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用个例子举例”三连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老子的思维方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08:00:12
谁能用个例子举例”三连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老子的思维方式谁能用个例子举例”三连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老子的思维方式谁能用个例子举例”三连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老子的思维方式一二三(上)老子说:“道生

谁能用个例子举例”三连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老子的思维方式
谁能用个例子举例”三连式”的思维方式?
是一种老子的思维方式

谁能用个例子举例”三连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老子的思维方式
一 二 三(上)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以下略称某章)前人把另一处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凑成一幅天然的佳对.用老子的话,来对老子的话,真是天衣无缝.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它的确是幅佳对,可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意义的长阔高深,简直难以衡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这是老子为“道”下的一个初步的定义.因此可以总称之,曰:道大.不过,以汉文的习惯来说,“道大”有点不大顺,不如称它做“大道”.“大道”的内容,是老子用整本《道德经》来描述的,道的内容的确是非常庞大.
上面25章,老子那段话的意思大体是:有一个混沌的物质,在天地之先已经存在.它既无声音,也没有形体,它并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而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把它称作天地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姑且把它叫做:道.再勉强地加上一个名字,叫它做:大.这段话与《约翰福音》第1章第1-4节比较来看,很有意思.使徒约翰说:“太初有道,道与神(上帝)同在,这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道德经》与《约翰福音》,二者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幸亏老子在这章书里,接着说:域中有四个“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最后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名句.“人法地”,意思是: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或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法天”,意思是: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天法道”,意思是: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法自然”,是: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质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这样,老子的“道”和基督教的“道”才就分道扬镳了.
“道生一”三个字,“道”字,我们在前面已经约略地解释过了.“生”是产生,是化生.在这里我们不愿意把这个“生”字,解成“创造”,免得沾上了犹太基督教创造论的气息.“道生”是从道生出,也就是:从道的本身的不停循环运行的能量,自然的化生出来.这个“生生不息”是没有任何一个力量能阻止的,就连道的自己也无法自行停止,就是自然而然.因此道的运动本身一活动,就化生出一个东西来,老子称它做“一”.自古以来的解经家们都一致认为:道和一,在化生程序上,好像是两个物体,而在实质上,两者并无显著的区别.这是说,道一动,就立即把自身显示出个“一”来.“一”也就是“道”本身的显示.
老子既然专门提出这个“一”字来,那么,“一”又到底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呢?老子在42章,“三生万物”之后,马上就跟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自己就做了很好的补充解释.自古以来,试着去解释这个“一”的学者,多如汗牛充栋,可是说来说去,费了许多唇舌,引经据典,还不如老子这个“负阴而抱阳”来得简单明了.因为他们解来解去,就没有一个能超出“阴阳”这个范畴以外去的.“道”动而变成一个“一”,这个“一”就是“阳”.“道”一动,就化生出个“阳”来.“阳”动而“阴”随,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之两面”.“一”必定分为“二”,于是就有了“一生二”.譬如,万物是一个“人”,这个人前半面是阳(他怀抱着一个阳),后背是阴(他背负着一个阴).阴和阳是这个人的“一体之两面”.如果有人多事,要把这个人的“阳”切掉,或是要把这个人的“阴”割掉,这个整个的人就立刻无法存在了.也就象一张纸,一面是纸面,另一面是纸背.如果有人说,我不要纸面,就拼命用橡皮擦,等到纸面被擦掉了,纸背也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洞.因为,一纸的两面是绝对不可分割的.
易经曾经也给“道”下过定义:“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第5章)换句话说,道就是一个阴和一个阳之间的变化组合.易经是周朝代表性的学术,而“阴”和“阳”的概念,远在伏羲王朝以前,就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实用思想.老子是周朝的学者,绝对不能不了解阴阳的概念和它们的运用,只是他把“阴阳”说得更文明,更巧妙.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说,宇宙一切事物,都具阴阳、正反的两面,而且正反两面是活动的,是互为转移,互相渗透的,互相变化,互相贯穿的.说得更明白的话,就是:阴和阳,两者一为二,二为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的.因为它是“一体之两面”.
