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6种病句 各要10条病句和其解法!如果不够可以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4:33:21
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6种病句各要10条病句和其解法!如果不够可以尽力!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6种病句 各要10条病句和其解法!如果不够可以尽力!
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6种病句 各要10条病句和其解法!如果不够可以尽力!

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6种病句 各要10条病句和其解法!如果不够可以尽力!
1、多项定语的语序不当
大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不同时期的任长霞同志生前用的衣物、书籍与批阅过的文件,睹物思人,悲从中来,大家早已热泪盈眶.
分析:这里多重定语语序失当.领属性定语“任长霞同志生前用的”应放在最前面,接着应是时间定语“不同时期的”,最后是“各式各样的”,否则“各式各样”、“不同时期”有修饰“任长霞”之嫌,造成歧义.

2、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1999年5月发生的驻南使馆事件,对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当时震动很大
分析:句中动词“震动”前有两个修饰语,“对我们这些海外学子”相当于例句中的“同他”,“当时”相当于例句中的“昨天”,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修饰语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才符合次序.
3、定语和状语错位
考古科学工作者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分析:“两千多年前”用来说明“文物”的时间,是定语,而不是“新出土”的状语,把本来应作定语的词放到了状语的位置.应将“两千多年前”放在“文物”前.
4、状语语序不当
李老师呼哧呼哧累得直喘粗气.
分析:句中“呼哧呼哧”是为了修饰“直喘粗气”的样子,而不是修饰“累得”,根据“修饰语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的原则,应放在“直喘粗气”的前面.
5、并列词语或短语排列顺序不当
学生、领导和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分析:主语的并列成分词序不当,应改为“领导、老师和学生”或“学生、老师和领导”.
6、主客体颠倒
姚明这个名字,对中国球迷谁不熟悉.
分析:主体与客体颠倒了,必须换位才通顺.
改为:中国球迷对姚明这个名字谁不熟悉.
7、虚词位置不当
“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航于2003年1月6日晚19时20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安全着陆.第二天,中国四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世界航天界的大事都做了详细的报道.
分析:“关于这起震惊世界航天界的大事”这个介词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应移至“中国各大报纸”前,或将“关于”改为“对于”.
1、主谓搭配不当
就这样,竞赛搞得轰轰烈烈,增产节约的战场越来越开阔,工人们的劲头越来越高.
句中“劲头”习惯上只说大小,不说高低,“高”应改为“大”.
2、主宾搭配不当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①句中并列短语"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作宾语,只有"严肃处理"与中心词"事件"搭配,"批评教育"不能.
3、动宾搭配不当
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学后继无人的状况.
①句中“解决”和“状况”不相应.或把“状况”改为“问题”,或把“解决”换成“改变”.
②句中“争夺”和“冠亚军”不相应.可把“冠亚军”改“冠军”.
3、动宾搭配不当
①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史学后继无人的状况.
①句中“解决”和“状况”不相应.或把“状况”改为“问题”,或把“解决”换成“改变”.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①《女神》是五四时代的产物,其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突出地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①句中“杰出”修饰的对象一般是人物或其才能,成就等,而不包括某一事物的“意义”.可把“杰出”改成“巨大”、“重大”、“伟大”等.
5、介宾搭配不当
①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①句中介宾搭配不当,把“关于”改为“对”.
6、中补搭配不当
①真对不起,上次我们对你照顾得太不周全了.

解析:"周全"与"想、考虑"搭配,此处应改为"周到"才能同谓语"照顾"搭配.
7、两面同一面搭配不当
①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004青海卷)

