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7:38:30
破窗理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妙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在中国,破窗上升为了理论,并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当1998年我国南方发大水时,有学者曾经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论我国的经济将会因此而加快增长,这次9·11事件,给了破窗理论一个施展的机会.破窗谬论broken_window fallacy?我不知道是否能找到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创造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因为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增加,所以孩童砸烂玻璃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2、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后来,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试验,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样,在日本,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论”相通.比如,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象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眼下引进的经济理论,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地拼命引进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生产线一样,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引进高潮”.现在回头想想,我怀疑日本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不是因为他们加班为我们生产生产线,继而装配,之后不断地维护和修理所致?就象国内某些地方修马路一样,只要你修了——最好修得质量差点,那么你一辈子就有事可干有钱可赚了.恼人的是,干这事大都得和当权者搭上关系,或兄弟,或情妇,或“战略同盟”……这些,我都欲求无门,只有干流口水的份.
  拉动消费,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在制度,而万万不能将宝押在“窗子”被打破这种预期行为上.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总是在现有制度和制度预期下的理性选择.要拉动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政府除了出台一般性的鼓励消费政策外,最终还是要改变制度和老百姓的制度预期.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百姓的储蓄率就低,赊帐也够胆上“丽春院”;东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老百姓的储蓄率就高,拿到钱后往往是紧紧攒着,为生老病死作打算,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说,有时常识比什么深奥的理论更实在,更容易让人作出正确的判断.俗话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怕就是这层意思.
  经济学家们,请收起你的“破窗理论”,打开窗户,呼吸和窗外的平民百姓同样的空气,跟他们聊聊家常,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向他们说说你的观点吧!否则别怪他们要打破你的窗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