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1.“屋顶上鸽子鼓鼓的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2.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课”起怎样的作用3.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的心理描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6:30:26
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1.“屋顶上鸽子鼓鼓的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2.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课”起怎样的作用3.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的心理描写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1.“屋顶上鸽子鼓鼓的低声叫着”描

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1.“屋顶上鸽子鼓鼓的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2.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课”起怎样的作用3.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的心理描写
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
1.“屋顶上鸽子鼓鼓的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课”起怎样的作用
3.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的心理描写

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1.“屋顶上鸽子鼓鼓的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2.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课”起怎样的作用3.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的心理描写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以及战争的无情.本文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创作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没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
  [编辑本段]原文欣赏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忽然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多头也不敢抬起来.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所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 bi, bo, bu.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臾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注:在法语中“法兰西”是一个词“万岁”是一个词.)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战争.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编辑本段]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情感升华.文章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心理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练习说明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参考答案: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答题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意义.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初次默读.教师不做其他要求,只让学生将作品认真细致阅读一遍.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自由度极大的阅读.其间产生的感受往往比较鲜活丰富.这种阅读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多少压力,易于使学生直接被作品本身所吸引,而不是像有的阅读课上教师布置了大量的思考题,结果使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而进行阅读,最终使学生完全失去阅读的兴趣.
  二、漫谈阅读感受.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以及困惑.如果时间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成文字上交.但无论如何,教师在这一阶段不宜干预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三、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之后,还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将学生芜杂的感受和体会条理化.对于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这是对初读印象的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一、品析文中以下句子:
  1.“又出了什么事啦?”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3.“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二、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1.通过服饰、动作、语言品析.
  2.结合课后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三、文章主旨归纳.
  四、表情朗读全文(建议由学生朗读).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关于普法战争(郭华榕)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

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1.“屋顶上鸽子鼓鼓的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2.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课”起怎样的作用3.为什么没有对韩麦尔的心理描写 《最后一课》中的“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课》帮忙提几个问题! 雨滴从屋顶上自由下落最后一秒位移5米问屋顶多高 《最后一课》: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的国画唱歌吧!” 怎样理解 屋顶上的月光 最后一句话 关于导数的几个问题 关于最后一课的特别讲座 与 最后一课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关于最后一课的特别讲座 与 最后一课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关于西方文明的几个问题,期末考试题目,选择1.古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属于西方建筑那种形式的屋顶?罗马式、拜占庭式、希腊式、哥特式?2.西方音乐之父是?巴洛克、巴赫、亨德尔、海顿?3.“民 最后一课“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描写对象是运用的描写方法是表现了 最后一课“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含义 关于《最后一课》的背景, 关于《最后一课》的所有练习, 最后一课中 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描写有什么作用? 帮我解释一下下面《最后一课》的句子含义..不要太含糊1.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关于《最后一课》的几个问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1.“监狱大门”指的是什么?2.“钥匙”指的是什么?3.这句话的含义 屋顶上的月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