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稀奇动物我们班要开六一联欢会,其中需要10种外国不太普通的动物习性,没太多要求,可爱一点,稀奇一点就OK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9:26:37
外国稀奇动物我们班要开六一联欢会,其中需要10种外国不太普通的动物习性,没太多要求,可爱一点,稀奇一点就OK啦!
外国稀奇动物
我们班要开六一联欢会,其中需要10种外国不太普通的动物习性,没太多要求,可爱一点,稀奇一点就OK啦!
外国稀奇动物我们班要开六一联欢会,其中需要10种外国不太普通的动物习性,没太多要求,可爱一点,稀奇一点就OK啦!
要珍稀的动物还是要习性特殊的动物?图传不上来啊,郁闷~~~~~~~挑了十种,稀奇倒是稀奇,有的可爱差点~~~~~~~ 1.最大的蜥蜴类动物——科摩多巨蜥(图) 科摩多巨蜥主要在陆地上生活,喜欢在有树木的山坡上、河流或小溪的岸边挖出很深的洞穴,以躲避酷热或寒冷,吃饱之后便躺在里面休息.它的幼体还会爬树,平时常栖息在树上,但体态肥胖的成体却只能“望树兴叹”.它也不怕海浪,常在水边沙地或浅水处漫步,取食一些被海浪冲上岸来的鱼、蟹和软体动物,有时还会以其高超的游泳技艺远游到500米外的小岛上去觅食.事实上,科摩多巨蜥是一种残忍的食肉动物,它的食性很杂,幼体主要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为食.成体除了吃一些雏鸟、鸟卵和昆虫外,主要捕食野猪、鹿、羊、猴等大型哺乳动物,甚至连体重450千克的水牛也不会轻易放过.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伤害人类,曾经有2名到岛上旅行的人被它吃掉.科摩多巨蜥的食量很大,平均每天要吃6一8千克食物.体重为100千克左右的鹿,只要3一4小时就可以被数只科摩多巨蜥吃光. 科摩多巨蜥是爬行动物,行动十分笨拙,怎么能够捕到野猪、野鹿、羊、猴等行动迅速的哺乳动物呢?原来它的听觉虽然很迟钝,但视觉和嗅觉都很敏锐,采用的是捕食方式不是依靠狂奔猛追,而是“守株待兔”,从而弥补了动作迟钝、不善奔跑的缺陷.每天黎明,它从洞穴里爬出来,首先躺在裸露的岩石上取暖,吸收早晨阳光的热量,当太阳晒暖了身体以后,才开始去捕猎食物.当它探查到猎物的踪迹之后,就象一尊雕塑似的伪装起来,几小时不动地在呆在一个地方.只是偶尔略微抬起爪子,或者露出分叉的舌头一一高度灵敏的味觉器官,耐心地等待着猎物向它靠近. 一旦机会成熟,它便缓慢移动,逐渐向猎物靠拢.当两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1米左右时,它便猛地一跳,以惊人的速度袭击猎物,并且用锋利的牙齿紧紧咬住猎物,直到咬死猎物为止.有时候,巨蜥接近猎物时用它那钢鞭似的尾巴向猎物猛扫,打倒之后便上去牢牢地咬住对方的颈部,然后尽情享用. 如果不能捕猎到活的动物,它有时也吃动物的腐尸.进食的时候,它常用腿来帮助嘴巴将猎物撕成肉块,然后将肉块整个吞下,并不咀嚼.在群体中,一般最大的个体往往挑选最好的食物,其他个体吃剩下的食物,而体形最小的个体得到的食物也最少、最差.平时,体形较小的个体也十分惧怕体形大的个体,因为如果当没有足够的食物的时候,它们就会毫不客气地吃掉自己的同类.因此,对于科摩多巨蜥来说,其真正的“天敌”就是它们的同类,因为在它们栖息的科摩多岛和另外三个附近的岛屿上没有其他猛兽生存,当地的眼镜蛇的毒牙也咬不透其坚硬的鳞甲,所以它们堪称岛上是最凶猛的动物,除了同类以外,什么都不怕. 2.眼睛能喷血的动物——角蜥(图) 角蜥第三个自卫的法宝非常奇特,常常要到十分危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施展出来.因为一些猛兽十分狡猾,它们似乎知道角蜥身上的匕首状鳞片的厉害,常常先不用嘴巴咬,而是企图用脚爪撕踏它,把它弄死后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开始大量吸气,使自己的身躯迅速膨大,然后眼角边的窦破裂,突然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为1—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喷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 角蜥的这第三个自卫方式的发现颇费周折,因为它平时是很少使用这个方法来避敌的.