是“为人”和“予人”,老子还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认为圣人以“百姓心为心”.
“勇于敢则杀,勇与不敢则活.”,在对“敢”与“不敢”的取舍中,老子对“勇于敢”进行了批评,对“勇与不敢”进行褒扬,其原因也是因为老子主张贵“身”,而《老子》中的贵“身”与扬朱的“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不同,老子讲“死而不亡者寿",区分了“死”和“亡”两者的关系,认为“死”和“亡”是不同的,“死”却可以“不亡”,而这种“死而不亡”的状态老子称之为“寿”.www.findart.com.cn
四、《老子》社会理想综论
老子是在深刻理解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睿智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了符合客观的和谐社会状态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对此认识上,我们不能从现今存在的固有思维去理解古人,孤立的认为“常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的表现.我们从老子整体的理论结构系统的来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老子通过他精练的语言,微言大义地向后来人阐述了他关于社会理想的“道”,充分展示了东方圣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