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15:05:57
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1

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性分析:1978-2004
倪静远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区历年人口及GDP统计数据,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1]三大地带为划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历年人口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呈阶梯状分布,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
关键字:空间分布 区域经济 人口密度
一,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历经90年代的飞跃式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空前规模.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总量同步增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持续变化.1978年以来,以东,中,西部为划分的三大地带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明显差异,导致人口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且近年来,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扩大,这种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日趋明显.针对这一趋势许多研究者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部分学者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人口密度函数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另外一部分研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的变化,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即侧重于分析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的因素和人口迁移的经济绩效.但是,关于人口空间分布与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完成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分析.
二,文献综述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经济模型以来,以凯恩斯,西蒙,纳尔逊,索维,舒而茨和卢卡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建立模型,论证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之间关系.由于出发点和引入参数的差异,结果莫衷一是.但从总体趋势来看,研究的侧重点逐步从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转移至人口质量和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单纯分析发达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转移至以研究发展中国家人口与经济增长状况为主.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人口数量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缺乏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
有关人口空间分布问题的研究最初集中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近年来,地理学者开始运用GIS等技术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数量之间的关系,将其研究扩展到地理学,经济学甚至环境生态学交叉领域.随着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得到发展.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中,将人口向城市流动视为劳动在产业间的转移,这种流动是个人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收入(或者预期收入)差距的回应(朱农,曾昭俊,2004).克鲁格曼在H-O定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经济地理学",从规模经济角度分析城市经济聚集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关系.
与西方学术界相同,我国理论界有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的讨论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到结构的发展过程.研究重心逐渐由控制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转移至分析现有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绝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动态角度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增量变化即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张善余通过计算迁移者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得出结论:经济收入的高低是影响迁移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严善平对90年代以来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证检验证明,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严善平,1998).王德等通过比较迁移前后各省区人口与GDP的基尼系数变化,验证了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均衡作用(王德等,2003).许多学者还从经济绩效方面分析了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蔡昉1996;陈皓1996;王桂新,1997;李强2001;董栓成2004).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揭示出人口的区域间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终究只是从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侧面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已有的成果来看,有关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相对较少.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沿以下三种思路进行:
1,从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角度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韩光辉等通过分析近三十年来我国人口空间结构和变动趋势,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不平衡态势,地区差异巨大,但人口密度增长率逐步缩小,在局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与聚落性质和规模,自然地理条件及经济开发的类型直接相关.(韩光辉,陈喜波,1999).韩惠等通过对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和成因的探讨,认为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策导向等等.其中自然环境又是其它因素的基础,但是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因素还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人口的聚集,同时人口的聚集又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韩惠等,2000)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口分布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等人口空间现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尚未达到较高水平,人口分布总体上还是主要受自然环境影响,而受经济社会制度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中国东,中,西三地带建国以来人口规模和密度都呈增长趋势,但人口分布比例并未发生大的变化(王桂新,1997).
这些研究从从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角度综合分析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因,提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变动的重要力量,但对二者间关系的分析大多是单向的,更偏重于地理学和人口学领域.
2,从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绩效角度分析
范红忠等从人口空间分布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方面分析.在比较中,美,日等6国生产与人口分布后,他发现我国人口分布与生产的矛盾在于生产集中的同时并未引起人口的相应集中,这种人口分布与生产分布的不一致性导致较大的地区经济差异(范红忠,2003).从而论述了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性和滞后性,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蔡昉从人口密度着手,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对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其认为制度选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密度制约着市场制度的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相对于对物质资本的稀释能力,人口密度对劳动力的充分供给的正面作用更加明显;教育的正外部型使得人口密度对人力资本存量有着可预期的正面效应.因此,人口密度对经济发展并不必然是负面影响.通过对我国各地区增长绩效与人口密度关系的实证检验他得出结论:尽管人口增长与人口密度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复杂多变的关系,但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水平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蔡昉,2001).
3,从人口聚积与城市发展关系角度分析
王法辉等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函数,运用GIS方法,在1982-1990年人口资料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考查了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特征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人口增长的关系.指出我国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呈现出距离衰减特征,由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原因,城市人口增长快于边远地区,呈现出向心集聚的趋势.(王法辉等,2004)
以上研究虽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性,但均未明确地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对二者相关性进行具体阐述,因而无法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做出一般性分析,也难以对人口空间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变动的趋势做出合理预测.而已有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均表明,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人口数量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和人口空间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前者的分析而忽视了后者.然而必须看到,长达二三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后一种关系在我国严重扭曲.因此,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三,人口空间分布的统计描述
1,统计指标描述
⑴人口空间分布的定义
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具体表现为该时点当地的人口密度.
⑵人口密度的定义
人口密度通常指一定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即:人口密度 = 总人口/总土地面积
⑶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人口和GDP相关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总人口数包括现役军人数,分地区数字中未包括;全国人口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2,人口空间分布的时间序列分析
1978年至2004年,中国总人口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按地区呈现出东,中,西三大阶梯.其中,东部人口比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带内,中部和西部人口数量稳步提升,增长速度平稳.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相对起伏较大.全国人口空间分布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⑴人口在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呈阶梯状分布.从人口规模上看,东部人口总量最大,是第一阶梯;中部次之,属第二阶梯;西部人口规模最小,是第三阶梯.三大地带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特征由78年延续至今,总体趋势未发生改变,且地带间人口绝对数量的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见图1)
图1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计算结果.
⑵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除西部地区外,东部,中部地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超过中西部地区总和,且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同时,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起伏变化量也相对较大.(见图2)
图2 数据来源:同上图
⑶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集中于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和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见表1)
表1 1978,1992,2004年中国各地区人口比重
省份
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1978
1992
2004
北京
0.89
0.95
1.15
天津
0.75
0.79
0.79

