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刘秀是怎么平定江南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4:32:51
汉朝刘秀是怎么平定江南的?
汉朝刘秀是怎么平定江南的?
汉朝刘秀是怎么平定江南的?
刘秀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矛盾丛生、动荡不安的时代.西汉从成帝、哀帝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尖锐.9年,王莽建立了国号为“新”的王朝.但是,王莽上台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本来已经大乱的社会更加混乱.各地的反莽斗争风起云涌.17年,荆州一带的饥民在王匡、王凤率领下发动了绿林军起义;18年,樊崇领导青州饥民发动了赤眉军起义.
22年,刘、刘秀兄弟在南阳郡(在今河南南阳市)舂陵乡组织一支七八千人的队伍发动起义.由于刘氏为西汉皇族,所以人们把他们领导的起义军叫做汉军.不久,汉军与绿林军结为联军,共同打击王莽军.
从起兵到推翻王莽新政,再到建立东汉政权,再到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秀身经百战.其中对刘秀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三次举动.
昆阳之战23年2月,即农民起义联军建立了“更始”政权后一个月,刘秀与诸将分兵而进,攻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县)、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绿林军的节节胜利,引起王莽的极大恐慌.他派王邑、王寻两员大将征调了全国兵力42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向宛城进发.队伍路过昆阳,发现驻有义军,王邑、王寻下令围困昆阳.面对王莽军队的进攻,对于是否能守住昆阳城,起义军将领意见颇不统一.外有敌军压境,内部军心浮动,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刘秀表现出大智大勇的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冷静分析,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争取其他外援夹击敌军.趁着敌军尚未合围,刘秀只带13名骑兵从南门突围,到郾城和定陵去调集援军.六月,刘秀带领援兵来到昆阳城外,他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一千余人,在距敌军四五里的地方摆下阵来.王邑、王寻派数千人前来交战,刘秀身先士卒,率军冲入敌阵,大败敌军,首战告捷.这时,绿林军已攻下宛城,但消息还没有传到昆阳,刘秀并不知道.为了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刘秀故意派人拿着他亲笔写的“宛下兵到”的书信送往昆阳城中,又故意把这封信丢在路上.王寻、王邑拣到信看后,真的以为宛城的增兵已到,心中十分恐惧.昆阳内外的起义军形成夹击之势,刘秀亲自率领3000人敢死队,从城西渡水,直扑敌人的指挥中心,消灭敌军的中坚.
昆阳大战,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给王莽以致命打击.这年九月,起义军攻入长安,杀掉王莽,推翻新政.在整个战争中,面对号称百万的莽军,刘秀有勇有谋,指挥若定,表现出智勇双全、凛然不可侵犯的大将风度,也大大提高了刘秀在起义军中的威望.
镇抚河北随着刘和刘秀在宛城和昆阳功勋的建树,随着王莽政权的即将灭亡,农民起义军内部争权的矛盾便显露无遗了.刘玄担忧刘、刘秀兄弟影响他在更始政权中的地位,于是与农民将领“遂共谋诛伯升(刘字伯升)”.刘与其部下以“莫须有”的罪名一同被杀.
刘的死,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巨大的压力,刘秀表现出遇大事而沉着冷静的胸怀与气度.一方面,他为失去一起举兵、一齐奋战、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哥哥,充满悲痛,充满怨愤,史书记载他“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东观汉纪·光武皇帝纪》);另一方面,他却立即从前线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不谈昆阳之功,不为刘服丧,不与刘旧属往来,饮食谈笑一如既往.但他深知,尽管一时消除了刘玄等人的猜忌与疑虑,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避开种种矛盾,寻求更大的发展,刘秀一方面隐忍韬晦,另一方面也在暗中扩大势力和影响,并利用各种机会为摆脱更始政权进而统一天下做准备.
更始元年(23)十月,刘秀奉更始帝刘玄的命令,以破虏将军兼大司马的名义出使河北,稳定那里的局势.这时的河北形势十分复杂,刘秀一方面希望早日摆脱更始政权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对在河北的发展信心不足.在这关键时刻,冯异、邓禹等的建议,使他坚定了信心.
