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国还能“活”多少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2:22:18
孔子在中国还能“活”多少年孔子在中国还能“活”多少年孔子在中国还能“活”多少年中国有个有趣的现象,世道一坏一乱或者一专治,必然会把孔子搬出来,不是把孔子包装得很红就是把老头子弄得如狗屎一样臭不可闻. 

孔子在中国还能“活”多少年
孔子在中国还能“活”多少年

孔子在中国还能“活”多少年
中国有个有趣的现象,世道一坏一乱或者一专治,必然会把孔子搬出来,不是把孔子包装得很红就是把老头子弄得如狗屎一样臭不可闻.
  先前如“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等等历史事件,由于年代久远,说了也没人相信,少提为好.而几乎就近在眼前的“五四”运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砸碎孔家店”,还真让当时的国学大师们为孔子的祖坟捏了一把汗.“批林批孔”让我在幼年时,先是知道一个响亮的名字--孔老二,后来才知道孔老二还有名字叫孔子.
  孔子在世时还称不上“子”.
  孔子真名叫丘,字仲尼,生于鲁国.据说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逐渐衰落后而迁到鲁国.也许正因为他是贵族的后裔,对于当时“礼坏乐崩”怀有深切的不满.他自认为“斯文(即前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愤愤地在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也是孔子将终身托付给的事业.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作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把钻研前代的礼乐典章制度作为主攻方向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目标.到三十多岁时,所学已初成体系.
  孔子以自己为“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事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乐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
  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不久,因不满于鲁国国君接受齐国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孔子是很痛恨别人淫乱的,从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生涯可以看出来),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推销其“仁”思想的飘泊生涯.
  孔子总是疲惫地坐在木头车上,让驴行色匆匆地前行,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去敲城门推销其思想产品,从没考虑过知识产权的问题.驴车后面飞扬的沙尘里,他的几个学生,满面尘土烟火色,心灰意冷地紧跟着跑,有实在跟不上队的,就在他国开始了留学生涯.列国周游了一圈,也没有一个国家给孔子发暂住证,他始终抱着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的希望,直到他走遍天下后才放弃.他所到之处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大权在握的在前台或是幕后的领导们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生命危机,曾在一个叫匡的地方吓得要死、也曾困于陈蔡国都的城郊的芦苇坑里七天七夜,差点饿死.史料有一记录,可见孔子晚年的狼狈:孙子周游列国,流落至郑,郑人谓子贡说:孔子的神色如“若丧家之犬”,子贡如实告之,孔子苦笑着说:“说我象丧家之犬,是这样,是这样!”丧家之犬一词最初用于孔子,是我始料未及的,不知道让它曾经让多少受儒家思想哺育的饱学之士的心头飘过丝丝的悲凉!
  孔子年近七十时,叶落无处,不得不返回鲁国,失落之情,无处诉说.强力支持了几年,他带着遗憾死去了.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难分伯仲.儒家之道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明显优势,独霸一方.直到暴君秦先生,把儒家的书烧了几本,还活埋了几个上访静坐的儒学专业毕业的知识分子.孔子被炒作了一把,儒家典籍的火光,把孔子的脸映得红红的,孔子便为世人所知了.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问答及孔子弟子间言论的书,其编撰者应为孔子及门弟子与再传弟子.孔子并没有参与.参与也参与不了,编辑工作开始于他死多少年之后,而且经历了无数代无数人之手.论语上面记录的语录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带上别人的思想就在所难免.
  《论语》流传至汉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文论语》、《鲁论语》和《齐论语》.西汉末年,张禹先合诸本而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据《张侯论》,参诸《齐论语》,作《论语注》.《论语》最终才在无数人的手里定了型.后世《论语》多本于《论语注》.
  历代注疏《论语》者甚多,至宋朱熹《论语集解》发挥到了最高峰.《论语集解》成书后的数百年,历次科举考试中的论语部分,都以它为标准答案.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是其中之一的说法,大体还是可以相信的.
  有人考证:《论语》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以曾参门人为主.这种说法验证了一句话,大事的完成总是出于众手而最后归功于一人.这就不难理解中国所有的功业都是伟人缔造的了,别人是难以留名的.比如单位的业绩往往让领导拿红包,员工最多被请吃次饭,像是得了便宜卖乖似的给上级敬酒,说着劳力者应该说的感激的话.以为没有劳心者,自己便没有了人生目标,没有了前进的方向,以至于没有饭吃,饿死在革命没有成功的地方.但下层人也有好处,就是常被领导暗地里表扬一番,说成是默默工作者.
  半部能治天下的《论语》在儒学大师的手里玩来玩去,翻着新地把自己的观点注进去,提供给所生活时代的当局为政治服务.我想《论语》早已不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思想了.当局者不管别的,要的是能让社会安定,人人有讲“仁”讲“礼”良好习惯,其实不讲也不行,诚实本分,老婆孩子热炕头,好好过日子.《论语》恰恰被人理解为是讲“仁”、“礼”的,直到清亡前,它成为知识分子不得不读的书.当局大力提倡,你不读你就别想有在官场混,在社会上也难混下去.官府一提倡的书,这书一定再没有了文学性、知识性,成为教条的东西来.看看政治家的文集,哪一本的里面的题目不是总结的一点、二面或三条理论,最高能弄到十六条.文集的内容可以不看,大都是追随者偷偷摸摸不让人知道根据首长的意思发挥出来的.难怪我读文秘专业时,第一课就是讲公文写作.
  “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以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对后世儒学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有“仁”的人一定有“礼”,有礼节,懂得尊长忠君,见了长者作揖下拜,早请示晚请安.见了官员磕头叩首,见了最高长官就得口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等级森严,阶层分明,所以中国是礼仪之帮.看看现实中实际效果却不明显,前段时间新闻报道说,中国旅游团把啖吐遍欧洲,让国处人很是不满,纷纷起来抗议.引起了我国领导人的特别关注,指示旅游局一定要做好出国人员的素质教育.
今年的教师节前后,孔子又火了一把.有人把他抬出来,要用他的诞辰作教师节.
先治治教育吧!
看看眼前,学校乱收费的风气席卷全国,几乎无一学校幸免.教授忙着办这个什么BA、那个什么EO的培训班,给企业领导、商界精英上课,所教的学生都有钱,就特别尊师重道.不懂企业,研究了一辈子古文的,也不甘人后,说《论语》也可以运用到商场,也是可以挣钱的,摇摇晃晃地也登上了讲台.默默于教育事业者无人过问,尖嘴薄舌之徒招摇过市.成千上万的贫困学生在校门之外哭泣,有钱进入大学校园的,像是走进了地下妓院.电视上到处是超女比风姿比卖弄,看得学生们齐呼乱叫,精神恍惚,无心于学业,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一夜成名,免去了不必要的寒窗苦读……
  真想让孔子的诞辰日作教师节的时刻早一年到来,也许能转变一下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