关于“阴”“阳”这两个字的概念,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大家并没有努力为它们作详细的说明.而诸子百家中的《鬼谷子》却曾经对阴阳,说得比较明晰.大概《鬼谷子》是纵横家的书,以智谋、说服为重,他们运用“阴阳”作为“方法”,所以不能不作比较具体的解说.“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之.”(见《鬼谷子·转圆》章)在这里提一下应该是有意义的.鬼谷子说:“捭阖(纵横)之道,以阴阳试之.…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背、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鬼谷子·捭阖章第一》)那么什么是阴阳的内容呢?接着他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誉、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无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他把人类生存的精神和行为分成积极和消极两面,对立地列了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他还阐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终还始;阴极反阳.”进而,他说:“物有自然,事有合离.”(《鬼谷子·抵隙章第四》,下同)这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他把它叫做:“隙”.就是:“矛盾”.矛盾的开始极其微小,然后逐渐分裂,对立,扩大.他形容说:“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泰山之本.”当矛盾开始之时,必有“朕兆”,最好在这个时候就要采取对应它们的行动.采取“行动”或“对策”,他把它叫做:“抵”.他说:“隙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隙’之理也.”“圣人见萌芽隙罅(矛盾开始),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政,抵而得之.”他说得这样露骨,难怪《鬼谷子》被封建统治者列为禁书.
老子在《道德经》开始第一章,第一句和第二句,就开始了他的辩证逻辑.第一句:“道可道”,第二句:“名可名”.道隐无名(41章),为了方便说明起见,不得已才给它一个名字叫“道”,是无形的,抽象的.“名”是一切具有形质的,是有形的,具体的.因此“道”与“名”是一个“对待”“对立”,是一对“阴阳”.接下来,他又提出“有”和“无”的概念,“无”是无形的,抽象的;“有”是有形的,具体的.又是一对“阴阳”.到了道德经第二章,他提出了一连串的对待概念.如:美与恶(丑),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低、矮),声与音,前与后等等.美与丑,善与不善,都是相对的、比较的概念.天下如果没有“美”,就不会有“丑”.没有“丑”也衬不出“美”来.就等于,如果没有光明,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黑暗.没有黑暗,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光明.因此,天下一旦有了“美”,就必定有“丑”;有了“善”,就必定有“不善”.反过来,有丑就必定有美,有不善就必定有善.这是“平面的”比较.
对立既然是从比较得来,那么就可能有更复杂的现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看,高矮是一对阴阳.一个某甲170公分的身高和一个某乙160身高比较,某甲是高子,某乙是矮子.当某甲和某丙180身高比较时,某丙是高子,某甲就变成矮子.因此,某甲可能是高子,也可能是矮子.这是“立体的”比较.阴阳并不是固定的,必须看“观点”“立场”“角度”“中介”“时空”种种客观因素而定.在这个层面上,老子的时代著书,写文章和他的风格是言简意赅.如果要求详细,就非读《庄子》,特别是《庄子·秋水篇》不可了.读过了《秋水篇》,再回头来读《道德经》第二章,就会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再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譬如,他说:“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车子在往前驶着.对这个人来说,车子并没有动,而是两旁街道上的房屋在往后走动.”因此,“动”和“静”是“相对的”.同理,读过了爱因斯坦对相对论,再回头来读《道德经》,就会令人仰天赞叹.
“一”“二”的分合转化,就产生了一个“一+二”和体的“三”.“三”是“一”和“二”之间,千变万化的统一体.老子称它为“和”,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冲”是相冲相克,相激相荡.就如上面讨论过的,阴阳对立中的千变万化.相冲相克,相激相荡,却又相辅相成,相合相应.总而言之,“一”,“二”,“三”,也就是“阳”,“阴”,“和”.也就是“正”,“反”,“合”,矛盾的对立,分裂与统一.这就是老子首创最伟大学说之一的辩证法.