冯异,字公孙,颍川人.本为王莽部下,后为汉军抓获.冯异敬仰刘秀的仁德,刘被杀后,唯有他理解刘秀的悲痛,宽慰刘秀节哀;在更始政权对委派刘秀巡视河北出现犹疑之际,冯异又劝说刘秀厚交当权左丞相曹竞及其子尚书曹诩(yì),最后才得以成行.来到河北,冯异建议应以“施行恩德”为原则,巡行郡县,处理冤狱,释放囚徒,关心弱势群体.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曾与刘秀同时游学长安.听说刘秀被派往河北,他立即“杖策北渡”,追到邺(yè)城.刘秀见老同学前来,笑着试探他:“难道是为做官而来?”邓禹则坦言:“只希望你能够一统天下,我从中能够效微薄之力,垂名青史罢了.”与刘秀彻夜相谈,建议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激励他“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正当此时,王郎的出现,为刘秀占据河北设置了很大障碍.
《后汉书·光武帝纪》书影(宋刻本)王郎谎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利用河北地区一些豪强地主为确保自身利益而排挤刘秀的心理,在邯郸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政权.王郎悬赏10万户通缉刘秀,更始二年(24)初,刘秀只好从真定北往蓟(jì)地,后又慌忙逃离蓟城.在南逃途中,他们不敢进入城邑,只能风餐露宿,一路上被王郎军围追堵截,险象环生,最后逃到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才始脱险境.在信都,刘秀接受了信都太守任光的建议,发布檄文,征发精兵.这样,刘秀终于站稳了脚跟.
四月,刘秀亲自统帅大军包围了邯郸.双方激战20余天,王军被消灭,王郎被杀死于逃跑途中.这样,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基本上为刘秀所有,河北成为他脱离更始政权、创建统一大业的重要基地.
削平割据25年6月,刘秀在鄗(hào)城(今河北省柏乡县北)举行大典,登基即位.改鄗城为高邑,定为首都,年号建武,大赦天下,东汉王朝从此建立.
东汉建立之初,绿林军坚守着洛阳,赤眉军占领了长安,独霸一方的地主割据势力,几乎遍及大江南北,社会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统一全国的进程才刚刚起步,而且任务将十分繁重.刘秀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南征北伐,终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下面就是他建国以后统一天下的时间表:
25年10月,固守洛阳的绿林军统帅朱鲔(wěi)在汉军围攻下举城投降.刘秀迁都洛阳.
26年,收复洛阳以东及洛阳至长安沿线的豫西地区.
27年,赤眉军投降,汉军占领长安.
28年,消灭东方的割据势力刘永.
29年,消灭河北地方势力彭宠,河西的窦融归顺.
30年,消灭淮南割据势力李宪,平定关东地区.
31年至36年,消灭了西北的隗嚣、西南的公孙述各部,北方的卢芳逃往匈奴.
从22年起兵,到36年消灭公孙述,刘秀在刀光剑影中拚杀了15年!在这15年中,他拚出了一个东汉帝国,杀出了一个统一局面.他死后,文武百官根据他一生的作为,给他定的谥号是“光武”.“光”是光复汉室、光大汉业,“武”是克定祸乱、安定天下.但他对战争造成的社会混乱、经济衰退、人口锐减的直接结果,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因此,自从平定公孙述之后,他不再谈论军旅方面的事情.有一次,皇太子希望听听父亲打仗的有趣故事,光武帝对他说:“古代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战争的事,孔子没有回答他.这也不是你所要知道的事!”他已经坚定了信念,要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尽快改变社会面貌.
王莽以新代汉,托古改制,残酷暴虐,怨声载道,最终被轰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所推翻.但无论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割据诸雄,对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社会动荡、百姓流离的现实,都显得束手无策.
既要创业,又要稳定,还要发展.历史已经把责任不可推卸地压到光武帝刘秀身上,刘秀也便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复杂而艰巨的重任.