分析:"好坏""优劣""高低"都是两方面,后文如果仅仅是"发展"的话,尚有快慢之分,而句中是"健康发展",只能是一方面,显然无法同前面对应.
三.成分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还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成分残缺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意思不清楚.例如:
①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②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③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这三个句子都没有主语,所以意思都不清楚.从例①里不知谁“听了校长的报告”,“谁”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修改时应加上主语,可以改成:
我们了听了校长的报告,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或者改成:
听了校长的报告,同学们订出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
这里的例②例③句并不是真正地缺少主语,而是因为滥用了“经过”、“通过”一类的词,将主语隐藏起来了.修改时只要删去“经过”、“通过”,主语就露出来了.例②可修改成:
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这次讲课”是这句话的主语,回答“什么”对大家启发很大.例③可以修改成:
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或者改成:
通过讨论,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前者的主语是“讨论”,后者的主语是“决心”.
以上讨论的是主语残缺的病句.
有的句子缺少谓语.例如: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
这句话提出了话题,没有回答“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在春天“怎样”了,也就是没有对话题进行陈述.修改的时候要加上谓语,可以补充为:
春天到了,林荫大道上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勃.
还有的句子缺少宾语,也是不完整的,例如: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这句话主语是“少先队员们”,谓语是“响应”.“响应”一词一般和“号召”、“倡议”搭配,和“学习雷锋”不搭配.“学习雷锋”是“号召”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只能作“号召”、“倡议”的附加成分,所以这句话缺少与谓语“响应”搭配的宾语,也属成分残缺的病句.应该改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号召.
或者改写成:
少先队员们积极响应学习雷锋的倡议.
对于成分残缺的病句,我们只要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模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了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是六种常见病句类型之一, 主要有句子杂糅式、暗换主语式、话题转移式三种.
一、 句子杂糅式
杂糅式结构混乱最主要的特点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在一起.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多余的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
例1: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申请留学签证要在……开学前……进行”与“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在……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两句话糅成一句话说;应删除“的申请时间”或“进行”.)
例2:鸡椒的花、叶、果实均含芳香油,从油中提取的柠檬酴,为配制食用香精和化妆的香精的主要原料,都离不开它.(句中“柠檬为配制……的主要原料”和“配制……香精都离不开它”杂糅,应去掉“为”,或者去掉“都离不开它”.)
二、暗换主语式
暗换主语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前半句的陈述对象与后半句的动词搭配不当,只要在后半句加上适当的主语即可.
例3: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张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句前半句话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心”,因而造成语病;应在“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加上“使他”.)
例4:他是位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得到人民的拥戴,并安排他担任了县长的职务.(前半部分的陈述对象是“他”,后半部分则进行了暗换,因而结构混乱;应在“并安排他担任了”前面加“组织上”,或改为“被安排担任了县长的职务”.)
三、话题转移式
话题转移式结构混乱的主要特点是陈述未完,其陈述对象却发生改变,造成半截子话,形成几个分句“前言不搭后语”.在做题时,检查主要动词的主语,找出陈述未完而半途改变主语的分句,即可认定为是话题转移式结构混乱.
例5:“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能给我很大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这是个因果复句,前面点出“之所以”,后文必须指出其原因.这里不说原因却做出与前面不相干的评价,转移了话题;应将后一句改为“是因为它具有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的突出优点”.)
例6:蔬菜被病虫侵害,往往影响生长.(前半部分的主语是“蔬菜”,但后半部分的主语却变成“病虫侵害”了,暗换了主语;可改为“其生长会受到影响”.)
五.表意不明
2008年高考重庆卷」
D.1984年12月26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洲.12月31日,南极洲上第一次飘起了五星红旗.
「解析」D项“首次抵达”语序不当造成歧义:首次限制对象不明,“首次考察队”或“首次抵达”
「2008年高考安徽卷」
C.今年4月23日,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度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阅日”.
「解析」C项是歧义,“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解析」D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六.不合逻辑
①(1993全国)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不合事理,试想谁会“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呢?应将“仿造”改为“制造”,或将“伪劣”改为“优质”.)
②(1993上海)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时态矛盾,“正”作为表时态的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了”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前后矛盾.)
③(1995全国)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不合事理,“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怎能叫音乐作品呢?应在“既”的前面加上“在现代”,呼应前面的“在古代”.)
④我们深刻地感到,一张报纸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照应不周,一面不能对两面)
⑤(1997上海)他刚考上高中时的精神面貌和现在相比确实大不相同.(主客颠倒,从逻辑角度来说,表纵比,应当拿“现在”比“过去”,不能拿“过去”比“现在”.)
⑥(2001全国)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时态矛盾,“日前”意思是“前几天”,表示时间已过去;而“正在……中”表示行为仍在进行中,“日前”与“正在”不能连用.)
⑦(1991年全国)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很熟悉.(主客颠倒,“名字”是客体,“人”是主体,应当是“人对名字熟悉”,而不是“名字对人熟悉”.)
⑧(2005年天津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否定不当,“缺乏”的应当是“勇气”、“谋略”.)
⑨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概念混乱,“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⑩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否定不当,“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楼主我尽力了,给我分吧.天太热了.

