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的比较写论文时不太好总结,而且也很想知道相关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10:25:55
古代汉语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的比较写论文时不太好总结,而且也很想知道相关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的比较
写论文时不太好总结,而且也很想知道相关知识~
古代汉语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的比较写论文时不太好总结,而且也很想知道相关知识~
一、介词
1、关于介词.
介词是从动词转化而来的,是“语法化”的一个研究重点.介词和动词的区别之一在于动作的离散性与持续性的区别.例如: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于:动词,在.(或者理解为动词词头,动词为役)
古代汉语的介词和现代汉语的介词用法基本相同,但是,古代汉语里的介词的宾语更加灵活,可以倒装(宾语前置)也可以省略,特别是省略的情况:其表现往往就是V. V.连用,那么:为什么不是连动、为什么不是V.+PREP.形式,而是PREP.+V.形式,举例如下: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之)遗之.
B、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债于薛乎?
C、唉,竖子不足与(之)谋.
A、中共用一个形式上的宾语“之”(所指却不同,宾语实际上并不同),“遗”是句子重心,“动核”结构.B、中省略自称,宾语不同,不可能是连动结构.C、中“谋”为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不可能是PREP,PREP必须带宾语.
介宾结构的固定用法,宾语前置(倒装)固化之后,整个结构又变为一个连词,这部分CONJ的形成又是“词汇化”的结果,例如:
所以、是以、于是、因此、因为(这个特殊,是PREP+省略的介词宾语+动词+省略的动词宾语,不仅仅是介宾结构了)、所由.
介词的研究并不容易,涉及“语法化”,又涉及“词汇化”,还涉及省略、焦点等等问题.
二、连词
1、注意一下一些特殊的用法就行了,如:
而,表示假设关系,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表示偏正关系(这里,即通常所说的修饰关系),老妇侍辇而行.
且,表示选择,表示假设,等等情况.
2、虽,虽然
虽,翻译为虽然、即使两类.
虽然,连词、词组两类.
3、然、然而、然则
然,连词、动词(?)、形容词.
然而,词组,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然则,词组.
4、之
最好不要归为连词.“连接作用”的理解.
三、助词和叹词
1、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衬音助词.
衬音助词,如“之”: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
语气助词.由于古今汉语的差异,语气的古今难以绝对对等,有一些问题难以把握,如“也”和“矣”在表达语气方面的区别与联系.
语气助词,与语气副词的区别.如通常说的表敬语气副词“敢”“请”等等.
2、叹词
叹词、拟声词,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虚词,有时侯可以把它们归入助词.
一、虚实概念问题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开头就给虚实正名,并批评了前人的说法.其实,前人的论虚实,与其说是语法上的界说,不如说是修辞方面的论述.一些诗话中所谓虚字,几乎包括名词之外的各类词,但是范围因人而异.《经传释词》、《助字辨略》等字书,说法也不尽一致.马氏提出“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的主张,学者对“有解”、“无解”可以各执己见,因而遭到责难.这样看来,我们对于虚和实这两个概念还缺乏统一的认识.
有人认为虚与实之间存在矛盾关系.目前通行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把词区分为虚实两大类,就是这种认识的表现.有人认为虚与实是对立关系,两个相反的概念之间有当中现象.具体地说,即认为有半虚或半实的词存在.王力和张志公曾持这种看法,不过王力认为半实的(副词),张志公认为属于半虚一类;王力认为半虚的(指代词),张志公认为属于半实一类.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虚实之间存在嬗变关系.正如大和小、高和低,从一端到另一端是逐渐演变的.在演变的轨迹中取其一点作为标准,就可以分出大小或高低的界限.标准改变,大可以成为小,低可以成为高.持这种观点,认定从名词到助词有一条由实而虚的轨迹,可以根据需要划定虚词,如果认定名词是实,则非名词是虚;认定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实,则介词、连词、助词是虚,如此等等.