角蜥看上去性情比较温顺,所以在产地常有人进行人工驯养,成为当地人喜爱的一种宠物.然而,有人却传说他们曾见过这种动物会从眼睛里喷射出长长的血流,并且说如果人被这种“神怪武器”击中,就会死亡.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天方夜谭的迷信说法. 为了证实关于角蜥眼睛中能喷血的说法,很多科学家都开始对它进行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角蜥的确可以从眼中喷射出一股鲜红色的液体,很象血液,其目的显然意味着防御,但能够“喷血”的角蜥仅占实验数量的百分之五.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角蜥才有这个本领.也有的科学家对角蜥的此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与性别、季节、温度或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结果. 3.“飞行的金刚石”——刀嘴蜂鸟(图) 刀嘴蜂鸟的生活习性也十分奇特,有许多不同与其他鸟类的地方.生活在中美洲的攀缘植物西番莲的花蜜是它的主要食源,有趣的是,刀嘴蜂鸟的长嘴与西番莲的11.4厘米长花冠的结构相适宜,恰好能伸到其喇叭形的花朵中去吸取花蜜.取食的时候,它并不需要将身体停落在花枝间,而是施展其高超的飞行技术,将身体悬停在空中.由于它的舌是管状的,就如同医生使用的注射针管一样,因此当它将嘴插入花冠时,舌头便能很快地在嘴的前端伸出,用舌尖上的纤毛去舔食花蜜,当纤毛上吸满花蜜后,舌就缩回口中,将花蜜舔掉.这种既准确又便利的取食方式,在多姿多彩的鸟类世界中,恐怕也是无与伦比的. 刀嘴蜂鸟和西番莲花朵的的这种精巧默契的配合使双方都得到了好处,刀嘴蜂鸟得到了食物,西番莲花则得以传粉受精.因此刀嘴蜂鸟被人们称为“花的媒人”,因为它在舔食花蜜时,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平时它总在花朵的下方飞来飞去,寻觅食物,这时花粉便会粘到它的羽毛上,然后它就一边飞舞,一边将这些花粉传带给了其他的花朵,为这些植物完成了授粉的程序. 4.食性最为奇特的鹦鹉——啄羊鹦鹉(图) 啄羊鹦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到任何一样新东西都要设法弄个明白,因此它们便在当地的居民中留下了爱找麻烦的不好名声.虽然它的体形仅有乌鸦一样大小,却时常撕碎当地运木工人的睡袋,在大蓬车顶上吵闹,或者用它长而锋利的弯嘴,弄开当地居民的家门和窗户,有时即使装有金属防护网,也很难防住它们的好奇心.在滑冰场附近,它们也被视为有害动物,因为它们嗜好从游客的小汽车上折下一些软部件,令到这里消遣的游客好不烦恼.在一些国家公园里,它们经常作为吸引游客的宠物而受到种种优惠,但这又害苦了公园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要想方设法地保护电视的天线,为了防止汽车的雨刷被它们叼走,还要把汽车停放在装有铁丝网的停车场内. 啄羊鹦鹉的好奇心可能与其奇特的觅食行为有关.它是一种杂食性的鸟类,时常撬地衣,捉昆虫,挖根块,钻雪地,取食山毛榉的嫩芽、高山灌丛类的根和浆果、植物的花蜜等植物性食物,并且经常在石块和雪底下寻找一些昆虫的幼虫,一旦有机会还偷袭各种小动物,其动作就像一只凶猛的老鹰一样敏捷,此外还取食各种尸体,也常在人类的生活垃圾中寻觅食物. 更为奇特的是,啄羊鹦鹉还经常袭击羊群,所以有“杀羊者”的称号.不过,据说啄羊鹦鹉最早只是啄食羊身上的寄生虫,由于一些偶然的机会,它将羊皮啄破,吃到了羊的肉,从而发现羊肉的味道更好吃,于是才逐渐改变了食性. 5.森林中的彩虹——彩虹吸蜜鹦鹉(图) 彩虹吸蜜鹦鹉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帝汶和澳大利亚东部、北部等地.