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4:36:36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转贴】1、丰厚的文化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转贴】1、丰厚的文化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比如,以前,在小学任职的教师,一般是从初中再到师范,师范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高中的还不一样,比较重视教师的特长发展,如果不是对文学特别爱好的话,对语文的学习也就是一带而过.这样等他们参加工作以后,面临着再学习的问题,虽然小学语文比中学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教师文化的再生产.从我的经历来看,课改前觉得语文没有什么,无非是学字、解词、背课文、分段、归纳中心,并且都有一定的标准答案.教师教起来很顺手,几乎你不用认真备课,也能教语文.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一下子,使教师摸不着了边际.最近几年,我们还提倡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就使教师更难把握语文教学了.其实,语文无论怎么定位,语文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怎么说也不会把语文教好.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踢球”玩,也有失教师的职责.我看到一个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会语文也能教语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怪现象,也确实,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由于主张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想怎么学就可以怎么学了,教师除了方法的组织,其他也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似乎成了多余的人.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对新课程的玷污,古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始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2、精美的语言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并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的时候,不读倒好,一读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能没有提高吗?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记得以前,我们很重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特别对年轻教师,每年都要验收与考核,可是,近几年这样的活动少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放任自流了.是的,语文课谁都能教,可是教的效果如何呢,俗话说:“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大模仿倾向.我看到一个孩子,说话总带个尾音,问其家长,家长说原来不是这样的,后来换个班主任教师,就变这样了,很难纠正.据了解,那个老师说话很不注意,这个孩子觉得好玩,也就模仿了,后来成了语言习惯.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多么的重要.3、燃烧的激情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个“味”是什么呢,我认为“激情”是语文味之一.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热爱.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不正确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举个例子说,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虚伪的也是善良的.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我听过很多教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是一个悲壮的场面,可是,能触动学生伤痛的很少.一个原因是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了,学生没有那样的体验.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自己也没有读进文本,语言的平白,情感的淡漠,学生就好像在了解一个故事.这样的课文,如果说教师缺少了情感基调,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呢?学生悲与喜,不是简单的文字就能触发的,还要*教师满怀激情的感染.一个语文教师,没有情感的丰富性,也不可能教出语文的激情.4、专业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呢,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要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师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江河.”此话完全是教师在自我推卸责任,是对新课程的曲解.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了,但是电脑永远也不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每一篇文章、每一段话,甚至每个词语,每个字,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学生自己感悟的,有的是*教师讲解的,所以教师没有知识是不能胜任的.现在,有的小学语文教师知识贫乏的可怜,比如,小学教材中,常见的语法或修辞格都不能正确的判断;对于写作知识更是一塌糊涂.这也难怪教师,教材几乎什么知识都不讲了,原来学过的,也就随着时间淡化掉了.所以说,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一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无论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知识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5、敏捷的思维 一个语文教师,光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生成性.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阅读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比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开读书,而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有问题还要优化问题,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再如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不仅要注意倾听,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语言,要敏捷的判断出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然后是有针对的点拨或概括.有的教师,不能机敏的反应学生的问题,学生发言就点头,说什么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是十足的指挥官.我觉得这样的教师不是非得要那样做,而是自己的思维节奏跟不上,也就是说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然,教师也就跟着学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维能力的教师,不仅表现在对话中,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比如,很多公开课上,教师准备的课件不能正常播放,有的教师,反复的尝试,越着急思路越乱;可是有的教师一看不能用了,马上改变教学思路,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也不失是一节好课.这种应变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 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