河北
5.28
5.38
5.24
辽宁
3.91
3.45
3.24

上海
1.15
1.15
1.34
江苏
6.09
5.93
5.72

浙江
3.91
3.63
3.63
福建
2.56
2.67
2.70

广东
5.84
5.60
6.39
山东
7.47
7.39
7.06
海南
0.00
0.59
0.63
合计
37.85
37.52
37.89
吉林
2.58
2.17
2.08

黑龙江
3.52
3.10
2.94
安徽
4.92
5.00
4.97

河南
7.38
7.60
7.48
湖北
4.77
4.79
4.63

湖南
5.39
5.38
5.15
江西
3.32
3.36
3.30

山西
2.53
2.56
2.57
合计
34.42
33.95
33.12
内蒙古
0.93
1.89
1.83
广西
3.55
3.76
3.76
西
重庆
0.00
0.00
2.40
四川
10.13
9.43
6.71

贵州
2.80
2.88
3.00
云南
3.23
3.29
3.40

西藏
0.19
0.20
0.21
陕西
2.90
2.92
2.85

甘肃
1.95
1.99
2.01
青海
0.38
0.40
0.41
宁夏
0.38
0.42
0.45
新疆
1.29
1.36
1.51
合计
27.73
28.53
28.54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1993),(2005)计算.
上表显示,78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展中心地区人口聚集趋势明显.除四川,陕西两省外,西部各省人口数占全国比重均有所增加.与东西部相比,中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⑷地带间人口增长速度基本相同,人口增速与经济增长速度关系并不显著.总体而言,三大地带人口增长速率曲线基本重合,波动幅度相对较小,基本在5个百分点内,东部地区稍大.与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相比,东部地区人口增速并未显著增加.(见图3)
图3 数据来源:同上图.
3,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截面分析
根据2003年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总人口129988万人.其中,西部地区总人口37127万人;中部地区43037万人;东部地区49251万人[2].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东,中,西三大地带各省市人口密度见下表:
2004年东中西部各省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表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省份
人口
面积
人口密度
省份
人口
面积
人口密度
省份
人口
面积
人口密度
(万人)
(万平方公里)
(人/平方公里)
(万人)
(万平方公里)
(人/平方公里)
(万人)
(万平方公里)
(人/平方公里)
内蒙古
2384
118.30
20
北京
1493
1.68
889
山西
3335
15.63
213
广西
4889
23.60
207
天津
1024
1.13
906
吉林
2709
18.74
145
重庆
3122
8.24
379
河北
6809
18.77
363
黑龙江
3817
45.46
84
四川
8725
48.50
180
辽宁
4217
14.59
289
安徽
6461
13.96
463
贵州
3904
17.60
222
上海
1742
0.63
2765
江西
4284
16.69
257
云南
4415
39.40
112
江苏
7433
10.26
724
河南
9717
16.70
582
西藏
274
122.84
2
浙江
4720
10.18
464
湖北
6016
18.59
324
陕西
3705
20.56
180
福建
3511
12.14
289
湖南
6698
21.18
316
甘肃
2619
45.40
64
山东
9180
15.67
586
-
-
-
青海
539
72.12
7
广东
8304
17.79
467
-
-
-
宁夏
588
5.18
114
海南
818
3.39
241
-
-
-
新疆
1963
165
12
-
-
-
-
-
-
表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
不难看出,2004年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各省人口密度明显大于中部,西部地区,成为中国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远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分居前几位.其中,上海以2765人/平方公里的绝对优势超过北京,天津,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
中部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平均,各省人口密度差异较小.河南,安徽分列人口密度前两位.除黑龙江以外,区域内各省人口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带内部省际人口密度差异较大.重庆,贵州,广西,四川,陕西五省人口密度列前四位,略高于全国水平,其余各省人口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青海,新疆三省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三个省份.其中,西藏每平方公里仅2人,是全国人口分布最稀疏的省份.
四,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推动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推-拉理论认为,同时存在着一推一拉两种力量共同决定人口迁移.前者是推动人口迁出居住地的力量;后者是吸引人口流入的力量.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人口的迁移是劳动者对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更高的收入水平的回应.(朱农等,2004)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吸引人口迁入的重要力量.
比较我国三大地带人口空间分布与GDP变化趋势不难发现,三大地带人口密度变化与GDP增长的总趋势保持一致(见图3,图4).90年代中期以后,东部地区GDP规模大幅上升,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水平.而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其它两大地带的差别在这一时期内也明显扩大.
图4 数据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然而,由图形3,4分析可知,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并未相应的引起人口增速提升,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量相关性较弱.由此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量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量,初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集中,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平衡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而日益明显.
⑵资源,环境,人口规模,国家政策等因素通过制约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间接影响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水和各种矿产资源,能源等工业生产的必需原料通过对工业的布局和城市规模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以水资源为例,2003年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工业发达的超大规模人口聚集中心的城市水供应总量分别为128823万立方米,308309万立方米和568949万立方米.而西部地区青海,宁夏等欠发达省份城市水供应总量仅为15000-20000万立方米左右.西北部地区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
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人口规模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现为在迁出地形成的推力,和在迁入地形成的拉力.分析表1不难看出,四川,山东,河南等主要人口迁出源地均是人口大省.尤其是山东,河南两省,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580人以上,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巨大的人口压力对当地人口的外迁形成有效的推力.同时,广东,江浙,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强势吸引中心也都是人口高密集地区,庞大的"聚集效应"形成一股有效的拉动人口迁入的力量.
国家政策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开放内陆省份的政策,推动西部内陆省份加速经济发展.结果显示,以新疆为代表的边疆省份成为新的人口迁入中心地,其中新疆的年净流入率达到18.7%(张善余,2004).这充分表明,国家西部大开发等地区导向性政策的实施在改变区域经济格局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
