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称的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22:25:37
台湾美称的含义台湾美称的含义台湾美称的含义台湾的地名  台湾的地名受三个因素交互影响,一是先天地形复杂、景观多变,二是移垦人口与原住民间的族群众多,三是政权更迭频仍,西洋、日本、中国政权互有更替.在三

台湾美称的含义
台湾美称的含义

台湾美称的含义
台湾的地名
  台湾的地名受三个因素交互影响,一是先天地形复杂、景观多变,二是移垦人口与原住民间的族群众多,三是政权更迭频仍,西洋、日本、中国政权互有更替.在三大因素交相作用下,台湾地名的丰富多元,在世界各地中少见.
  台湾地形特徵是山高谷深,火山带贯穿且断层纵横交错,夏季雨量丰沛又有台风侵袭,河川下蚀因冲积形成坑谷地形,时有豪雨、山崩滑土,带来河阶冲积扇与平原,一连串陷落盆地、地堑性纵谷等复杂多变,触发了福建、广东等先民敏锐反应与觉察,将自然景观引用成丰富且多样的地名.
  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中,有平埔族、高山原住民等众多族群之分,外来移垦汉族中,又包含了闽南福佬人与山领东、闽西客家人,在原住民与移垦汉族中,多元族群交错形成新的聚落,他们纷纷以各自文化与语言为聚落命名,使得台湾今日地名产生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与转化.
  地名另一作用是提供日常生活中定位功能,也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专有名词,经过社会实践才能被多数人所公认,且要经过一定传播和筛选过程,如果利用社会组织如行政机构的力量就能加速这个过程,台湾的行政区域,从早期海寇据点,到荷兰人、西班人的入侵强占,到明郑时期屯兵开垦,清廷设府省,日本人殖民统治,光复后的国民政府、民进党政府经营,迭经行政区域不断划分,湮灭不少旧地名,也创造无数新地名,在在使地名出现时空上的多样变化.
  要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民情、风习,必须探讨台湾各地旧地名的由来和含义,始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有关於台湾各地的旧地名,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类型,兹分述於下:
  一、平埔语、山地语的地名:
  台湾在五千年前,就受到我国大陆文化的影响.古代华北各省的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遗物,在台湾各地都曾发现过,由此可资证明.后来,平埔族和山地同胞从南方移住进来,分布在台湾各地,因而平埔语和山地语的地名,可以在岛上到处找得出来.例如:高雄旧称打狗、嘉义旧称打猫、苗栗的吞(通)霄、新竹旧称竹堑、台北县的秀朗、台北市艋舺、大龙峒、北投等,都是平埔族的地名,台北县的乌来、南投县的埔里等,便是从前山地同胞泰雅族所使用的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二、从祖籍移殖而来的地名:
  移民们开拓了一处新的地方,往往就把他们祖籍的地名移植於新开的土地,藉以怀念故乡的山川草木、风俗习惯.如台南市的安平、屏东县的潮州、高雄县的旗山、台北县的淡水、台北市的圆山、芝山等,便是甚比较突出的例子.这些地名都是从移民祖籍福建、广东两省移植而来的.
  三、与荷兰人、西班牙人有关的地名:
  明季荷兰人窃据台湾,全部耕地,属於荷兰东印度公司,称为王田,不许私有,大陆移民和平埔族都是王田的佃农,今台中县仍旧保留有叫王田的地名.当时,大陆移民称荷兰人为「红毛」.今高雄县、新竹县,都保留有叫红毛港的地名.凡是类似这种名称的地方,就都是昔日荷兰船停泊的场所.台北县富贵角是荷兰语地名,该县三貂角也是一个西班牙语的地名.
  四、与郑氏之统治有关的地名: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进驻了台湾以后,郑氏三世二十二年之间,便以台湾为其反清复明的基地.郑氏治台后,立即采行了军队屯田制度,在台湾南部成立了四十多个屯田区.这种屯田,也叫营盘田,今天台南县仍旧保留著柳营、下营、中营、林凤营等等一类地名,高雄市有左营、高雄县有角秀一类地名,就是当时设有营盘田的缘故.还有郑氏从荷兰人接收过来的王田,把它改为官田.现在台南县的官田即是.
  五、与地形有关的地名:
  移民初到台湾,首先看到的当然是移住地的地形景观.到了定居以后,地形对於他的日常生活又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台湾各地,与地形有关的地名,似乎占有绝对多数.
  台南市的鲲鯓、嘉义县的布袋、彰化县的圆林、苗栗县的大湖、台北市的南港、嵌顶、中仑、内湖、竹仔湖、台北县的坪林等,便是较为显著的实例.
  按鲲鯓是海上沙洲的美称,布袋是形容河流弯曲,宛若布袋.圆林是指圆形的森林,都是说明当地地形的特徵.
  大湖、内湖、竹仔湖等,并非指湖泊沼池塘之类,而是指山间的小盆地.依照闽南语,山间小盆地叫湖,湖沼叫潭,池塘叫埤,因而在台湾,湖这一名词,并无湖沼之含义.