一串红在风中微笑。(不合情理)
-------?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3)...

全部展开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1、定语位置不当。如:
(1)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不能自给。)
(2)广大的农村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走社会主义的热情。
(定语“无比”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而造成病句,应该将“无比”放至“热情”之前。)
2、状语位置不当。如:
(3)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充分的作用。
(状语“充分”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应该将之放在“发挥”之前。)
3、虚词位置不当
<1>副词“不”的位置不对。例如:
(4)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把”句字否定副词应该在“把”字之前)。
(5)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不”应移至“趁”字前)
<2>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复句中两个分句用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后边;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应在主语前边。如果颠倒,就属位置不当。例如:
(6)不但他好好学习,而且带帮助其他同学。(“他”应移至“不但”前)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7)清晨,参加长跑的同学们在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同学们”不能用“驰骋”,可改为“跑”。)
(8)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热血”只能“沸腾”,不能“呼啸”)
(9)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如:
(10)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闪烁”的应该是“光芒”。)
(11)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12)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3、主宾搭配不当。如:
(13)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是“一天”不当,删去“劳动”即可。)
(14)政治稳定、团结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先决条件。(“局面”是“条件”不妥,可删去“的局面”。)
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15)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应改为“很多”。)
(16)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造出来。(“聪明能干”应改为“灵巧”。)
(1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
(18)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提高成绩”是一面性的,“是否努力”是两面性的。可改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或者改成:学习成绩能否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19)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两面,但“温暖”只对应一面。)
6、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如:
(20)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2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意即“谁都想象不出”,与原句意思刚好相反。)
在检查搭配是否得当时,特别要注意检查并列短语,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例如:
(22)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培养”与“水平”搭配不当)
三、成绩残缺或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如:
(23)从这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却说明了一个大问题。(“说明”的主语是什么?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可删去“从……中”。)
(24)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2>缺谓语。如:
(25)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这些角色不同类型”缺谓语,应该补上“属于”就通顺了。)
(26)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在原句找不出合适的,应该在“建立”前补充上谓语“完成”才通顺。)
<3>缺宾语。如:
(27)近两年来,他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河大队坚持科学种田。(“推广”什么?缺宾语“……的经验”。)
(28)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们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的道路”才合适。)
2、赘余
成分赘余有主语、谓语、定语等,这里只各举一例略作说明。
(29)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一般地说,我们都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主语多余。)
(30)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谓语多余)
(31)纪念“三•八”节的到来。(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32)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多余)
(33)他同老农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小麦高产试验。(状语堆砌,任删一个。)
(34)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补语多余。)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这是指有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句子结构杂糅在一起,使语意不明确。例如:
(35)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爱”)
(36)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曾被……束缚”与“在……束缚下”混用,任选一种即可。)
2、句中暗换主语。有时在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使原有的主语不能和谓语搭配,也会造成结构的混乱。例如:
(37)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心久久……)
3、层次不清。例如:
(38)新华社发现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强起了强烈的反应。(“引起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4、标点不当造成混乱。例如:
(39)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边用逗号,读者自然把后连接“领导”“协助”等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但作者的本意是把后边的用作“都是”的主语,“力量”之后必须用句号)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费解”,一是“歧义”。“费解”就是一句话表达出来,但不能让人读明白其中讲了什么;“歧义”即一句话有两种理解。不管“费解”还是“歧义”都是表达不明白、不清楚的表现。下面举例说明:
1、费解。例如:
(40)到带岭参观火锯厂和森林轻便铁路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旅行归途中要做的一件事。”)
2、歧义。例如:
(41)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两个工人”还是“两个建议”?理解产生歧义。)
(42)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日前/去汇报”)
(43)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可以理解为“小个人的苹果”和“小个儿的孩子”两种意思。)
3、指代不明。例如:
(44)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大概是“二婶陪她”。)
(45)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六、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常见的类型有:
1、自相矛盾。例如:
(46)他是众多死难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47)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凡是”与“不少”矛盾)
2、概念并列不当。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大小概念并列不同类别的概念并列的错误。例如:
(48)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能并列。)
(49)游泳券分管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几种。“参观券”不属“游戏券”,不能与“普通票”等并列。)
3、强拉因果。例如:
(50)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结果。)
(51)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4、主客颠倒。例如:
(52)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应该是“学生对爱迪生这个名字”。)
(53)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所以应该说成:“我今年的学习情绪和去年……”)
5、否定不当。例如:
(54)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有三重否定,全句表述的是否定的意思,和本意刚好相反。)
(55)当然,这出戏也宣扬了因果报应等封建思想,因此,谁能否认这出戏没有消极影响呢?(反问句本身也是一重否定,所以本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不合本意。)
6、不合事理。例如:
(56)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57)只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好好学习”不是“考上好大学”的充分条件。)
楼主我也尽力了,给我分吧.天太热了.

