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写一篇关于中国建国60周年的论文?要求是2500字左右.要介绍中国自建国以来的重要成就.大哥我是要2500字你这是不是太少了点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21:21:16
求高手写一篇关于中国建国60周年的论文?要求是2500字左右.要介绍中国自建国以来的重要成就.大哥我是要2500字你这是不是太少了点啊
求高手写一篇关于中国建国60周年的论文?
要求是2500字左右.要介绍中国自建国以来的重要成就.
大哥我是要2500字你这是不是太少了点啊
求高手写一篇关于中国建国60周年的论文?要求是2500字左右.要介绍中国自建国以来的重要成就.大哥我是要2500字你这是不是太少了点啊
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 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 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 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 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 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这个时期,教育 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 困难时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 整.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 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 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 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 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 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 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 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 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 校共毕业1705.66万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 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 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 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 倍.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 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 万人,分别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专业学校从 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 从22.88万人上升到217.75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 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 160.11倍,达10.13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发 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普通中学4045所,在校学生数 103.90万人,1989年上升到8.96万所和4554.02万人, 分别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1949年小学34.68万 所,在校学生数2439.1万人,1989年小学达77.72万所, 在校学生数为12373.1万人,分别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幼儿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89年幼儿园达17.26 万所,在园幼儿1847.66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那就是以苏联为榜样.1949年至1959年的10年间,我国高等院校共聘请苏联专家861人,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在高等教育部担任顾问.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对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调整,专家的工作也包括编写教材、培养研究生和培训教师,甚至渗透到学生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室和资料室建设等具体工作领域.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接办改造、教会学校的取缔和院系调整等重大措施,初步完成了对1949年以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新的以苏联为模式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并确立.
第六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摒弃“模式”,复归“传统”.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20年间,经历了1958年至1960年的“教育大革命”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之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进行的高等教育的大调整.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是关起门来革教育和文化的命,在经历了高等学校三年不招生、工农兵上大学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斗、批、改”之后,力图清除一切外国模式的干扰和影响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但事实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第七个时期(1978年以后).博采各国之所长,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在经历了闭关锁国20年所带来的种种灾难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重新走向世界.进入90年代,政府陆续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4] 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艰苦探索之后,深固拒闭、盲目排外不可取,单一的价值取向不足取,正在成为政府和知识界的共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广泛吸收各国之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通过上面简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中国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经历了那么多次的转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考察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归根到底这是受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所制约.如果我们把一个世纪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考察,又会发现,百年间,我们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个大圆圈:被迫开放(无意识的泛化)——单一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努力——单一的价值取向——封闭——主动开放(在世界范围内博采众长).历史证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关起门来搞自己的高等教育,拒绝借鉴任何先进国家的经验,无论是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还是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都是一条自我封闭、作茧自缚的死胡同;囿于某种政治环境,价值取向单一,同样不是发展的最好选择.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受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国情所制约,也要受高等教育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换就是在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这一对矛盾的过程中艰难推进的.不能以强调本国情形的特殊性为由而拒绝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以标榜追赶世界潮流为借口而置本国国情于不顾,这是我们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所应深刻记取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