其实,在建立政权之初,甚至在镇抚河北之时,刘秀已经注意在战争之余,着手进行民心的收拾与社会的重建了.
柔道治国建武十七年(41),刘秀还乡,宴会故旧父老.席间,刘氏宗室的女长辈们都说:“文叔从小就诚实可信,从不假献殷勤,既爽快,又柔顺,所以今天才能光宗耀祖.”刘秀听后大笑道:“我治理天下,也是想用柔顺之道啊!”
“以柔道行之”,确实是刘秀治理国家的一大特色.
还是在他建国之前出镇河北时,就首先清除苛政,理结冤狱,罢黜贪官,延揽人才,广施恩泽,取悦于民.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面临的是“百姓虚耗,十有二存”的残破局面.为此,他顺应民心,实行宽松的统治.
减轻赋税.为恢复被破坏了农村经济,建武六年(30),他就下令实行“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每逢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他都要下令减免徭役,对于那些鳏、寡、孤、独、笃、癃、贫而不能自给的,官府经常发给粮食.
解放奴婢.奴婢问题是秦汉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刘秀称帝后,曾先后九次颁布诏令,要求释放奴婢,禁止虐待和杀害奴婢,敢于阻挡者予以严惩.这个政策针对积存已久的问题,在严重缺少劳力的情况下,免奴婢为庶民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诏书中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尊重奴婢的人格,提高奴婢的地位,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停止武力.长期的戎马生活,使他迫切希望摆脱鞍马劳顿的辛苦,体会息肩思乐的幸福;长期的动荡混战,使他希望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他当政的33年中,除了在建国初十几年时间外,他确实也没有发动过任何战争.
强化皇权除了经济上的恢复,政治上的重建也是东汉政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刘秀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措施,以此来巩固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刘秀提高尚书的权力,把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官,设置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他限制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力,让他们各有职掌,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并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有时甚至只是“备员”(充数)而已.他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这样,尚书权高位低,三公有职无权,宦官只供驱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宦官虽然只供驱使,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这便为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
精简地方机构.建武六年(30)刘秀就下诏要精简机构、裁减吏员,诏令颁布的当年,就“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不仅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而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另外他又恢复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刺史”制度,除首都和京畿地区外,其他十二州,每州设一刺史,遵照皇帝的命令,代表中央,巡行郡国.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
废除地方兵权.刘秀取消了三种地方军队——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撤消了地方军长官郡都尉,让地方士兵一律退伍还乡,从事农业生产.中央军队称南北军,由中央直接控制,重大的军事行动由京都兵担任.这样,既有利于把军权集中在中央,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乱.
合理安置功臣.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周围都会聚集着一批一同创帝业打江山的功臣.开国皇帝与开国元勋之间往往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之或骄纵妄为,尾大不掉,甚至危及皇权;或心存疑惧,产生二心,甚至另立旗号.在这方面,西汉初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以致韩信发出“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感慨,道尽了众多开国元勋的辛酸史.
刘秀是靠着血与火的激烈争战创立帝业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将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即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yǎn)、杜藏、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yáo)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等28人.
刘秀对这些功臣中有较高政治才能的,仍加重用,让他们参议国事.如邓禹,善于谋略,器量恢宏,刘秀经常委以重任.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丰臣侯,食邑万户.建武四年(28)春,邓禹奉命率军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建武十三年(37),天下平定,邓禹被封为高密侯.
另一方面刘秀对那些虽屡建军功却缺少治国才干的功臣,不授以实职实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优游享乐以尽天年.如马成,在刘秀征讨河北时,他弃官步行,追到满阳才赶上刘秀.他杀李宪,败隗嚣,破河池,平定武都,曾被封为平舒侯、扬武将军,最后被封为全椒侯.再如马武,他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草莽英雄,但在战斗中却每次都冲锋在前,勇猛无敌,屡立战功.刘秀称帝后,拜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刘秀有一次和功臣饮宴欢聚,他问道:“如果你们没碰上时局大变动,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邓禹首先说:“我年轻时汉代鸟篆文铜壶曾读书求学,可以做个郡文学博士.”刘秀认为邓禹太谦虚,就说:“你是世家子弟,品德志向都很高尚,何愁不做个掾功曹?”其他的人也都一一做了回答.马武则不假思索地说:“我有勇力有胆量,可以当个守尉,专管捉拿强盗.”刘秀听了,笑着对马武说:“你呀,只要不做贼,不被人逮住,能当上一个乡村里的亭长,那就很不错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秀与这些功臣之间的密切关系.尽管如此,刘秀仍只是奖功封侯,而不授予实际权力.
