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22:21:55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根本上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发展问题上也曾经走过弯路,经历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等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三,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无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甸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需要,也是适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需要
一方面,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这些都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同时,我们看到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的局面.另一方面,世界上由于受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对实践活动的误导,造成了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并由此引发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和价值危机.面对这“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社会和谐”的理念并予以实践,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它正向全球扩展,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才能把握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特点和趋势.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该国家就进入了矛盾凸现期,由于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处理得当,就能够顺利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再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将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阶段,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现期”.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因此,为了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确处理好因发展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党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职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锐意创新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时候,就曾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平常的历史性飞跃.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运动的基础上,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模式,但他们不可能为历史的具体演进提供先验的模式、为未来社会规定具体的细节.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美好理想的鼓舞和指引下,取得执政地位的各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根据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则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十一五”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安排落实,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有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