栖息于低地森林,也常见于公园和庭院.多成对或集群活动,活泼好动,叫声嘈杂.飞行呈直线,速度快.主要食物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芽、花蜜等为食,特别是苹果、梨以及刚灌浆而未成熟的玉米、高粱等,偶尔也吃一些昆虫.与此相适应的是,它的肌胃也比较小,而且非肌肉质.到了开花季节,彩虹吸蜜鹦鹉便从这一个树丛飞到另一个树丛,从这一个地区飞到另一个地区,能够象生活在南美洲的蜂鸟那样传播花粉.它的舌尖部布满了刷子状的突起,完全适应吸食花粉、花蜜及柔软多汁的果实的生活.为了寻找食物,往往长途跋涉,有时也会光临人家附近的果树或花园中采取花蜜.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由于人们用人工喂食的方法招引彩虹吸蜜鹦鹉,使它们逐渐和主人熟悉,形成著名的“鹦鹉盛会”, 数量多达500—600只,堪与我国云南的“蝴蝶泉”的情景相媲美.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昆士兰,不仅能够欣赏这一世界奇观,还可以体验亲手饲喂野生鹦鹉的快乐感受. 6.不自己孵卵的鸟类——苏拉冢雉(图) 在繁殖季节里,苏拉冢雉只产卵,不孵卵,这种繁殖行为十分特殊,与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鸟类大不相同.雌鸟仅在受到阳光曝晒的海滨沙土挖一个洞,然后将卵产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样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内保持的温度进行孵化.雌鸟产卵之后就完事大吉,再也不用回到土冢,也不对土冢中的温度进行调控.因此,土冢中能够保持一个适宜的孵化温度显然是依赖于雌鸟对这个洞的位置进行精心选择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奇特的孵卵方式,才使这种鸟类被称为“冢雉”或“营冢鸟”.也有人称它为自然界中的“孵卵器”创始者. 7.以猴类为食的猛禽——食猿雕(图) 食猿雕具有很强的领域性,每对差不多要占领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领域,根据森林覆盖的程度和地形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它的领域内,大多数动物都是其猎捕的对象,尤其是猕猴等各种猴类、蛇、灵猫等树栖动物.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在森林复盖较好的地区通常是比较丰富的.有时它还喜欢隐藏在犀鸟的洞穴附近,伺机捕杀那些来给在洞穴中孵卵的雌犀鸟送食物的雄犀鸟.那些喜欢在村落、农田等处活动的食猿雕,还常常捕食狗、小猪等家畜. 8.长相奇特的食草动物——马来貘(图) 马来貘又叫亚洲貘、印度貘,是貘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为140—250厘米,肩高73—120厘米,尾长5—10厘米,体重180—300千克.长相十分奇特而有趣,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有人说它耳朵像马,后腿像犀牛,身躯像猪,鼻子似象.身体滚圆而肥壮,皮肤很厚,头部比猪大得多,脖子粗壮,鼻吻部延长、突出呈圆筒形,柔软而下垂,虽然比不上象鼻,但比猪的鼻吻部要长大得多,并且能够自由伸缩.眼睛很小,位于头侧,看去没有一点神采,仿佛总是要昏昏欲睡醒的样子.耳朵大而竖立,呈长圆形,中间还长着一撮鬃毛,但不太活动.四肢粗壮,前肢具4趾,其中的一趾显著地大于其他各趾,后肢具3趾.雌兽有一对乳头,位于鼠鼷部.尾巴极短.全身由黑白两色、整齐洁净的短毛组成,头部和身体的前部、腹部、四肢和尾巴均为黑色,身体的中、后部为灰白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可以在丛林中起到迷彩的作用,特别是在月夜的阴影之下.偶而也能见到通体均为黑色的变种. 