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译文与重点字词的解释~还有容易考的试题~希望准确,因为这作为很多人的参考资料~1.文章背景2.原文3.译文4.重点字词5.易混虚词6.易考试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1 13:51:34
《曹刿论战》的译文与重点字词的解释~还有容易考的试题~希望准确,因为这作为很多人的参考资料~1.文章背景2.原文3.译文4.重点字词5.易混虚词6.易考试题《曹刿论战》的译文与重点字词的解释~还有容易

《曹刿论战》的译文与重点字词的解释~还有容易考的试题~希望准确,因为这作为很多人的参考资料~1.文章背景2.原文3.译文4.重点字词5.易混虚词6.易考试题
《曹刿论战》的译文与重点字词的解释~还有容易考的试题~希望准确,因为这作为很多人的参考资料~
1.文章背景
2.原文
3.译文
4.重点字词
5.易混虚词
6.易考试题

《曹刿论战》的译文与重点字词的解释~还有容易考的试题~希望准确,因为这作为很多人的参考资料~1.文章背景2.原文3.译文4.重点字词5.易混虚词6.易考试题
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写的.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鲁国势力逐渐壮大,这篇文章就写于鲁国争霸时期.
【原文】
十年春,齐帅伐我①.公将战(2),曹刿请见(3).其乡人曰(4):“肉食者谋之⑤,又何间焉(6)?”刿曰:“肉食者鄙③,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③,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⑤, 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15),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③,登轼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3),故逐之.”
【注释】
①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 ②公:指鲁庄公.(3)曹刿(gui):鲁国大夫.④乡:春秋时一万 二千五百户为一乡.⑤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 可以吃肉.(6)间(jian):参与.(7)鄙:鄙陋,指见识短浅.(8) 专:专有,独占.(9)牺牲: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10)加:夸大 (11)信:真实,诚实.(12)孚:信任.(13)狱:诉讼案件. (14)情:情理.(15)乘:乘战车.(16)长勺各国地名.(17)鼓:击 鼓进军.(18)败绩:大败.(19)辙:车轮经过留下的印迹.(20)轼;车 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21)作气:鼓足勇气.(22)再:第二次.(23)靡:倒 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 战,曹刿请求见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 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 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 一类用来安身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 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 定要忠实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信任,鬼神 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 明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 办事的表现,可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 一同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不行.”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 出兵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登上车,扶着车轼了嗏 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判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 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 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会取胜.大国用兵作战难以预测, 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见他 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易考试题: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段: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厢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第二段内容: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与另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三段: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ú),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第三段内容: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