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权力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6:12:44
政治与权力怎么样
政治与权力怎么样
政治与权力怎么样
书中文章虽皆有趣味,堪值一读,但大部分不甚有启发,一组以“政治与权力”为命题的史学文选,大部分文章都只是将与政治有关的历史进行描述、总结、展示而已,既未触及政治与权力之本质,亦不能从历史中抽出何以研究这类政治与权力问题的意图,空负了搜罗的史料与整理的图表.例如傅乐成《荆州与六朝政局》、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林丽月《击内抑或调和》、张荣芳《牛李党争中史官与史学的论证》等文字,话题都甚有趣味,皆有破除成说之价值.但我总觉得这些话题其实只用数百字之笔记体即可说尽,何必废此千言万语?又不是替人捉刀写论文.再如本书编者王健文《学术与政治之间》,写的实在不忍卒读,犹如课本概论.总的来说,依个人口味,有几篇文章颇值阅读.王健文的《导言》,算是本书文章提要,写得简洁清晰,亦不乏对台岛史学的宏观看法与利弊之谈.杜正胜《编户齐民论的剖析》.这篇文章是作者《编户齐民》()的提纲性文章,提要钩玄,如果找不到原著的,倒是可以一睹为快.这本书曾对我影响与启发颇大,一是重述了从春秋到西汉的政治变化,从编户齐民而非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构建这一政治与制度变局;二是不论作者有意无意,秦汉大变局提示了经学在这一变化中的革新,这对经学从近代的崩溃走向复兴提供了某种启发.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这篇名文虽非初见,却已物是人非.当年初见此文,津津乐道于大小传统之分,惊讶于作者从循吏角色中引申生发的文化价值.而今不然,一则我认为大小传统之分实属多余,精英大众之说,亦不如君子小人之成说拿来便利,这是海外学者之海外病.一则作者对循吏背后的儒家教化意义虽挖掘甚深,但我认为有所不足.两汉史料中循吏上帝王之奏章、帝王给循吏之诏书乃至循吏身后之碑文,皆有引经,这些引经才是循吏、政治、儒学三者关系之关节所在.而汉儒对相关经学文本的解释,更能看出当时皇权与儒学、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共谋.我在写毕业论文时曾有所论述,但当时未能领会余英时此文内涵,导致我论文该章节今后必须重写.此诚一大启发.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一文亦好看,在关注西汉到东汉世家豪族势力的兴起的同时,透露出对世家大族冲击皇权专制的赞许.本书中最好的文章,在我看来,是甘怀真《旧君的经典诠释——汉唐间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这篇文章从“旧君”在先秦和汉唐礼学文献的不同解释,看出从先秦封建制度到汉唐皇帝制度的转移中,君与臣之间关系构建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透露的是政治与权力如何从经典中攫取力量并形成制度的;而从经学的角度看,读者会很自然的领会到一点:儒家经学不是复古,也不是迎合时代的随意解释,而是在有着相对稳定的道德、正义的意图之下,通过对经典的解释来教化世人、通过这种解释下形成的礼仪来塑造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令这种被教化的人和被塑造的关系来形成良好的制度.当然,经学的良好意图落实在历史上是有欠缺的,甘怀真此文反映的正是原本“以义合”、以礼仪构建,君臣都有相应承担的权力义务的君臣关系,逐渐变为天子统治下,君主权力趋向于无限,臣下责任也趋向于无限的君臣关系.但是,历史上的欠缺不能否定经学解释带来的启发.所以在我看来,儒家的价值,正如蒙文通所说“儒之学,修己以安人.达以善天下,穷以善一身,内圣而外王,尽之矣”.而所谓“独善其身”,即塑造内心德性的秩序(有如《理想国》里理性欲望和激情的秩序);“兼济天下”,即塑造外在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如何塑造?无非就是根据当时当代的时代特点、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经典文本进行解释.再通过解释来逐渐改造制度、礼仪、生活方式等等.从而逐渐向着利好的方向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在当代国内尤为重要).此即为教化也.所以,经学对政治与权力的影响,不必非要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更不必迎合时势,而是依据儒家的标准来潜移默化的塑造人的内心与人与人关系的秩序.于是,教化的关节在于:必然要有一批人承担起解释的责任.而这批人必须极端重视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经典解释,也就是历代注疏,同时必须极端重视史料所载的历史经验,而不是空言经典,或自出机杼.儒家经学虽然高于史学,但无史则不存.所以,甘怀真此文真正从历史看到了经学的意义,也就不只是停留在对史料的梳理考证,或发现了某个历史现象;做到了鉴于往事资于治世.也就从历史的文本抽出了政治、权力、经学之间的幽暗关联,且这种关联,于今并未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