如果用图象来表示,就是如所周知的《太极图》.《太极图》俗称:黑月吃白月,或白月吃黑月.也有人称它:黑鱼、白鱼.白鱼的眼睛是个黑点,黑鱼的眼睛是个白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两鱼在一个圆周中,运行永不止息.可谁也没有把谁真的吃掉,谁也不可能吃掉谁.这个图象,巧妙地描述了一、二、三,正、反、合,辩证法的奥妙.这个辩证法在中外古今所产生的影响是完全无法估计的.
德国的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运用一、二、三的人.他把他的哲学著作分成三部分.第一部是一般正面的叙述,是“正”.第二部,把第一部的一切都否定了,是“反”.第三部,却又把第二部否定掉都东西,再加一次否定,负负得正,于是全部肯定了回来.人家用最简单的话来描述康德哲学,第一部:上帝是活着的,第二部:上帝死了.第三部:上帝又复活了.黑格尔是一位对这个辩证法了解和运用得最彻底的一个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文章都分三部,每部分三章,每章分三节,每节分三项,每项分三款.都是一、二、三,正、反、合.黑格尔是使德国复兴强盛的大伟人,德国人封他为:“青年的导师”.他的“法宝”,就是:一、二、三,正、反、合.读过了黑格尔,再回头来读老子,就会令人拍案叫绝.
幼时曾读《封神演义》,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赤精子将老君太极图打散抖开,此图乃老君劈天开地,分清理浊,定水火风,包罗万象之宝.化了一座金桥,五色毫光,照耀山河大地.”(44回)这虽是小说家想象的无稽之谈,不过所谓“包罗万象之宝”,“五色毫光,照耀山河大地”,以此描述老子的一、二、三,正、反、合的辩证法,当之无愧,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 二 三(中)
老子的辩证逻辑既然是根据阴阳而来的,那么,阴阳的性能与机能对于老子的实际运用理论是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的.因此,在讨论老子实际运用理论之前,必须把阴阳的性能与机能先检查一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代表生长、是始,是进行;阴代表死亡、是终,停止.这是阴阳的一种形式,可以称它为“始终式”.“阳终还始,阴极反阳.”这是阴阳互为始终,来回循环,可以称它为“循环式”.从阳到阴,从阴到和,也就是从正到反,从反到合.这是结合了上面两种形式,成为直线进行的三个阶段,一,而二,而三,正、反、合.可以称它为:”三连式”.综上所述,就是:阴阳的三种机能.
“始终式”,老子称它为:“出生入死”(50章).宇宙之中,大自天体星球(地球包括在内),小至朝露秋毫,莫不有它们的出生之始,死灭之终.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5章).然而,不论合抱之木继续发展到枝接云霄,根通海翰,九层之台变成了摩天大楼,千里之行换作了太空遨游,它们都有个消灭终了之期.一切占据了一定时、空的事物,都有其开始之日,都有其终了之时.当然人类是万物中的一种,有生就必有死.老子描写人生,恰好有“出生入死”四个字.当“生”逐渐加量,到了满盈之时,就是“死”的突然降临.
释迦牟尼的最著名的“苦谛”(佛教基本理论)中,描写人生过程生、老、病、死又特别脍炙人口.他说:所乐不得,是苦.快乐不长,是苦.习惯无乐,是苦.不苦不乐,还是苦.这是人生为乐的苦.加上生、老、病、死四项本身就是苦,而人生偏还要挣扎着活下去,这是为苦的苦.总称为人生“八大苦谛”,总称是:人生苦海无边.这个说法,也真是“鲜血淋淋”.唯一解脱的办法是把“六根断绝”,真正达到“四大皆空”,全空真空,进入涅盘状态.因为只要还有秋毫之末一般大的“欲念”存在,就立刻产生“迷惑”,就立刻产生“业障”,马上就堕入“痛苦”的轮回之中,被苦海淹没了,永世难得脱身.
