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初中竞赛几何题在凸四边形ABCD中,AB=7,BC=8,CD=DA=13,BD=15.设对角线AC,BD的中点分别为M,N,直线AD,BC交于O.求O到MN的距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3 09:16:09
一道初中竞赛几何题在凸四边形ABCD中,AB=7,BC=8,CD=DA=13,BD=15.设对角线AC,BD的中点分别为M,N,直线AD,BC交于O.求O到MN的距离.
一道初中竞赛几何题
在凸四边形ABCD中,AB=7,BC=8,CD=DA=13,BD=15.设对角线AC,BD的中点分别为M,N,直线AD,BC交于O.求O到MN的距离.
一道初中竞赛几何题在凸四边形ABCD中,AB=7,BC=8,CD=DA=13,BD=15.设对角线AC,BD的中点分别为M,N,直线AD,BC交于O.求O到MN的距离.
即使是竞赛题,也远超初中范围!西枫叶落的解法思路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大量运用了高中解三角形与解析几何的内容.我想初中数学竞赛2.5小时,即使全国联赛也不至于此.除非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高中以上)可能有这种题型(竞赛时间以天计算);再者就是出题者出于竞赛以外的目的.本人也解了这道题,摈弃了高中解析几何的方法,但余弦定理是免除不了的(这在多年前已计入高中内容),否则将产生大量内容.下面是本人解法(有K者即为D):
画个图先
给个图吧
以B为坐标原点,BD为x轴(N在x轴的正半轴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DBC=(CB^2+DB^2-CD^2)/2BC*BD=0.5
所以∠DBC=60°注意到AB+BC=BD,延长BC到P,使CP=BD,连接PD,则BP=BD
所以△BPD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BDP=60°,DP=BD又DC=DA,CP=AB
所以△DCP...
全部展开
以B为坐标原点,BD为x轴(N在x轴的正半轴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DBC=(CB^2+DB^2-CD^2)/2BC*BD=0.5
所以∠DBC=60°注意到AB+BC=BD,延长BC到P,使CP=BD,连接PD,则BP=BD
所以△BPD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BDP=60°,DP=BD又DC=DA,CP=AB
所以△DCP≌△DAB(SSS)所以∠P=∠ABD=60°,∠CDP=∠ADB
则∠BDP=∠ADC=60°因为∠OBA=∠ODC=60°,∠O=∠O 所以△OAB∽△OCD
所以OA/OC=OB/OD=AB/CD设OA=X,OB=Y,则X/(Y+8)=Y/(X+13)=7/13
所以X=91/8,Y=105/8,又∠OBX(负方向)=∠DBC=60°所以O(-105/16,105/16根号3)
同理A(7/2,7/2根号3)C(4,-4根号3)因为M是AC中点,
所以M((7/2+4)/2,(7/2根号3-4根号3)/2)即M(15/4,-根号3/4)
所以MN:(Y+根号3/4)/(0+根号3/4)=(X-15/4)(15/2-15/4)
即MN:4根号3X-60Y-30根号3=0
所以点O到MN的距离d=绝对值(AX0+BY0+C)/根号(A^2+B^2)
=绝对值(4根号3*(-105/16)+(-60)*105根号3/16-30根号3 )/根号((4根号3)^2+(-60)^2)
=225 根号19/76
(怕你看不懂写得详细了些, 根号19/76不是 根号(19/76))
收起
我猜想这应该是用相似三角形来做的
提示一下你一个地方:首先你要证明ABCD四点共圆(可以通过作辅助线+余弦定理和全等三角形,也直接通过余弦定理证明)。
然后就是一个计算问题了,不过我的算法比较复杂一点。。。 要用到梅涅劳斯和余弦定理,大概四步的样子,不知道你在四点共圆的基础上有没有想到更加简单的办法。...
全部展开
提示一下你一个地方:首先你要证明ABCD四点共圆(可以通过作辅助线+余弦定理和全等三角形,也直接通过余弦定理证明)。
然后就是一个计算问题了,不过我的算法比较复杂一点。。。 要用到梅涅劳斯和余弦定理,大概四步的样子,不知道你在四点共圆的基础上有没有想到更加简单的办法。
收起
对角线AC、BD交于E, 根据余弦定理,cos<BAD=(AD^2+AB^2-BD^2)/(2*AD*AB)=-1/26, 同理,cos<BCD=1/26, ∵cos(180°-<BCD)=-cos<BCD=-1/26=cos<BAD, ∴<BAD+<BCD=180°, ∴A、B、C、D四点共圆, 在△ACD和△ABC中, 根据余弦定理, AC^2=AD^2+CD^2-2AD*CDcos<ADC=AB^2+BC^2-2AB*BC*cos<ABC, ∵〈ADC+〈ABC=180°, ∴cos<ABC=-cos<ADC, 169+169-2*13*13cos<ADC=49+64+2*7*8*cos<ADC, cos<ADC=1/2, ∴<ADC=60°, ∵AD=CD, ∴△ADC是正△, 作出正△ADC外接圆,〈ECB=〈ADB,(同弧圆周角相等), 〈ABD=〈ACD=60°,(同弧圆周角相等), 〈DBC=〈DAC=60°,(同弧圆周角相等) ∴〈EBC=〈ABD=60°, ∴△ABD∽△EBC, BC/BD=EC/AD, 8/15=OC/13, ∴EC=8*13/15=104/15, CM=AC/2,(N是BD中点), EM=EC-AC/2=104/15-13/2=13/30, ∵△ADE∽△BCE,(相交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BC/AD=EC/DE, 8/13=(104/15)/DE, ∴DE=169/15, BE=BD-DE=15-169/15=56/15, EN=ED-BD/2=169/15-15/2=113/30, ∵△ABC∽△DEC,(前已证), ∴〈BEC=〈BAD, ∴cos<BEC=cos<BAD=-1/26, ∵〈DEC=180°-〈BEC, ∴cos<DEC=1/26,(cos<MEN) sin<DEC=√[1-(cos<MON)^2]=15√3/26, 在△MEN中,根据余弦定理, MN=√57/2, ∵〈ABC=〈OBD=120°, 〈ADB=〈ACB,(同弧圆周角相等), ∴△ABC∽OBD, OD/AC=BD/BC, OD/13=15/8, OD=195/8, OA=OD-AD=195/8-13=91/8, ∵〈ABO=〈ODC,(圆内接四边形外角等于内对角), 〈AOB=〈COD, ∴△OAB∽△OCD, ∴AB/CD=OB/OD, 7/13=OB/(195/8), ∴OB=105/8, OC=OB+BC=169/8, 设O至MN距离为OH, 连结ON、OM, 在△ODB中,根据中线定理, ON^2=(OD^2+OB^2-BD^2/2)/2=(195^2/64+105^2/64-15^2/2)/2=20925/64=326.9531, 在△OAC中,根据中线定理, OM^2=(OA^2+OC^2-AC^2/2)/2=(91^2/64+169^2/64-13^2/2)/2=15717/64=245.578 根据勾股定理, ON^2-(MN+MH)^2=OH^2=OM^2-MH^2, ON^2-OM^2=(MN+2MH)*MN, MH=8.8909, OH=√(OM^2-MH^2)=12.9046, ∴O到MN的距离约为12.9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