不以意义为依据,着眼于结构功能,虚实问题也很难解决.最难处理的是副词,把它列入实词或虚词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其实它的内部情况很不一致,如语气副词“也许”、“难道”、“究竟”等不充当句法成分,十分接近语气助词;情态副词“猛然”、“渐渐”、“特地”等很接近形容词.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说:“看来光在‘虚、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确的结论;虚、实二类的分别,实用意义也不很大.”他又说:“倒是可列举的词类(又叫封闭的类)和不能列举的词类(又叫开放的类)的分别,它的用处还大些.”
我们这部词典的收词范围正是可列举的词类,目的在于实用.然而我们仍旧使用了虚词这一术语,一则为了从俗,再则含有承袭传统的意思.当然,所谓封闭的类与开放的类也非绝对对立,不免有当中现象.量词和情态副词属于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列为附录.如果较起真来,数词也该划入封闭的类.数目是无穷的,而数词却只有十来个.我们只收了“一”,但它不是数词,而是副词.不收数词,是认定它是一个见词明义的类.当然,有些数词可以表示“多”,不过都是用在固定组合之中.不妨说,我们的收词范围是除数词以外的封闭性词类.
二、与释义有关的几个问题
1.用法的说明与用例的使用
注释虚词往往要联系具体用例加以说明,因为在语句结构中更能显示出它的特点.可是在分析用例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把不属于虚词本身的功能移植到虚词的注释之中.比如语气助词“啊”可以用于疑问、陈述、祈使、感叹四种句子末尾,于是就认为疑问、陈述等语气是随着“啊”的添加而来的,这叫加法.用加法可以得出“啊”用在句末表示疑问、陈述等语气的结论.我们也不妨使用减法,把疑问句中的“啊”去掉,句子往往仍旧表示疑问;把陈述句中的“啊”去掉,句子往往仍旧表示陈述,如此等等.用减法得出的结论是“啊”本身并不表疑问、陈述等语气.把不用“啊”的句子与用“啊”的句子相比较,可以得出“啊”增添舒缓口气的结论.这就是我们考察虚词功能的一种方法.
2.词的分类与归类
有些副词用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我们认为它们仍旧是副词,不是连词.例如“果然”,表示预期与事实相符,属副词.它常常出现在假设条件的复句中,有关联作用,但是假设条件的关系不靠它表示.正如副词“就”可以用在因果、目的、假设条件等复句中,它本身并不表示诸如此类的关系.“就”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复句中可以兼起关联作用.
所谓关联词语,其实不属于词语的类别,而是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名称,称之为关联成分更符合实际.不过,大家都习用了,也不必更改.
副词与形容词的界限有时很费斟酌.我们认为形容词修饰动词当属常规.例如“偶然”,可以修饰名词,如“偶然现象”,也可以修饰动词,如“偶然知道”,应归入形容词,不是形副兼类的词,所以本词典不收.
把具体的词归入某一类,有时也费斟酌.例如“身上”、“边上”的“上”,“心中”、“途中”的“中”是方位词,这是大家公认的.“上身”、“上边”的“上”,“中心”、“中途”的“中”是不是方位词,这就有不同看法.如果认为方位词的特点是“附着于别的单位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那么“上身”的“上”,“中心”的“中”,不能包括在内.吕叔湘曾把它们归入非谓形容词(见《试论非谓形容词》),这是比较科学的.可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也为了方便读者的查阅,全归入方位词不失为一种权宜的办法.《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是这样处理的,可见词典的编写,有时还得照顾一些成见.
3.个别词语的注释与一般规律的说明
一般语文词典并不须说明用词造句的规律,由于虚词大都与语法密切相关,要求尽可能指明使用条件,以便察正误、别异同.可是词典的词目分条排列,用法相同的词往往不能集中在一处,例如带“为”的副词,如“颇为”、“甚为”、“特为”、“最为”等都要求接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分散注释,只能重复这一特点,而无法指明它们的共性.即使如此,也无法全面描述.词典毕竟不是语法书,它们各有所司.我们的词典除了给一般读者以参考之外,如能提供给语法研究工作者一些资料,间有所启迪,那正是我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