庄子也说人生,他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他同样讲生、老、病、死的必然过程,却幽默萧洒多了.庄子的说法是这样的:我既有了这个形体,到处来往而大地却无处不默默地驮载着我.虽然我为生活辛劳折磨,经一事长一智,不见得我没有一定的收获.老了,干不动了,病了,干不动了,自然我就卸下我的担子来.如果退休以后,还有机会过几年轻松的日子,含饴弄孙,未始不是一种难以描述的伟大乐趣.有一天,我死了,我就彻底的得到休息了.人有生必有死,这是定律,就象有了白天,夜晚是一定要来的.既然是必然的,不能改变的,那么又何必去杞人忧天呢,不如轻松一点看待吧.一个人上寿一百,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庄子·盗跖》.如果某人年过九十,过生日的时候,是应当庆贺呢?还是应当悲吊呢?不过庄子认为:即使我们用极坦然的心情去对待死亡,如果我们认为还有继续活下去的需要和乐趣的话,我们还是有可能把生命无限期的延续下去的,因为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啊.他的方法并非那么神秘复杂,窒碍难行.方法只有简单的三句话:“静默可以补病,按眦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庄子·外物》.头一句,“静默”是安静,不说话.人开口说话就损伤元气,大声说话、谩骂、吵闹就大伤元气.静默就可保存元气,元气就是天然免疫能力,免疫能力是对付疾病的根本良药,所以它可以补(祛)病.第二句,“按眦”的原文是眦“灭”(这个字是女字边,不是三点水.一般字典里都没有这个字,音灭.是“按”的意思.)就是按摩眼睛,特别是眼眶的内角,睛明,攒竹两穴的部位.时时按摩这个部位就可以休老(抗衰老),延年益寿.现代科学的研究证实,刺激眼内角,同时眼睛尽量往里看,可以刺激眼睛内部的丘状体.从而直接刺激身体的内分泌腺(脑下垂腺体分泌生长荷尔蒙),内分泌旺盛,免疫能力加强,自然延年益寿.第三句,“宁”是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要能得到心安理得,必须要“自宽”,就是凡事往积极、乐观方面想,这样就可止遽(祛除烦躁,忧郁,惊悸,紧张和压力.烦躁、忧郁、惊悸、紧张、压力都是破坏免疫能力的劲敌.
有一天,孔子在鲁国的郊外遇见一个老人,名叫:荣启期,他穿着鹿皮,系着带子,在那里弹琴唱歌.孔子问他:“你怎么这样快乐啊?”他回答说:“我的快乐很多噢!天生万物,以人最贵.而我居然得以生为人,这是第一件乐事.人世间男尊女卑,而我幸得生为男子,这是第二件乐事.好多人生下来不久就死亡了,可我现在竟然或到了九十(五)岁,这是第三乐事.贫穷是很平常的,死亡乃是人生的终点.我过着平常的日子以等待最后终结的到来,有什么好忧愁的呢?”孔子说:“好啊!这是很能‘自宽’的人哪.”《列子·天瑞第一》(又见《说苑》及《孔子家语》).假使荣启期这样说:“鸟自由飞翔,鱼任性的游玩,我不幸却生而为人.既被国家法律所制,又为社会规范所辖,没有自由活着真是痛苦啊!我又不幸生为男人,终日劳苦,要负担家庭生活,做老婆孩子的马牛,这个枷锁何日才能解脱?真是苦无出头之日!如今我悲悲惨惨地活到九十多,成了风前烛,瓦上霜,又没有发到财,随时要随死神而去.死而无知,这辈子算白活了;死后有知,不知道在阴曹地府里还要怎么受苦呢?真是苦啊!苦啊!”如果一个人这样思想,个人恐怕一定活不到四十,不是心脏病,就是大肠癌,再不然就是患精神分裂症!
