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措施保持生命健康谈谈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卫生措施来达到生命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2 23:32:00
哪些措施保持生命健康谈谈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卫生措施来达到生命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哪些措施保持生命健康
谈谈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卫生措施来达到生命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哪些措施保持生命健康谈谈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卫生措施来达到生命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维度?有否心理健康的标志?这些一直是国内外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总的看法是,心理健康只有相对标志,没有绝对界线,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区别.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两极之间,是一个延续的频谱带,有人称之为黑白两端之间的灰色带,要在哪个地方划上一条绝对界线是困难的.从实践中讲,没有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无法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更谈不上心理卫生防治.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标志.
美国心理学家A?Maslow等曾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志: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 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这些标志虽被广为认可,但有社会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的实际状况,只能作为参考.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心理健康标志,有的人说,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原则是看其心理与环境是否统一,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承受一定的挫折,有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意识水平清晰,社会交往良好,情绪愉快等.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智力一般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人群的智力呈常态分布,即天才与智力低下者是少数,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智力是正常的,IQ多数在85~115分之间,他们能够适应生活,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智力低下者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常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与学习,心理压力大,健康难以维持,需要特殊教育和护理.
(二)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愉快的情绪反映出人的身心活动和谐与满意.心理健康者能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乐观、开朗、满意的情绪状态占优势;而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表现在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上.心理健康者在活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适时作出决定而且自觉去执行,还能够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行动去实现既定目标.意志不健全的人挫折容忍力差,怕困难违拗,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
(四)行为协调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者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非健康者在行为表现上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就大赌气,或是对强糊糊反应谈
(五)个性良好
个性是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表现,性格良好反应了个性的健全与统一心理健康者个性相对稳定,性格开朗,热情,大方,勇敢,谦虚,诚实,乐于助人;而心理不健康者个性多变,性格不良,表现出胆怯,冷漠,吝啬,孤僻,敌意,自卑,缺乏自尊心.
(六)自我意识
正确自我意识正确主要指自我评价符合实际,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自尊自爱,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信心.
(七)人际交往和谐
人际交往和谐是指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协调.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别人,待人慷慨与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者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斤斤计较,猜疑,嫉妒,退缩,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八)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备不同的心理特点,儿童的过于早熟心理和成年的太幼稚行为常常被看作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 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同健康的影响因素一样,有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的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预防与促进具有重要意义.此处引人台湾心理学家柯永河教授提出的一个心理卫生公式来阐明这些因素:
B=P/E
B症状出现率 P内外压力总和 E自我强度
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强度有关,根据上述公式可见,心理健康程度与自我强度呈正比,与内外压力呈反比.
(一)外压力
外压力是指外界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应激源,形成一种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它包括生理性、心理性以及社会性的应激源.生理性应激源有生活环境中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和噪音等刺激,长期作用,会导致人的生理上难以忍受,并影响到情绪和行为.调查表明,长期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状;在生活空间小的环境中人的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高;室内气温过高,会使人头痛、恶心、多汗、视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心理性应激源中,不良的人际交往是最重要的,人际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当遭受他人冷落和讥笑时,心理压力加剧,如果对方也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更会使应激源的强度增加.社会性应激源中,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人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社会性应激源有很多,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的去世,父母的离异与再组,经济状况的改变,住房迁移,制度变更等等.
(二)内压力
内压力是指人的身心需要未能满足,产生了挫折感,形成一种内部压力,影响到情绪和行为.人的身心需要包括很多方面,在生理需要上,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和休息,需要合理营养,需要适当的运动,需要漂亮的着装.在心理需要上,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受到保护,需要情爱,需要自尊,需要公正与合理的评价并被他人所接受,需要独立,要自己去解决生活问题,需要成功, 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成为一名成功者.这些身心需要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行为的动机不能实现,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内压力加大,最后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三)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是指个体应对内外压力的能力,这种能力与人的身心素质有关.由于遗传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人的身心素质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如躯体健康者能正确感知和判断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而患病者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感知与判断力下降,对环境不适应.个性中的气质特征对自我强度有明显影响,如有的人灵活,行动迅速果断,对周围环境剌激敏感,很快作出反应;而另一些人行动迟缓,反应慢,沉默寡言,或是注意广度和持久性低,反应强烈,手脚不停,易分心,也难适应环境.另外,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都对自我强度产生影响.
五 心理健康促进
心理健康促进就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它是人类健康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防治心理变态的最根本性工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对群体而言,要按照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家庭社会的良好影响,来培养和维护人们健全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生活和创造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处于充满康宁的状态.对个体而言,要通过终身学习,掌握心理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不断促进自身、家庭的健康水平.只有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一个健康的个体,有一个健康的社会.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保健侧重点不同,只有了解这些重点,才能真正搞好健康促进工作.以下根据年龄阶段简要归纳心理保健的重点内容.
(一)婴儿心理保健
婴儿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体格发育正常,饮食睡眠和大小便有规律,动作与言语发育良好,情绪反应适度,对陌生环境能较好适应.为了达到这些标准,就应该在婴儿养护的过程中,补充丰富的物质营养与精神营养,如哺乳定时定量,进食情绪愉快.要满足婴儿的睡眠需求,卧室空气流通,气温相宜,培养单独睡眠习惯.要加强母子的情感相依,通过母亲的哺乳、抚摸、微笑,促使孩子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要加强对婴儿感宫、动作和言语方面的训练,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对婴儿心理卫生问题要及时处理.如情绪不稳、易哭闹的孩子常常是由于得不到母爱或患病,应给予爱心,并及时治疗疾病.对睡眠不安、夜惊的孩子应提供安静的睡眠环境,睡前不要恐吓、训斥,被褥不要太厚或太薄.对饮食元规律、食欲不好的孩子要纠正不良的喂养方法,营养合理,定时定量.对发育迟缓的孩子要加强针对性的特殊教育与训练.