  南港、北港,是指河川的南岸、北岸,不一定有港口之含义.依照闽南语,港这一名词,仅指河川而已,岸上有无港埠设施,并非必须而不可缺少的条件.
  坪顶、坪林,就是平顶、平林,坪乃是平的俗字.嵌顶便是山顶,中仑就是山腰.依照闽南语,嵌、仑等都是指小山.
  此外,台中县的东势、苗栗县的南势、北势,也都属於与地形有关的地名.东势就是东方,南势、北势就是南方、北方.闽南语,惯以势这一字指示方向.习以为常.
  六、与移民垦植有关的地名:
  台湾南部,开拓极早.至於中部、北部,到了清初雍正乾隆之交,才开始著手大规模的开拓.因而与清初开拓有关的地名,在台湾的中部与北部特多.
  台中县的头家厝、苗栗县的田寮、台北县的枋寮、五股、九份、土城、竹围、新竹县的土牛、台北市的三张犂、六张犂、 十二甲 、石牌、鼓亭、公馆、木栅、宜兰县的五结、金结等皆是.
  头家厝是地主的馆邸、田寮是佃农的小屋.枋寮是木板小屋,往往建盖在采集樟脑的地区内.
  五股是五个人合资合股开垦的地方,九份是九个人出资出份开垦的田园.土城、土牛、都是土堡,竹围便是以竹篱笆围绕的城堡,这些都是开拓当初的「防番」设施.
  三张犂是三把犁头足以耕作的田地,六张犁则需要六把犁头.
  十二甲 便是新开的 十二甲 田地.另一说法是:在台湾田园算法,十分为 一甲 ,垦户以垦耕 五甲 土地配置一犁.以「甲」作为地名的,以未超过 十五甲 的土地居多,如果多出 十五甲 ,就以「张犁」来命名,以「甲」命名的集中在台湾南部,如一甲、 二甲 、 二甲 九、五甲尾、 六甲 、七甲等
  「结」的地名有一结、结头份、中一结、二结、中二结、顶三结、下三结、四结、顶五结、五结、下五结、六结、金六结、七结、十六结、十九结、三十九结等,以「结」作为命名的地名集中在宜兰县,主要是当时兰阳平原的垦首,采取结首制度向政府具结申领垦照之后,相互合资合力从事垦荒,在土地开垦完成后,则将各结首编号为头、二、三……以划分地段,结首获得分配的土地,加以编号称呼,后来移垦生产的聚落就以此来命名.
  在台湾,耕地面积,以甲为计算单位,始自荷兰人、西班牙人占领时期,而沿用至今.
  七、与防御隘寮九关的地名:
  台湾垦殖的居民,除了要克服天然条件如气候、地形上障碍与限制,还必须防范山林土著的出击,扩展耕地面积同时,也要有效抵制先民口中的番民来袭.
  一般的防御地点随著拓垦线向外、向前推进,这些防番设施处也因人口聚集成村,就直接以当时的营盘、隘、堵围、土城、土牛、红线、木栅、柴城、石城、铳柜等设置或设施来命名.
  「营盘」,起源於明郑时代的营盘田制度,以营盘为地名的有营盘口、营盘边、营盘前、营盘后、营盘坑、营盘脚、营盘圈、营盘仔等.郑氏各镇守驻扎的地方,要自耕自足,且耕且守就叫「营盘田」,是驻军自谋军粮的拓垦地,开垦范围就在军营附近,日久迁入或后来被清朝解甲的守军定居后,就形成聚落.
  「隘」是为了捍御生番出扰危害,在生番出入要冲戍守隘丁,用来保护开垦的设施,在险要出入口设有隘勇屯驻的寮舍,称为隘寮.每隘必有隘首一名、隘丁几名,以「隘」为地名的隘寮、隘口寮、隘寮顶、隘寮脚、隘界、隘丁、隘丁岭、南隘、尾寮、头寮、旧隘寮.隘寮通常兴筑在民番的界线上,各隘可呼应相援距离内,隘是民间自发为自卫而设计的防御建筑,由隘内的田园徵收隘租以维持自募的隘丁,清朝才开始设有官隘,也有官民合办的隘寮,而设隘处后来形成聚落时就以隘来命名.
  「堵」是土垣的意思,土垣一称为板,五板称为一堵,以堵为地名的,大多数在基隆河谷地及兰阳平原上,有头堵、二堵、三堵(皆在今冬山乡)、四堵(坪林乡)、五堵、六堵、七堵、八堵(三星乡),在生番出没的要隘,利用天然地势山河狭隘处,筑土石为垣墙,以堵作为阻隔,来保护开垦日久在堵附近所形成的聚落.
  台北市的石牌、鼓亭、公馆、木栅等地名,也都与「防番」有密切关系.石牌,便是官府所立汉「番」田园交界的界石.鼓亭、公馆、木栅等地,曾经都有过这些名称的「防番」设施,到后来才转变为该地方的地名.
