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的句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5 08:00:53
古汉语的句式
古汉语的句式
古汉语的句式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 、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 ,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 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为+ 宾”,如:“余为伯倏.”
5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