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生感慨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6:43:53
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生感慨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生感慨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的人生感慨是什么?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文辞清丽.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游记.承天寺,湖北黄冈市南一寺庙.夜,指游玩时间;记……游,表明本文是游记.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二十岁中进士,多次在朝廷中做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释、道对他都有影响.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纵览
《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类作品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衙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跟流放差不多.
字词梳理
1、字音
秣(mò)弘(hóng)夕日欲颓(tuí)藻(zǎo)荇(xìng)寝(qǐn)
2、多音字
都 dōu(都去)dū(都市)横 héng(横竖)hèng(蛮横) 与 yù(参与)yǔ(与人为善)
相xiāng(互相) xiàng(相马)
3、词义
欣然:高兴的样子.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相与:共同,一起.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仙都: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晓雾将歇:清晨的雾气快要消散.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五色交辉:课文中形容石壁色彩的斑斓.光辉,交相辉映.
4、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音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音yǔ,和、跟,)
寻 寻找怀民(找,找到) 寻病终(不久,副词)
闲人 农忙无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闲人免进(与事无关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5、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只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课文详解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时,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歇,消散.)[此句描写了晨昏变化之美.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入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跃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晨景热烈欢悦,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以上二至五句为第二层,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欲界,人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了.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此句感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以此收束全文,表达作者能够从山川风物中发现无尽乐趣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以感慨收束,表达了作者能够发现山川景物之美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夜里,脱衣准备睡觉,看到月光洒进房间(十分优美),就愉快地起床,外出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第一层(1——3句):叙事,点出夜游的时间和起因.首先交代了赏月的时间、原因.这段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竟无人与之共享其乐,于是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念,考虑,想到.)[“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章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这才有了下文的“寻张怀民”,下笔轻淡,实则意味深长,体现一种心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下,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月光下的漫步,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的月光清澈透明,水中交错着藻荇的倩影,其实不过是竹影和柏影罢了.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当两人“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的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哪一夜没用月?什么地方没有竹柏?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呵!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感情.全文写人都在突出一个“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于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旷达向上的胸襟.][以上为第二层,写“我”寻朋友张怀民夜游的事.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延伸拓展]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作者的处境和遭遇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景色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生.如本文的月色就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感知,也就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思想感情.
结构巧解
《答谢中书书》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第二层(2—5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第三层(6、7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1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第二层(2句—结尾),写夜游时所见所感.
可以图示为:
写作特色
《答谢中书书》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⑴文章处出扣住“月”字写夜游,且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语言高度凝练传神.
⑵写景、叙事、抒情紧密结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对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 )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藻、荇交横( )晓雾将歇( )陶弘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6、 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沉鳞竞跃( ) ②月色入户( ) ③怀民亦未寝( )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⑤相与步于中庭( )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二、阅读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五色交辉: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
10、翻译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13、《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贯穿全语言的线索是 .
15、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18、《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19、同事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加以说明.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2007年荆州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三)(2007年浙江省衢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 )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藻、荇交横( )晓雾将歇( )陶弘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6、 揣摩加点字含义,并写出一个含有该字的成语.
①沉鳞竞跃( ) ②月色入户( ) ③怀民亦未寝( )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⑤相与步于中庭( )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 ,字通明,号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 ,号 ,是 (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二、阅读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五色交辉: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
10、翻译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画面?试写一段赏析文字.
13、《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书写游山之感,为什么要与“康乐”相比?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贯穿全语言的线索是
15、作者在“中庭”所欣赏到的美景是(用原文回答): .
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18、《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19、同事写景,但《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试加以说明.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2007年荆州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三)(2007年浙江省衢州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1、tuí、yù、qǐn、xìng、xiē、hóng、2、D3、(1)对偶(2)拟人(3)比喻(4)比喻(5)反问4、A 5、①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考虑、想到 ③共同,一起④形容水的澄澈6、(1)跃跃欲试 (2)门当户对 (3)废寝忘食 (4)一念之差 (5)步履维艰7、①陶弘景、华阳隐居、山中宰相②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③天山之美,古来共谈.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