2,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集中体现于人口规模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在理论上主要分为马尔萨斯派和反马尔萨斯派.以托马斯·马尔萨斯为代表的马尔萨斯派学者坚信,人口增长对人均的福利有负面影响.马尔萨斯认为一旦工资超过生存水平,就有新的人口压力使工资下降,因为人们会更早地结婚,并生育更多的孩子.这样,又把工资将导致能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从长期来看,人口的内生性使得人均收入保持在维持生存水平并停滞不前(德布拉吉·瑞,2002).不难看出,马尔萨斯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不一定倾向于选择生育更多的子女,相反,发达国家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说明经济水平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的假设前提难以普遍使用,因此,由之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
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在资本产出给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将增加消耗,减小人均数值.但是考虑到劳动力投入对扩大生产的作用,简单的假定资本产出固定是不现实的.在索罗模型中,人口的消耗作用和劳动力投入对产出的扩大作用相互抵消,长期经济增长率不受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但高人口增长率降低了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不变),劳动-资本比率上升降低了劳动的平均生产率.因此,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仍是负面的.
反马尔萨斯派学者提出需求推动和供给推动两种观点.前者认为,人口增长产生的需求压力有助于创新的产生,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后者认为,更多地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三个臭皮匠",因此,技术进步的速度应该随人口增长而加快.
而根据克鲁格曼的理论,经济发展"中心"地区同时存在着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力量.前者表现为在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吸引下,劳动力和企业向"中心"聚集;后者则表现为人口和工业过度密集带来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可能导致的"中心"地区的解体.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东部地区人口与GDP增长的实际情况表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首要原因,而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又反作用于经济增长,这种反作用具有正负两方面效果.一方面,随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投入量增多,技术创新加快,产出规模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着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地区工业结构的支柱部分.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迁入人口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迁入在业人口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建筑业三个行业(魏星等,2004),为蓬勃发展的二,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创新支持,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人口规模的扩张带动城镇基础是设建设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大大加速了中心地区城市化进程.
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过度集中,中心地区的过度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住房交通拥挤,社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此外,西部地区以及中部人口输出大省以高素质劳动力流出和中低水平劳动力流入为主的劳动力流动现状,造成人口输出地高端人力资本大量流失,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从而对缩小东西差距和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实现产生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配比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三大阶梯状.地区间人口密度差异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与经济增量相比,初始经济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人口分布的变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同时形成人口的高度密集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东三大地区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日趋明显,且仍有继续扩大之势.总体上呈现出"劳动跟随资本流动"的趋势.由于人口空间分布变化需要一个缓慢的长期变化过程,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加之人口迁移具有惯性,所以,这种人口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分布趋势可能还将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高度集中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人口过度密集也带来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此外,中西部地区知识资源的大量流出使得地区经济增长步伐更加缓慢,陷入低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因此,在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建立更加顺畅的人口流动机制的同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加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本建设扶持,是实现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⑴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5.
⑵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社会学研究,1998.2.
⑶王德,朱玮,叶晖.1985-2000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人口与经济,2003.6.
⑷陈浩.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人口研究,1996.4.
⑸蔡昉.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6.6.
⑹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之关系研究.人口与经济,1997.1.
⑺李强.中国外出农民工及其汇款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4.
⑻董栓成.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
⑼韩光辉,陈喜波.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口资源的空间结构,变动趋势及问题与对策.人口与经济,1999.6.
⑽韩惠,刘勇,刘瑞雯.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探讨.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⑾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一项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探索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
⑿范红忠,李国平.对我国生产与人口分布现状与问题的比较分析.预测,2003.6.
⒀蔡昉,王美艳,都阳.人口密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1.6.
⒁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地理研究,2004.1.
⒂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⒃张善余.基于出生地的中国人口迁移态势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
⒄德布拉吉·瑞.发展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⒅魏星,王桂新.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5.
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年鉴(历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⒇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 本文讨论的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9省市.
[2] 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因统计过程中对现役军人数处理方法不同,统计所得全国总人口数与由分地区数字加总结果不同.

