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 5年级5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22:48:29
数学论文5年级500字数学论文5年级500字数学论文5年级500字看看那篇适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

数学论文 5年级500字
数学论文 5年级500字

数学论文 5年级500字
看看那篇适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和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记得暑假里的一天,我们到叔叔家里玩,正玩到兴头上,叔叔拿了10个硬币走了过来,说:“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吗?”“当然想啦!”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望着叔叔,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心里琢磨着,不知道叔叔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你们想要这些硬币,就要回答我的问题,谁答对,硬币就全归他了.”说完,叔叔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10个硬币放进3个杯子里,使每个杯子里的硬币数都是奇数,看谁能找出最多的方法.”
  听完叔叔的题目,大家冥思苦想.只见表弟在客厅里走来走去,表姐坐在椅子上冷静地思考着.不一会,我看见妹妹找来了材料,试着做.可是,做了很久,妹妹还是没找到具体解题的方法.我也不甘示弱,开动脑筋想着.哎,要是能把这硬币拿到手,那该多好啊!
  过了十多分钟,大家都没有想到怎么做,叔叔见此情景,对我们说:“给你们一点提示吧!解这道题要学会多转几个弯,不要……”“等等!”话没说完,表弟好象想到了什么似的.只见他拿起10个硬币,先把第1个硬币放到第1个杯子里去,然后把3个硬币投进第2个杯子里,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道:这个办法嘛,我早就想过了,根本就不行,剩下的硬币有6个,6是偶数,我可以肯定地说一句:“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当表弟把剩下的6个硬币放到第3个杯子时,我插嘴道:“这办法根本……”我的话还没说完,表弟就把我的话打断了,“表姐,你还是看我的表演吧!”表弟神气地说.只见他拿起第1个杯子,把那个硬币放到第3个杯子里去.“这就是第一种方法.”表弟得意地扮了个鬼脸.“哎呀!我真笨,怎么想到第三步就放弃了呢?真不值得!”接着,表弟按照第一次那样做,先把3个硬币放到第1个杯子里,然后在第二个杯子里放5个硬币,接着把剩下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子里,最后,把第一个杯子里的硬币放到第三个杯里去.这样第二种方法就完成了.按着这样的方法,表弟连续做了13次.
  看到这里,站在一旁的叔叔拍起了手掌,点点头说:“真想不到,你这小鬼还会有动脑筋的时候,这回你赢了,10个硬币都归你了.”叔叔一边称赞表弟,一边抚摸着他的小脑袋.“不过,小瑜呀,你可得加把劲了,这回连表弟都赢了你.记住,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
  是呀,叔叔说得对,凡事多动脑筋,别轻易放弃.如果我刚才想到第三步没放弃的话,再动动脑筋,那道题就被我解开了.以后,真的要加把劲,要努力学好数学,掌握好数学,更要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