犹太基督教把人类的死亡归咎于“罪”,“罪的工价乃是死”.保罗在《罗马书》5章12节中说:“罪从一人(亚当)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要不死,就得先祛罪.于是他在《加拉太书》5章24节说:“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从辩证逻辑来看,十字架的意义就是用“死亡”来治死“死亡因素”,好让生命能继续下去.等于要使身体能继续健康,必须杀死致病致死的细菌,或开刀割掉瘤子.因此他在《哥林多前书》15章55节说:“这必死的,变成了不死的.……死啊,你得胜的权柄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死的毒钩就是罪.”耶稣自己也说过:“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约翰福音》11章25节.从逻辑推理来看,这个道理好极了.“神爱世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死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耶稣既作了替罪的羔羊,代替了世人一切的罪,偿还了罪价.莫须有地被犹太的反动派把他用极刑,钉死在十字架上了,却完成了赎罪的理论.可是两千年来,事实上,信耶稣的人,千百亿万,连教皇在内,却没有一个因耶稣的替罪而不死的.理论上的逻辑推理是一回事,事实又是一回事.这个自相矛盾可大极了!要勉强自圆其说,于是他们把肉身的不死,诡辩地推延到了无限期将来的灵魂不死.至于“灵魂”是个“灵”,本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根本没有死不死的问题存在.耶稣说:“那杀得死身体,杀不死灵魂的,不要怕它.”《马太福音》8章28节,既然灵魂不死,用刀剑火燎,杀都杀不死的,上面说了那么多,与灵魂又有什么相干?常言道:“诌书俚戏,不可考究.”到此也就不必考究,简直是不可言说的了.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说的呢?首先,老子把人类的现状用他的“三分法”,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生之徒”,第二类是“死之徒”,第三类是“人之生动之死地”,各占三分之一(50章).老子很喜欢用三分法,近年来,留心考察美国的总统选举.民意调查显示,铁定拥护的占三分之一,铁定反对的也占三分之一.还有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游走票,最后决胜的就在游走票者的最后决定.最近,白宫宣布,美国青少年中吸毒的占28%强,极近三分之一之数.屡验不爽,是不是巧合?还是天下凡事都是三分的?
“生之徒”就是珍贵生命,注意养生的一群人.老子称他们做:“善摄生者”(50章).老子又把“生之徒”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本章中的“善摄生者”.他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50章).”乍看好像老子有什么法术,还是带着什么神符,野兽不能近他的身,并且刀枪不入.或是有什么绝世武功,上山打虎,百万军中自往还.啊!都不是的,老子自己解开了这个谜.他接着说:“以其无死地.”就是他根本不到那种危险的地方去,不入险地.不到有老虎的山上去,老虎怎么吃得到他.好像是说:市虎(汽车)到处都是,喝了酒绝对不开车,绝对不要开快车.这个回答和21世纪的科学家们同一口吻,真是太科学了.第二种,“生之徒”就是:人如果决定了千里之行,速度是一天走百里,十天就走完了.如果把速度减慢,一天只走十里.那么,就可以拖到一百天以后才走完.同样是千里,慢慢的走,所用天数就比前加了十倍.同理,人生的路程如果本来走六十年的,若其使用“低调主义”,慢一点走.采取“弱势姿态”,缓一点进行.运用“柔软迂回”走法,或是“进一步,退两步.”很可能六十年的路程,实际上要一百二十年才走得完.换句话说,即是把生命延长了一倍.他说:“安以动之,徐(缓慢)生.保此道者,不欲盈(满盈或开足马力.)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弊病不层层发生和旧病不重新复发,所以可不至于速死.).”(15章).根据这个论点,老子提出了一连串的智慧和方法,如:生而不有……,不尚贤……,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处众人之所恶……,保持单纯,微小,不可急着扩张,以至于不可收拾.等等等等.几乎《道德经》每一篇章都有这样类似的提议.目的是要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否则,就是:“不道,早已(亡)(55章).”“第三种,“生之徒”就是:叫人随时随地“病病”.他说:“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1章).“病病”前面一个病是动词,后面的是名词.就是:“祛除疾病”.人若没有小病,就不会有中病.没有中病,就不会有重病.没有重病就不会死.不断把致病的因素祛除,就可以不病.不病就不会死.
以上“生之徒”的三种情况,适用于个人,适用于家,适用于乡,适用于国,适用于天下(54章).譬如,国家在阶段性的过程中,采取“滔光养晦”“不搞无谓的正面对抗”“阳示柔和,阴修战备,以待时机.”等等政策,都是非常实际有用的,也是智慧的,必要的.目的是使国家不容易受到攻击,造就安定局面,好好建设内部,加强实力,以达到长治久安.