求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情况发表看法.写一篇数学小论文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要一篇关于中国人口分布的数学论文一篇,400字左右!~ 能不能写一篇关于现在美国打利比亚的英语演讲稿,发表下你的看法. 对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发表看法主张见解,写一篇作文,请问我可以写什么?求题材! 写一篇关于介绍中国北京情况英语作文 求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看法的英文文章,100字就够了,就是对当前环境问题发表看法,以及建议等,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成因及界线? 求一篇英语的演讲稿,内容是介绍一篇影片,然后发表下看法 以“事在人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最好是发表自己看法的最好是发表自己看法的,600字左右 请你发表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英语翻译 急求一篇小作文(关于友谊)按下面提示写1.友谊是人生永恒的主题.2.有一意味着什么.3.我的看法. 求英语一篇关于写你自己对朋友的看法的作文 关于怎样做个记者的英语作文 ,(一)Direction:假定你经常上网.最近网上有一个关于未来择业问题的专题讨论,你觉得当记者不错.你准备写一篇短文发表你的看法.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当记者可 关于水浒的!速求!选择《水浒传》中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再精读有关章节,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看法.明天就要交作文了,我来不及写了,所以请各位大哥大姐速速帮忙~速求!六百 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认识的小论文针对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你了解后有什么认识呢?请发表你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600—800字左右 求一篇关于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情况的新闻报道, 有人喜欢农村,有人喜欢城市,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70词左右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