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词<虞美人>全诗内容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04:39:24
李煜的词<虞美人>全诗内容呢?
李煜的词<虞美人>
全诗内容呢?
李煜的词<虞美人>全诗内容呢?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导: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赏析2】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