第二类的“死之徒”,一切都与“生之徒”恰恰相反.这一群人虽然活着,就象已经死了一样.譬如:醉生梦死.大明永乐时代,有个县官,名叫:金祥瑞.他说:“我名金祥瑞,一天三个醉,醒了就喝,喝了就醉,醉了就睡.”(京剧《胭脂宝褋》)这个官儿就可想而知了.酒精杀死肝细胞和脑细胞,所以酗酒的人免不了肝炎、肝肿瘤和脑肿瘤,心思错乱,易怒颠狂.其次,“酒”作用的延伸,就是“毒品”了,人若染上了这个,就会思想怪异,行为乖张,已经早就不是人了.使用毒品,自古有之.譬如晋朝流行的“五石散”,很像现代的LSD,什么摇头丸之类的药物.再其次就是淫乱.《金瓶梅》笔下的西门庆,生得高大健美,他不但把五个宣淫的条件:潘、驴、邓、小、闲,样样具备,还做了县里的提刑官,照样有自己的衙门,可以拜牌、坐堂,打扳子.他通过贿赂,居然搭上了当朝太师,第一权奸蔡京,还做上了蔡京的干儿子,正是“前程无量”.西门庆昼夜宣淫,平时补品补药不断的吃,还未到到卅三足岁时,得了急性前列腺炎加梅毒(当时中医诊断:癃闭便毒),没几天就死了.上周联合国卫生组织发表报告:今年(2003)十个月里爱滋病例,数量已经再创空前,多在亚、非两洲.“死之徒”的生活,一切都是在寻死,弄死,拚死和等死.“死之徒”三字,非常耐人寻味.郑国名相子产有兄公孙朝,终日在醉乡,不知日出日落;有弟公孙穆,窕窈盈庭,左拥右抱,足不出户《列子·杨朱第七》.所谓人各有志,虽贤如子产,也是爱莫能助,徒呼奈何.
第三类,“人之生,动之死地.”这群人为了要生活得更美满,更丰厚(生生之厚),努力以赴,反而促成了死亡.一般人生,古人用酒(包括吃)、色、财、气四个字来概括.有些人则用功、名、利、禄来概括.纪晓岚答乾隆皇帝语:“臣以为江中的船虽多,其实不过是名、利两条船.”这样把人生概括成两个字,更简单了.人生如工蜂,如蚂蚁,从痛下决心到锲而不舍,为名为利,劳苦奔波,死而无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俑中的佼佼者,为众人称羡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中,“伟大”的人物可车载斗量,而出身卑微,竟然搞到轰轰烈烈,无与伦比的,恐怕千古只有魏忠贤一人.魏忠贤是个黄毛小太监,从小就做了“阉人”,是个五体不全之人.长话短说,他居然在短期内,不但能使“阳道复兴”,而且爬到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朝中文武百官之中,“佼佼者”都拜了他做义父.他著了一个“魏忠贤理论”的小册子,凡是违背这个小册子理论的文章和书藉,不是严禁,就是烧毁.朝廷里发言也不能有违反这本小册子的言论,如有人敢在泰山头上动土,小则徒,大则满门抄斩.皇帝没有人能见得到,他才是真有实权的皇帝.天下万方贡献,他家财宝堆积如山.最奇的是,他竟然还有“盖世武功”,万方奉表颂扬.秦皇汉武做了皇帝想登仙,都没有做到“神”.而魏忠贤的“生祠”遍天下,他活着就当了“神”,享受万方香火.论权、位、钱、势、名、乐、神,集于一身的,试问历史上还有谁?可是说倒就倒,连他自己都不能相信.说死就死,连别人都不敢相信.炎炎者灭,赫赫者绝,他的作风不但把自身搞垮了,把他的家族搞垮了,把整个大明国朝也断送了.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要防止和救治这种现象,就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还是老子的“低调主义”.
辩证逻辑的第二种形式“循环式”,就是阴阳的运行互为因果.这是老子认识论很特殊突出的一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8章章)是老子的名言,是很多中国人都能朗朗上口的.俗语也有:“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说法.事物向着自身反对的方向发展,经过逐渐的加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突然变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