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8:52:08
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学?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学?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学?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

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学?
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学?

关于孤岛时期的文学?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守军全线撤离上海,日军开始大举进驻.“孤岛”初期的上海文化从高峰滑进低谷,上海抗战期间轰轰烈烈的文化救亡运动突然沉寂下来.租界的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日军侵占上海的战争火焰.“孤岛”的局势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残酷的环境无疑增加了斗争的难度,文化人开展活动的身手受到严重束缚;另一方面,特殊的条件又腾出了一定的伸缩余地,文化人的坚持斗争有了实际的可能.正是这种看似矛盾但却是现实的情况,促使“孤岛”文化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出现了奇特的繁荣.
战斗在“孤岛”新闻战线上的爱国报人,首先冲破重重障碍,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借外商的名义,在租界办起了一批抗日进步报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报人先后创办了《每日译报》和《译报周刊》、《导报》和《导报增刊》、《职业生活》、《联声月刊》、《上海妇女》、《公论丛书》、《文献丛刊》等.1938年1月25日创办了《文汇报》.《申报》和《新闻报》也相继挂起外商招牌复刊.这时期的文学创作十分活跃.1938年2月,在柯灵的主持下,《文汇报》文艺副刊《世纪风》创刊,就像悄悄刮起的春风,重新唤醒了一些蛰居观望、沉默辍笔的作家创作的欲望.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孤岛”时期,上海先后出版的各种文艺刊物有150多种,其中文艺期刊90余种,文艺丛刊近20种,文艺副刊40余种.这些文艺刊物和文学作品,范围包括小说、散文、戏剧、新诗及理论、翻译等各个方面.出版界的成绩也十分突出,除了许多文学类著作问世外,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以及《鲁迅全集》、毛泽东有关抗战的著作和外国进步新闻记者访问延安的著作出版,表明“孤岛”出版界充满活力.围绕抗战主题创作的有力度的作品不少,而反映中国社会矛盾的作品更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巴金那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激流三部曲》,其中《春》、《秋》两部,就是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完成的.它不仅是“孤岛”文化成就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孤岛”文化高水准发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