马来貘分布于亚洲的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泰国南部和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等地,生活于海拔2400—4500米的热带丛林、沼泽地带.它是喜水的动物,从不离开森林的水边,常常呆在水中或泥中,一来为了逃避敌人,二来为了冷却身体,在水里游泳时可以将长鼻子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在陆地上活动也很敏捷,善于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时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独自在林中游逛,偶而也有2—3只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欢强光的刺激,只能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则躲在阴暗的地方休息.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觉觅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树叶、野果,特别是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运用它的长鼻子来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齿非常坚硬,能够咬断粗硬的树枝,臼齿的咀嚼面很宽,就像磨盘一样,很适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纤维粗硬的枝叶,也能磨得粉碎. 9.以蚁类为食的动物——大食蚁兽(图) 大食蚁兽正如其名,是一种奇妙的、专门以吃蚂蚁类为生的动物.它的体型较大,体长为100—130厘米,尾长65—90厘米,体重18—23千克,最大的可达 40千克.长相十分古怪,脊部隆起,弯曲呈拱形,整个头部又细又长,头骨长达 38厘米.额部扁平,脑容量非常小,耳朵、眼睛和鼻子都很小,嘴更小,只是头部前端的一个小孔,似乎并不存在.嘴里没有牙齿,因为它只要将蚁类等食物囫囵吞下即可,所以用不着牙齿来进行咀嚼.吻部变成了一根只有铅笔粗细的大圆锥管状,可以将长舌收藏其中.它的像蚯蚓一样的长舌头最长可以延伸至61厘米,但宽度仅有1—1.5厘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器官,充满了肌肉,能完成最为复杂的捕食任务.因为唾液的需要量很大,使得它的颌下腺极为发达,由喉部扩大至胸部,在取食的时候,颌下腺先在长舌上分泌一层浓浓的唾液,然后伸进蚁穴,蚁类立即被粘在舌头上面钓上来,舌头像传送带一样缩回时再将其带入口腔之中. 10.最懒惰的动物——褐喉树懒(图) 褐喉树懒又叫灰树懒,不仅习性恰如其名,而且在许多方面也都确实是极其奇特的动物.它的体长大约为50—60厘米,尾长约为3—4厘米,体重4—4.5千克左右,其外形略微有些与猴类相似,以致于有人常在野外把它错误地当成猴子.它长着一副表情生动的面孔,头小而圆,眼睛圆而朝向前方,耳朵极小,隐藏于毛的下面.上颌长着5颗,下颌长着4颗极小的圆锥形牙齿,终生不脱换,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咀嚼面由于吃植物而磨损变凹.上肢较下肢为长.前、后足上均有3个连在一起的趾,每个趾上都具有长钩状的,像镰刀般尖锐的长爪,可用来捞取食物,打击敌人,并借以自悬其身.尾巴很短,样子也很难看. 褐喉树懒的体毛短而密,一般以灰褐色为主,头部、喉部略深,肩部色浅,其上也有褐色的斑点.奇特的是,它身上的毛向与一般哺乳动物的体毛恰好相反,是从腹部向背部生长,因此雨水容易流下.另外还有极好的天然保护色,这不但是因为它的毛色接近树皮的颜色,而且在每根毛上都有“沟”,当藻类、地衣等植物孢子落到“沟”内,受到它身上散发的碳酸气的影响,便开始大量生长、寄生,使它的体表成为绿色,尤其是在雨季,因此更容易和树皮上的苔藓混同起来,很难彼其他动物发现.