收起

1.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
(全句意思是对自己的稿子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而原句为“能否”被刊用)
2.(表意不明)济南惨案纪念钟于28日凌晨从广州运抵济南
(28日究竟是到济南的时间呢,还是从广州启程的时间呢)
3.(主谓搭配不当)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

全部展开

1.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
(全句意思是对自己的稿子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而原句为“能否”被刊用)
2.(表意不明)济南惨案纪念钟于28日凌晨从广州运抵济南
(28日究竟是到济南的时间呢,还是从广州启程的时间呢)
3.(主谓搭配不当)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了,如果补出主语来,这个分句就是“中国史学家……显示出……学术含量”)
4.(语序不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经济,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为“重视和发展”)
5.(成分残缺和不合逻辑)初始阶段,有一对探海地区的地质条件整体认识存在误区,导致了勘探队多次与遇到的油层擦肩而过。
(删除“导致了”或“由于”,另外“遇到的”和“擦肩而过”矛盾,删除“遇到的”)
6.(表意不明)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基本无降雨过程,仅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

收起

语序不当
(一)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1、在阶级社会里,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也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上层建筑”是上位概念,“教育”是下位概念,应该是前者限制后者。原句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了,应改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再如:
2、在一般情况下,从家里到学校需要半小时,现在离上课只有25分钟了,能赶到上课之前吗?
“上课之前”是时间状语,“赶到”...

