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15:34:55
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

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1929年道奇(H.F.Dodge)和罗米克(H.G.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因此他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美国国防部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制成的军装基本符合士兵体裁的要求.
后来他又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转入检验加预防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经济控制》.
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贡献.然而,休哈特等人的创见,除了他们所在的贝尔系统以外,只有少数美国企业开始采用.特别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受到了二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能够广泛推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统计质量管理才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军工生产急剧发展,尽管大量增加的检验人员,产品积压待检的情况日趋严重,有时又不得不进行无科学根据的检查,结果不仅废品损失惊人,而且在战场上经常发生武器弹药的质量事故,比如炮弹炸膛事件等等,对士气产生极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政部门随即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 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Z1.3《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从此,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才得到很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来生产军火的工厂继续推行质量管理的条件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也都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使多数人感到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同时,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了其它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把质量管理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五十年代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五十年代以来,火箭、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大型、精密、复杂的产品出现,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题就更为突出.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
六十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论”,主张改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突出“重视人的因素”,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可靠.
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显然仅仅领带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促使“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逐步形成.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阿曼德·费根堡姆.1961年,他发表了一本着作《全面质量管理》.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他提出: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六十年代以来,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在运用时各有所长,在日本叫全公司的质量管理(CWQC).我国自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以来,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有所发展,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总结、提高.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的理论逐趋完善,更趋科学性,更趋实用性.各国在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时,都各有所长.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产品的生产销售已打破国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质量的观点也不一样,这往往会形成国际贸易的障碍或鸿沟.需要在质量上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