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古文名句 50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6:19:59
解释古文名句 50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解释古文名句 50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解释古文名句 50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原文中意思,形容一个君子文采好、有修养 《孔子》中引申意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拼音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释义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mǐ bù yǒu chū,xiǎn kè yǒu zhōng 〖解释〗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示例〗你如今那里想俺家,道不得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句话可翻译为:“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显然,我们可从这里发现,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是个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处境,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这句话就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修”就是“长”的意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说: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太阳). “修远”并非一个词,不可一并而论.“修”及修为、学识的意思,体现了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而“远”即表示达到这种修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才有了下句“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资料: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这一句格言的意思是: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这句话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许大家知道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只小羊和一只高大的骆驼相遇了,恰好骆驼肚子也饿了.于是,它就抬头吃起了树上的树叶,吃得很开心.小羊见了也十分眼红,它见那树太高,怎么跳都够不着.这时,小羊和骆驼同时发现了一个木栏中有许多又鲜又多的小草,骆驼十分为难,因为它的个子太高,无法钻进去吃草,可它舍不得这一片小草,这回,小羊笑着钻进木栏里吃了个饱,留下的骆驼在木栏外干瞪眼. 这个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也没有消失,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战国楚·屈原《离骚》 【今译】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丧. 【赏析】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维护楚国的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诚如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所说:“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洪兴祖《楚辞补注》则说:“言已覆行忠信,执守清白,亦我中心之所美善也.”二说基本上一致.诗人为了实现理想,虽九死而无一生,他也是心甘情愿,始终不悔.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代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