全部展开

语序不当
(一)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1、在阶级社会里,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也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上层建筑”是上位概念,“教育”是下位概念,应该是前者限制后者。原句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了,应改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再如:
2、在一般情况下,从家里到学校需要半小时,现在离上课只有25分钟了,能赶到上课之前吗?
“上课之前”是时间状语,“赶到”是动词中心语,可以改为“能在上课之前赶到吗?”原句状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了。
(二)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例如:
3、全班同学用掌声热烈的鼓励他。
“热烈的”应放在“掌声”的前头。原句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了。
(三)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例如:
4、加速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发挥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
“充分”应放在“发挥”的前头。原句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了。
(四)多层定语语序不当。例如:
5、德国一位外宾不慎遗失了1500元人民币。
本句主语有歧义。一种意思,外宾不是德国人,事情发生在德国,另一种意思,外宾是德国人,事情发生在中国。这是由于“德国”、“一位”两个定语的语序排列不当而产生的歧义。原句应是后一种意思,把“一位”挪到“德国”的前头就不会有歧义了。
(五)多层状语语序不当。例如:
6、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把国民经济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搞上去。
“搞”前头有两个状语:“把国民经济”和“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两个状语语序排列不当,应颠倒过来。
搭配不当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1、晚风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和树影一齐晃动,发出瑟瑟的响声。
发出瑟瑟响声的是“树枝”,“月光和树影”不能发出声音。
2、回忆起班主任王老师来,她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循循善诱的教导,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主语包括“容貌”和“教导”两个方面,“容貌”可以“浮现在脑海里”,而“教导”是只能听见不能“浮现”的。
(二)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3、同学们都带着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专家的学术报告。
谓语中动词有两个,其中只有“倾听”可以和“报告”搭配,“注视”不能和“报告”搭配。
4、战士们冒着蒙蒙细雨和泥泞的道路。
可以说“冒着蒙蒙细雨”,但不能说“冒着泥泞的道路”。
5、哥哥一回家,就抱着床大哭,然后病倒了。
“抱着床大哭”是连谓结构。“抱着”和“床” 搭配不当,“抱”的可以是“柱子”,是“头”,还是具体的人什么的,但不能是“床”。
6、这支古老遗民仍保留着以钻木取火方法获取火种以照明和取暖的作风。
“保留着”后面搭配的是“作风”,而“作风”指“工作、生活上一惯表现的态度、行为”。“以钻木取火方法获取火种以照明和取暖”是习惯做法,不涉及生活态度。
(三)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7、我带着这样一个疑惑,参加了社会调查。
“疑惑”虽可有定语,但应是表程度之类的,如“深深”;而不是表示领属、数量关系的,宾语的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中心语必须改用“疑问”。
8、在生活会上,他能积极接受同志们对他的批评帮助。
一般不说“积极接受批评帮助”,可以将“积极”改为“虚心”。
9、情况不出所料,他估计得正确而及时。
“估计”只能说“正确”,不能说“及时”,应删去“而及时”。
(四)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10、小王今年的学习成绩是几年来学习成绩最好的一年。
压缩掉枝叶以后,主干是“成绩是一年”,这显然不合情理。
11、你是否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样的品质?
“这种人是什么样的品质”,主干是“人是品质”,主语和宾语不搭配,可以把“是”改为“具有”。
成分残缺
1、在这次秋季运动会上,开得生气勃勃。
应让“秋季运动会”作主语,删“在”、“上”。
2、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从”和“里”应删,让“这个故事”作主语。
3、看到售票的窗口还开着,使他很高兴。
“使”字应删,让“他”做全句的主语,还“看到售票的窗口还开着”以分句的地位。或删“看到”,让“售票的窗口还开着”作全句的主语。
4、郑成功率领的部队所到之处,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支持。
“受到……热烈欢迎和支持”的本应是“郑成功率领的部队”。改为:“郑成功率领的部队每到一处”,或“郑成功率领的部队到达每一个地方”。
5、入学的第一天,上历史课,一个头发有点斑白、额上颇带几丝皱纹、约摸四十岁,带着微笑走进教室。
应在“四十岁”之后加“的人”。
6、风儿掠过稻田时,恰似波涛滚滚的黄河,上下起伏。
什么东西像“黄河”“上下起伏”呢?按原文似乎是“风儿”或“稻田”,都说不通。“恰似”之前应加“稻子”作主语,省略不得。
7、四月中旬,徐汇区全区中学生作文比赛。
全句缺少谓语动词。应在“全区”之前加上“举办”,或把“作文比赛”改为“比赛作文”。
8、我们必须吃苦耐劳,在困难面前不能妥协,受到挫折后不能打退堂鼓,迎着困难上。
