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0 10:57:11
结合《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结合《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结合《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x0d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孟子〉二章》二章之比较(任聿珍)\x0d《〈孟子〉二章》之二章,同为孟子的说理散文,自然多有相同之处.但是,此二章之章法迥异,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是故,教学中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收到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效果.具体说来,可用如下“三读法”教学.\x0d一读课文,掌握精要,探讨文题与论点的关系.\x0d此二章的标题,均是编者根据二章的结论语所拟.二章标题字数相等(皆八字),每章标题都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标题都用对比,观点鲜明.然而,就标题与该文论点的关系而论,二章却又各有千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故,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战争的胜负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这一番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心论点的深化,故而编者就把这一结论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该章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这里以论点为题,文章自然眉目分明,主旨显豁.\x0d综上,二章标题并非都是论点,可见与现代语体文中的议论文一样:有的文题即论点,有的文题只是揭示论题.如此差互比较,自然会获得一种参差之美.\x0d二读课文,分析结构,讨论二章的论证方法.\x0d此二章篇幅相当(皆由四段组成),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章一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据事论理,论证严密,且层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显然,章一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章二与之则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x0d三读课文,寻找修辞,体会孟文的语言特色.\x0d孟子这二章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x0d当然,《〈孟子〉二章》除了巧妙运用大量排比句式之外,对比、对偶和顶针等修辞配合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此不一一赘举.\x0d综上,从课文《〈孟子〉二章》之“一斑”,即可“窥”出孟子说理散文之“全豹”: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