不过,这样的毛皮也不可避免地招来一些虱子、甲虫以及蛾类的幼虫等寄生其间,从皮毛的分泌物中吸取营养,或者依靠吃藻类而生存,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 褐喉树懒终生在树上生活,无论进食、睡眠、交配和生育,几乎从不到下地面上,甚至死后仍然挂在树上.有人说它一生也不离开一棵树,可能是言过其实了,因为虽然它在正常情况下很少移动,但是当这棵树上的食物吃光了,为了取食也不得不在树间移动,只不过移动得太慢而已,这是因为其钩形的指和爪在地面上根本无法站立,更不会在地面上走路,假如落到了地面上,则将陷入极大的困难之中,只好伸出爪子钩住地面,吃力地把身体往前拖.因此,一旦它在树上不小心折断了一根树枝,落在了地上,听觉敏锐的美洲虎就会立即寻着声音,猛扑上来,将它作为一顿美餐.奇怪的是,它在排泄的时候却要沿着树干悄悄地下到地面,用短尾巴在地面上掘一个小坑,将粪便排在坑里后再用土埋上,然后爬回到树梢.它为什么要耗费许多能量,冒着危险去排泄呢?目前尚没有很好的解释,有人戏称它是在为自己所偏爱的树木“施肥”.不过,它排便的次数非常少,每个月也仅有一、二次.更为奇特的是,它还是在水里游泳的能手,可以敏捷地渡过溪流或运河去寻找新的觅食地点,它那轻质量的肌体和胀大了的胃都可以产生较大的浮力. 它的性情温和,喜欢单独活动,但生活十分懒散,一生都是在慢节奏中度过的.它非常贪睡,一个昼夜大约要睡17—18个小时,白天常常挑选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梢,用前肢钩住头上的树枝,将身体靠在树干上,头弯向胸前,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所以很难被发现.它平时的动作迟缓,显得有气无力,三个爪甲牢牢地抓住树干,每迈一步大约需要12秒钟,每分钟最快也只能移动1.8—2.4米,是世界上走得最慢的哺乳动物,甚至比爬行动物中的乌龟还要慢.行动如此缓慢的种类自然很难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而当它在躲避其他食肉动物的捕捉时,也是宁愿蜷缩不动而不会企图逃走,即便被捉住以后也不急着挣扎.与这种习性相对应的是它的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和消耗很小,心跳和消化也很慢,肌肉只有相似体型的其他动物的一半,几乎是皮包着骨头.它还是一种接变温性的动物,体温的变化范围一般在24—33℃之间,为了节约能量,在夜间休息时体温下降6℃左右,而其他动物除了冬眠之外,很少有这种现象.但没当气温降至27℃以下时,它又会颤抖着身子将体温升高.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血管网可以将进入四肢的血液冷却,反之,也可以加温从肢干部到躯干部的血液,这样多少可以防止体温降得过低,所以它并非是真正的变温性动物. 为了维持生命而必须从事的觅食活动也在慢吞吞地进行,只要身旁有可以吃的食物,它就决不会更多地移动身躯,只是懒洋洋地伸出长爪,将食物钩过来,送入口中长时间地细嚼起来.寻觅食物主要依靠敏锐的嗅觉和触觉,食性非常狭窄,仅以一、二种树的嫩叶、幼枝、树芽和树果等为食,不过这些树的枝叶一般水分都十分充足,再加上生活环境也很湿润,所以它一生都不用喝水.树叶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而且不利于消化,因而提供给动物的能量十分有限.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能量资源,它生有一个大而异常复杂的胃,其功能与反刍动物的瘤胃有很多相似之处.胃内含有着丰富的微生物,起着发酵室的作用,能分解将低树叶中含量较低的蛋白质转变为可被小肠吸收的有效营养成份,实现充分的吸收和高效率的能量转换.这个消化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多数反刍动物的消化过程以小时计算,则它的消化过程则是以来日计算的,可以说是哺乳动物中消化过程最慢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