第一、二、三分句都用能愿动词修饰谓语中心,最后一个分句不用,意思跟前面配不来,而且缺少能愿动词,可能让人理解为承前一分句省略能愿动词“(不)能”,与作者的本意相反。
9、我的脸唰地一下子,火辣辣地直热到心上。
第一分句“唰地一下子”只能做状语,不能当谓语,缺了“红了起来”之类的谓语中心。
10、唐代贾岛“僧推月下门”中对“推”“敲”的故事,宋代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对“绿”字的锤炼,我们都很熟悉。
“对‘推’‘敲’的故事”,“对……”修饰限制故事的内容,而“推”“敲”是两个字,并没有说明内容,这与下面“对‘绿’字的锤炼”一比较就清楚了。
11、水渠修好了,一大片田地得到了。
“水渠修好”不可能“得到田地”,只能是“田地得到了”什么,这个“什么”没说出来显然不行。宜加“灌溉”。
12、要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劳动”前缺少必要的定语,应在“劳动”前加“艰苦的”之类的定语。
13、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今后相当时间内,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
“相当时间”语义模糊,应在“相当”后加“长的”,让“相当长”作时间的定语。
14、汽车司机小王前年去过沈阳,据说,他又去上海了。
应当在后一分句“他”前加“今年、最近”之类的表时间的状语,不然,“又去上海”的时间就不明确了。
15、夏天到了,我们应当注意卫生。
应在“注意”前加“特别、更加”之类的程度副词作状语,因一年四季我们都应注意卫生。不前加状语,语义就不够准确。
结构混乱
1、在调整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搞好产品设计、设备、计量、标准等技术基础工作的整顿。
第一分句“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不通。或者说“围绕提高产品质量这个中心”,或者说“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都可,但不能把二者凑在一起说。是谓语部分杂糅。
2、对于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展开一场争论。
这是状语部分的杂糅。或者说“对于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个问题”,或者说“在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反映现实这个问题上”,二者只能取其一。
3、小说《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马烽、西戎合写的。
把不同主、宾的两个判断句杂糅。或说“小说《吕梁英雄传》的作者是马烽、西戎”,或说“小说《吕梁英雄传》是马烽、西戎合写的”。
4、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部小说深深的教育了我,鼓舞了我。
“这部小说”既是“读完了”的主语,又是“深深的教育了我,鼓舞了我”的主语,又不是兼语句。
表意不明
1、阳光雨露,滋润着天地万物的生机。
“滋润”的对象该是“天地万物”,不是“生机”。
2、今天的幸福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代价。
句子主干成了“幸福是代价”,删除“代价”。
3、历代古今中外的经验证明,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的。
“古今”已包含“历代”的意思,“历代古今中外”不通,“历代”应删。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则小故事给我们很大的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为“故事…有现实意义”,是现实的客观存在,不必、也不能再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修饰。
5、这个不幸的村子,不时发生出令人落泪的事情来。
“发生”就是表示原来没有的事情出现了,因此,补语“出”、“来”是多余的,应删去。
6、市区领导相继到学校光临指导工作。
“到学校”和“光临”语意重复,谓语中心语“光临”多余。
7、我们要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美好前景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的美好前景”应删,原句介宾短语的中心语多余。

收起

求一些病句与其改正?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6种病句 各要10条病句和其解法!如果不够可以尽力! 修改病句的一些问题修改病句一些常见的例题和一些解析,答题方法.重点讲讲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和句式杂糅 修改病句,语序不当类. 小学搭配不当的病句 含有搭配不当的病句 病句练习题,要主谓搭配不当还有主宾搭配不当, 病句类型:(搭配不当/主谓或动宾)(成分残缺/缺宾语)(语序不当/句子中两个词语次序不当) 修改病句,病因是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病句只要这种的病句 修改病句(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急需五个用词不当和五个搭配不当的病句. 改病句,把搭配不当的词语改正过来!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急 搭配不当的病句2个 病句举例【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语序不当4重复啰嗦5前后矛盾6用词不当7表意不明(歧义)8”否“”是“不当】 每个至少两句 病句分类例析-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在网上保护隐私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不泄露隐私,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六种病句类型 ,各举一个列句.【 并有详细说明 】谢谢! 求语文病句修改搭配不当中常见的搭配?如:响应.号召 我想知道一些搭配不当的句子 极端自豪 这成语搭配不当的短语,搭配不当在哪,请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