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1:07:19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日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提出,未来,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什么
日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规划提出,未来,我国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等具体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规划》提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提出了五大发展目标,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二是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四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五是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规划》提出,要实施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四大战略任务.
专家认为,《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当然,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规划》,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规划》明确,各类城镇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为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规划》提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明确提出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为使城市生活和谐宜人,《规划》要求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