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事例我们举行辩论比赛,主题是这个,希望给一些事例和"两难问题",以及辩论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2:25:39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事例我们举行辩论比赛,主题是这个,希望给一些事例和"两难问题",以及辩论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事例我们举行辩论比赛,主题是这个,希望给一些事例和"两难问题",以及辩论词一屋不扫何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事例我们举行辩论比赛,主题是这个,希望给一些事例和"两难问题",以及辩论词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事例
我们举行辩论比赛,主题是这个,希望给一些事例和"两难问题",以及辩论词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事例我们举行辩论比赛,主题是这个,希望给一些事例和"两难问题",以及辩论词
(一)
古人有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什么意思,我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五个字:从小事做起!
我们虽然都是成年人,但不要望了我们也是学生,我们是大学生.来到了学校,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可我们有些同学就是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懒的去做.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环境,校道旁有随手乱扔的垃圾,教学楼雪白的墙壁上有钢笔留下的字迹,事故停电后的乱吼乱叫声,等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这些不文明的作风,都不应该是我们这群大学生的所作所为.这是大事吗?不,这不是大事,这只不过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嘛,可为什么这些琐碎的事儿屡禁不止呢?难道是因为这都是些小事儿?难道是因为我们都是大学生吗?难道是因为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吗?
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天之轿子的大学生们,总认为自己是不平凡的,是高贵的.其实不然,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大救星毛主席年轻时不也在北京图书馆当过义务管理员吗?那时的他被人瞧不起受人轻视,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可谈,但他并没有感到自卑,相反他更加认真工作,更加努力学习,以至后来投身于革命.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义务管理服务社,这个社团对于有些同学来说可能还很陌生,它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也是很低的,同学们自认为义务管理员到图书馆去,不过就是帮忙打扫卫生,擦擦窗户而已,事实上并非如此!
当然,我们的义务管理员并不能和毛主席的图书馆助理员相比,他的工作是有薪水可拿的,一个月有八块大洋.而我们的义务管理员呢?是没有薪水的,是义务为广大同学服务的,义务管理员到图书馆去,是帮助老师整理书籍,帮助老师做好借还书登记手续,做好老师的得力助手,义务管理员的工作是光荣的!
如果说,你连打字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如果说,你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过,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如果说,你连游泳都不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水手?
事在人为,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我们去做,但我们要试着去做一些事,做好一些事,哪怕是一些小事!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校道旁不再会有垃圾的存在!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教学楼的墙壁上不再会有钢笔的字迹!
我梦想着,有那么一天,同学们能够扫完一屋再去扫天下!
(二)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
(三)
北京日报称,在北京等地的大学生还没有正式开学的时候,就有大学生前往劳务市场预订家政服务人员.据说,大学生争相聘请保姆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据报道,家政公司的保姆月薪为400元人民币,小时工为每小时10元人民币,这些开销将由父母来掏.一位公司的负责人说:“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只要能够让孩子专心学习,做父母的花点钱也没什么.”
也许不能过多地责怪孩子们,大学生们毕竟也是孩子.也许可以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这件事,比如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换在一二十年前,这岂不是天方夜谭?又比如这也的确会对“拉动内需”有用,可能又是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但是,这都不是从根子上看问题,什么是根子?我以为这便是两个字:教育.
说到教育,有人竟持此论:大学生找保姆不必大惊小怪,我们也要更新观念么,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学习不是更为合算?或者高论曰:大丈夫做大事不必拘于“小节”……
对于上述论调我不敢苟同.相反,我以为,大学生找保姆一事,以及认为大学生找保姆是更新观念一说,深刻地暴露了我国教育的诸多弊端,暴露了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些“致命伤”.
中国的大学生原则上实行的是住宿制.学校不仅设有食堂,还设置了洗衣机,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请保姆.但在事实上,在学校附近租公寓的学生人数却在不断地增加.这一现象反射的背后是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重才轻德.大学生学什么?我们的教育方针写得明白:德智体美劳.但如今,五个字各自的分量孰轻孰重,明眼人一看便知.现实中仍逃不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当然,招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是系统的工程,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但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德的部分在入学前后中到底占多少分量?社会需要人格健全的人,一个连洗衣做饭都不屑的人,这样地缺乏责任感、劳动观的人,即使学富五车,怕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重言轻行.现代教育,十分强调知行统一,而反对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上大学只去啃书本,学知识,但对干活不屑一顾,其结果必然是理论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的“书呆子”,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普遍会出现高分低能?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不愿动手,视动手为“细枝末节”,甚至骨子里轻视,这样的“高才”与现代人相差十万八千里.
重利轻义.“省下时间来学习很合算”对不对呢?我以为,从短视眼光来言,有对的因素,在所谓的“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关注投入产出比十分重要.但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社会公德、公道可以被替代么?殊不知,你省下时间“学习”好了,但于你有益的“德行”、“义”却缺课了、滑坡了.这笔账不值得好好算算吗?
其实,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比我们厚实得多,有钱人比我们多得多,但有多少“未进校门先找保姆”,倒是不断听到人家勤工俭学的例子.总统的孩子上学期间还上饭馆端盘子打工呢.在这方面我国的许多老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很好榜样,邓小平、周恩来等老一辈的革命家们在出国求学期间都是全部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业的.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学生们,上大学要家长送,多用轿车送,好,现在又兴“找保姆”了.这,说是进步,我想,稍有理智的人是不会相信的.我以为这是退步,这是道德的滑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十分的艰巨,说明我们全社会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离真正的现代文明意识仍有相当差距.有差距不可怕,我们努力“跟进”便是,怕的就是以非为是,习非成是,动不动还冠以“新进”的帽子.
让大学生洗洗衣服、扫扫地,并不在于要学到什么“技能”,关键在于磨炼个人的意志,培养平民心态.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但终归要走出父母的呵护的.财产可以继承,本领不能自然继承.坐吃山空是没有出路的.对于每个人来讲,事业都可以说是从零做起,即使是富豪子弟也要培养一种“平民”心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人的一生当中,适当地吃点苦,是有好处的,它有助于理解和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有报道说,广东有些富翁深为孩子的养尊处优而担忧,专门花大钱制造机会让孩子去吃苦;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夏令营”等活动,就是让孩子完全脱离父母,在野外独立地生活数天……这些都是值得欣慰的.那些找保姆的大学生不应该从富人们的行为中得到点什么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