(二)1~3岁幼儿心理保健
要促进此期幼儿脑的发育,通过补充营养,加强肢体活动,亲子间一同游戏,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学会吃饭、穿衣、自我服务;要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通过亲子间情感交流、榜样与示范的影响,使孩子建立一定的行为准则,礼貌待人、分享食物.要促进幼儿言语发展,认真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鼓励说话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还要注意培养其认识能力.
此期幼儿常出现一些心理卫生问题,如突然断奶导致情绪不稳,大哭大闹和拒食,因此,要有计划地断奶,及时添加辅食;大小便的控制训练不宜太早,从22个月开始,要有耐心,如打骂斥责,会造成孩子心理创伤.逗孩子玩时,不要吓唬,否则会导致恐惧感.有些幼儿会出现依赖和退缩行为,多因教养不当所致,要注意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练,不要包办一切,并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对口吃现象不要讥笑、批评,要正确引导训练,解除心理压力.
(三)4~6岁幼儿心理保健
游戏是此期幼儿的主导活动,可通过亲子与同伴间的游戏,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促进身心健康水平.家庭气氛要和睦,父母要树立好的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不打骂,不溺爱,教育要求耍一致,并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合作.对幼儿的心理卫生问题要及时处理,对遗尿症的幼儿要排除心理压力,进行适当的生活训练.对神经性呕吐的患儿要找明原因,消除精神刺激.对咬指甲的幼儿进行卫生行为与习惯的训练,对恐惧入园的幼儿要进行一定的行为治疗,如进行系统脱敏治疗,将幼儿恐惧的情境安排成一个从轻到重的梯级程序,让幼儿逐一适应不同的恐惧环境,如能适应就及时奖励,使其消除“敏感',状态,顺利进入幼儿园正常生活.
(四)小学儿童心理保健
小学儿童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开始转变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心理保健应重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作好入学准备,家长可先带孩子熟悉学校环境,还要调整生活作息习惯,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学习.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切莫事事包办,娇生惯养.三是教养要科学,不要“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高,使孩子心理负担太重,打骂或溺爱均不利于孩子心理行为发育,教养方式要民主,以表扬为主.四是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走出家庭小环境,鼓励孩子多与小同伴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五是及时纠正孩子不良习惯与行为,注意教育和纠正孩子的说谎、斗殴、逃学、偷窃、吸烟、对性过分关注的行为,同时,还要注意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搞好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保健.
(五)青春期心理保健
青春期是心理的“断乳期,是“危险期",因此,促进心理健康格外重要.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过低会自卑,评价过高、太自信,往往经不起挫折.只有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才能做到心理健康.要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与特点建立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解决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善于调节情绪,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和开朗乐观的性格,合理调节欲望,提高自我疏导激情的能力和心理适应力,避免情绪剧烈波动.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亲子、师生、同学关系,使自己适应环境.注意促进性心理健康,要进行科学适时的性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性问题,与异性自然交往.必须克服性愚昧和早恋现象,对手淫的行为不必过分自责,可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减少对手淫的注意与关心.
(六)中年期心理保健
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胸怀坦荡,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计较是非得失,遇胜不骄,遇败不馁,顺境不停,逆境不退,避免心理冲突和压力.要丰富文化生活,工作上忙而不乱,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紧张和疲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并注意家庭娱乐设施的添置,促进家人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家庭生活质量.要量力而为,对自己的体力与能力要正确认识,保持不懈的求知进取精神,做到心理上年轻,才能有所作为.夫妇要尽量心理相容,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全家人的情绪与心境举足轻重,只有长相知,不相疑,才能心理相容,心心相印,使家庭和谐健康.不吸烟、不酣酒,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七)更年期心理保健
要科学认识更年期,它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要正确看待,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有准备地去适应这一变化.做事量力而行,既不能无所事事、老态龙钟,又不能好胜逞强,超过身心承受力.家人间要多关心、体贴、照顾,对更年期的反常行为要谅解、宽容.要正确对待身心症状,有病早治,适当调整.
(八)老年期心理保健
要延缓衰老感的产生,因为它会使老年人失去生活的信心.要注意适当的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精神,为社会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心境要开朗,不论晚景顺逆、好坏、喜悲,只要心宽、乐观、超脱,就能抗拒外界恶性刺激,经受住挫折和不幸打击,做到心舒气顺,颐养天年.要保持脑力活动,脑力不用则退化,要勤思考,学习不松懈,以推迟大脑的退化与老化.要及时满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一些老年人面临贫困、孤独和疾病之苦,为之不安和恐惧,家庭和社区要尽量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使其安享晚年.要创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父慈子孝,家人和睦、友爱、互助,敬老、爱老、养老,使老人备感天伦之乐.社会要帮助丧偶老人在自愿前提下重组家庭.多数离退休老人希望继续工作,他们深感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从中可寻找友谊、精神寄托和生活动力,也希望通过新的社会角色实现自我.家庭和社会应理解与支持这种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