刘秀对这些功臣既督以洁身自爱,又与之其乐融融,难怪清初学者王夫之发出“三代以下,君臣交尽其美,唯东汉为盛焉”的赞叹了!
限制外戚权力.西汉二百多年间,外戚曾多次专权,对汉朝统治威胁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开国之初的吕后专政;另一次是西汉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继而居摄称帝.刘秀少通经史,对此非常熟悉,尤其后一次是他亲历目睹的.与对待功臣的态度相类,他对外戚也是十分谨慎的.
在建国之初,他考虑到外戚是他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政权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赏.如皇后阴丽华异母兄阴识,在刘秀即位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皇后同母弟阴兴一直追随刘秀征战,后任卫尉,赐爵关内侯.但统治稳定之后,刘秀便开始抑制外戚势力,防止他们结党营私.如卫尉阴兴和新阳侯阴就,地位显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冯衍就是其中的一个.冯衍能诗善文,尤擅辞赋,颇得阴氏兄弟赏识,彼此多有来往,诸王也格外敬重他.刘秀鉴于西汉外戚交接宾客、扰乱朝政的教训,下令将外戚结交的宾客,皆依法治罪,重者处死,轻者贬官.冯衍也因此得罪,罢官归家,潦倒而死.这样,宾客不敢轻易结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轻易招揽宾客了.到他统治后期,对外戚的限制就更加严厉了.在太子太傅的选择上,他明确表示不用外戚阴识,而用正谏之臣张佚.在临终前四个月,他甚至派司空告礼高庙,降太后吕雉尊号,宣布她不宜配食高庙.这样,外戚的参政权力被限制、削弱,威胁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权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力倡教化光武帝刘秀是个儒者皇帝.王莽天凤年间,他曾到长安跟随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专门攻读《尚书》.但他绝不固守一经,而是力求通览博学.在天下未平、战事频起的时代,他也力争做到一有空闲便学习和研讨儒经文艺.因此,他给人的印象便是“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以儒家方略治理天下.刘秀深知,夺取天下需要勇猛和魄力,靠的是武将,而治理天下更需要远见和卓识,靠的是文吏.因而东汉建立之初,他在用武力平定天下,并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来巩固政权的同时,便致力于复兴儒学,注重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统一和稳定人心,造就和选拔治国之才.他下令广泛搜集、整理古代典籍,“采求阙文,补缀漏逸”,他迁都洛阳时,“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辆).自此以后,三倍于此”.这就为他复兴儒学、推行教化准备了条件.
兴办学校.他在即位后五年(29)就在洛阳城门外兴建起太学,传授经学.饱学之士,接踵而至.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他还亲自巡视太学,赏赐儒生.在他的倡导下,不仅中央立太学,建武年间,许多郡、县也都兴办学校,“兴庠序之教”,而民间创办的私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无论是博士,还是经生,都为儒学的传播、教化的开展进行了人才准备.
选儒生为官吏.刘秀在建国之初便注意“退功臣而进文吏”,这些“文吏”主要是儒生,史称“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他广泛搜求儒生,担任国家重要官职.如《易》学者刘昆、《尚书》学者欧阳歙、《春秋》学者丁恭、《诗》《论语》学者包咸,都先后被任命都尉、大司徒、侍中等重要官职.这些儒生进入政治,不仅辅助朝廷更好地制定和落实政策,而且对经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回答: 刘秀是靠着血与火的激烈争战创立帝业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将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著名的是“云台二十八将”,即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yǎn)、杜藏、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yáo)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等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