  八、与汉「番」杂居有关的地名:
  最早从闽粤渡海来台的移民们,大多进入平埔族的聚落,和他们混杂居住,很少另外建立新的村落而单独居住.大凡旧有的平埔族聚落,通常都占有地利条件最优的地点,因此移民们也不得不先卜居於旧有的聚落附近,然后再作打算.台北市北投区的番仔厝、台北县的社后,台中县的大肚、彰化县的社口、嘉义县的番婆等地,曾经都是如上的杂居村落.
  九、与移民村落有关的地名:
  清初移民所开拓村落,其地名往往冠有新、大等形容词,以示吉祥.至於同姓村落,则采用冠有居住人姓氏之地名,以示其血缘关系.台北县的新庄、新店、桃园县的新屋、新竹县的大庄等,便是前者的实例.台北市的朱厝仑、桃园县的宋屋、彰化县的罗厝等则是后者的实例.闽南移民称房屋为「厝」,粤东的客家移民称房屋为「屋」,用语有所不同.
  十、与建筑物有关的地名:
  与建造物有关的地名,在都市裏较多.台南的风神庙、接官亭、新楼、南厂、台北市艋舺的大厝口、土地公口、桃园县的中坜、内坜、杨梅坜等皆是.「坜」是驿站的俗称.
  十一、与生产物有关的地名:
  从前台湾的农村、渔村的居民,喜欢用与生产物有关的地名.高雄市的盐埕、台北县的柑仔园、嘉义县的麻园、竹崎、南投县的鱼池、竹山、鹿谷、台北市的大稻埕等便是主要的例子.
  十二、与重要史事有关的地名:
  与重要史事有关的地名,可分两种.
  其一是在民间自然发生的:
  南投县的林圯埔、台南县的将军港、澎湖县的将军澳等.林圯埔是郑氏勇将林圯开拓的地方,现在改为竹山.将军港、将军澳,都与清靖海侯施琅将军有渊源,故名.
  其二是由朝廷、官府特地命名的:
  彰化县的彰化、嘉义县的嘉义.彰化旧名半线,原是个平埔族的聚落,到了清代初期,教化普及,因而乃取义显彰王化,由官方命名彰化.嘉义,旧名诸罗山,最初也是平埔族居住的地方,当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乱之际,当地居民同心协力击溃乱党,因而清廷嘉许其忠义,乃将诸罗山改称嘉义.彰化、嘉义这些地名,在台湾尚属希罕的事例.
  十三、另有以功名或官职为地名的
  例如保长坑、保长厝、乡长厝、统领埔、七老爷、八老爷、姑爷、秀才窝、范进士街、统领街、太保等.
  十四、与故事传说有关的地名:
  台湾各地,与故事、传说有关的地名,为数不少,其中,与国姓爷传说有关的,又占多数.台北市中山区的剑潭、北投的猪哥石、台北县的莺哥石、肉鸢山等地名,都以国姓爷的英雄传说为其背景,台南市的国姓港,相传也是一所国姓爷的古迹.此外,有关神仙传说的地名也很多,基隆市的仙洞、台北市景美的仙迹岩等均是.
  十五、与愿望有关的地名:
  如:太平山、太平岭、太平街、永乐街等等.
  十六、与日语有关的地名:
  台北市的松山、万华、高雄市的高雄、寿山、台中县的丰原、清水、雾峰.彰化县的花坛、田中、嘉义的民雄,以及东部各县大多数的小地名比比皆是.[1]
  十七、与水田耕耘灌溉有关的地名: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世榜在彰化二水一带兴建水圳,引浊水溪灌溉二水到鹿港的土地,人称「施厝圳」或「八堡圳」,是清代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日昭和5年(1930年)时,灌溉嘉南平原的嘉南大圳才正式启用.
  「埤」是筑堤储水在池沼内,用来灌溉田地的设施,荷领时期就开始兴筑埤塘,例如嘉义市有「红毛埤」地名,至於聚落形成於埤、圳、塘附近,有埤硕、埤仔头、埤仔脚、埤仔墘、下埤头最多,还有老埤、埤头山等以「埤」命名的地名.
  「圳」是疏凿溪泉灌溉农田的人工灌溉渠道,以圳为聚落地名的,多在圳的头处或筑寮看守圳水的地方,有圳寮、圳头、深圳、三条圳等.
  还有以水命名的聚落,有水圳头、水尾、二八水、外水尾;还有圳头设水门分圳水成为支流,在圳头上游者称「头汴」,而上游到下游,设有水门地方依次加「汴头」之前称呼,例如四汴头.
  附注:
  彰化旧名半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二「叙山」在「斗六门诸山」之后的附注:「斗六门山甚多,北山在半线社界」,卷三「叙川」在「大肚溪」部份:「……经大肚社,为大肚溪,南受半线社、阿束社细流」,由此,即可证明至少在康熙二十四年,便已经有半线的名称.就半线的字面上来看,似乎非原住民的语音直接翻译过来,而是移垦的汉人所命名.线,有「路线」的意义.由於在明末清初的鸡笼(基隆),已有汉人的足迹,而自当时台湾政治、经济中心竹的府城(今台南市)视之,半线恰在中间,故半线之义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