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作者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12:21:24
再见了,亲人作者资料
再见了,亲人作者资料
再见了,亲人作者资料
一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著名作家魏巍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以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情谊.课文前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由“劝慰—回忆—抒情”三部分组成,每个自然段各记叙一个代表人物,整篇课文从课题开始字里行间就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上下文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 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在课文中的作用,联系概括中心思想.
技能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综合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感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
关于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写文章要有中心”注意在前一组课文教学的基础上,继续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怎样做到写出的文章是有中心的,这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本课的难点.
四 教学方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展开教学.由于课文1—3段的写法大致相同,都是用请求的话做开头,用问话做结尾,所叙述的内容又都是由告别的情景追溯到令人难忘的往事.因此,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使学生受到感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在了解作者选取了那些人与志愿军话别的问题后,重点讲好志愿军与“大娘”话别的那段,不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最后老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依次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在整个教学中,贯彻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五 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首先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
(2) 抓住主题 贯穿全文
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课题“再见了,亲人”中这种不是亲人胜是亲人“的亲情,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
1 精讲第一自然段
默读思考: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课件出示句子:“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理解“雪中送炭“的本义和比喻义.体会大娘送打糕时的艰难与危险.大娘送来的不光是打糕,更是给战士们送来了精神鼓励和战胜敌人的决心.我们可以看出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此刻让学生一同饱含深情的朗读这一段吧!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
总结第一段的学法.讨论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画出重点词句,仔细体会,说出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接着,全体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学第四段
和学习前面两段一样,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找准重点,抓住难点,理解体会.
课件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完了,你又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
短短一个句子,出现了三个“挖”,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假如大嫂家没有菜吃,她一定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可是为了志愿军战士没有菜吃,她竟然不顾危险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野菜,不幸被敌人的炮火炸成重伤.这一切,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崇高情谊.最后,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朗读最后4、5、6自然段.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能掀起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4以读激情《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
六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娘 洗补衣服几夜不眠 伟大友谊
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胜似亲人 小金花 救侦察员失去妈妈 鲜血凝成
大嫂 挖野菜 炸伤双腿
我的板书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进行板书,形象直观.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不知你要什么方面的啊? 回答者: tyfq22 | 三级 | 2011-3-28 19:25
1、战斗刚刚结束,到处一片狼藉:房屋倒塌了,树木烧焦了,村子里到处浓烟弥漫,人们惊恐不安.一个幼稚的小孩子到处张望.不停地询问过路的大娘、大嫂:“我的妈妈哪去了?”大娘叹了口气,摇头走了.他又问小伙伴,他们也不知道.小孩子茫然不知所措,他围着废墟不停地转着,可那个熟悉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在他的眼前.他不知道,妈妈已经死了;他不知道,妈妈不会再回来啦;他更不知道,妈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轻轻抚摸着他的头,用温柔的声音给她讲故事了.就在他茫然若失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出现在眼前,帮助了他,他重新站立起来,他的生活再度充满希望.难道说这还不能表达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
2、记得有一次,一个大娘昏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正好一个志愿军通讯战士路过这里,发现了她,赶快进行急救.他把大娘移到了一棵大树的旁边.通讯战士问:“大娘,您怎么会昏倒在这儿?”大娘有气无力地说:“我刚从阵地上下来,一阵敌机轰炸,我们急速隐蔽,我好像看到大家都卧倒了,后来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志愿军战士继续说:“大娘,我送你回家吧?”大娘说:“不用了,待会儿,我就会好的.我自己可以回家去,你还是自己执行任务要紧.”“不,大娘.我还是送你回家吧.我刚从阵地上回来.”通信员一直把大娘送到了家.大娘连声说:“谢谢!”
3、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我军由于被敌机的炸弹封锁着,造成了在暂时的供应困难.特别是战士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炮火的稍一间隙中,志愿军战士高兴地看见朝鲜大娘们头上顶着打糕,冒着敌军的炮火,穿过战争的硝烟,走来了.正在这时,敌人的飞机有来了,炸弹又从高空掉下来,大娘正在组织妇女门隐蔽,同行的妇女都卧倒了,大娘还处在危险之中,一位志愿军战士一边高喊“卧倒,一边奋不顾身的冲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大娘,大娘得救了,志愿军战士受了伤.大娘感到很内疚,战士们非常感谢大娘,这真是雪中送碳呀!在大娘精神的鼓舞下,志愿军战士终于打胜了这次阻击战.
4、有一天,一位志愿军战士从敌占区侦察回来,发现了一个坑道边有个孩子在呼救,原来有个朝鲜小孩掉下了坑道,双手还紧紧抓住溪边的树枝.小孩抓着的那根树枝就要断了,坑道深不可测,边上荆棘丛生.周围没有任何人,也没任何工具,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位志愿军战士便奋不顾身的跨过去,一手抓住一丛荆棘,猛地用另一只手拉住孩子,虽然手流血了,但朝鲜小女孩终于得救了.这孩子就是小金花. 回答者: 可爱的魅力兔 | 一级 | 2011-3-28 20:32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