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离子键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23:35
形成离子键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形成离子键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形成离子键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形成离子键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特定的的位置~只是离子键一定是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但有特殊:NH4+~(这个要特别注意)
你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一般有如下三个规律~我帮你复制一下~
①农药多数是含Cl、P、S、N、As等元素的化合物.
②半导体材料都是周期表里金属与非金属接界处的元素,如Ge、Si、Ga、Se等.
③催化剂的选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过渡元素对许多化学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元素的催化性能跟它们的原子的d轨道没有充满有密切关系.于是,人们努力在过渡元素(包括稀土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催化剂.例如,目前人们已能用铁、镍熔剂作催化剂,使石墨在高温和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石油化工方面,如石油的催化裂化、重整等反应,广泛采用过渡元素作催化剂,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少量稀土元素能大大改善催化剂的性能.
其他就没有了~
活泼的金属元素的原子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容易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容易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的元素的原子之间容易形成离子键。
其实没有特别规定,象Cl,和H形成共价键,和Na就形成离子键了
只要形成物质的两元素电负性之差大于1.7就行,但也有特例:HF(是共价化合物但电负性大于1.7)
上一位说的挺对NH4+要注意()
电负性的概念啊知道啊?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定量地示出元素原子在化合物中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键合...
全部展开
其实没有特别规定,象Cl,和H形成共价键,和Na就形成离子键了
只要形成物质的两元素电负性之差大于1.7就行,但也有特例:HF(是共价化合物但电负性大于1.7)
上一位说的挺对NH4+要注意()
电负性的概念啊知道啊?
电负性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合能,首先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它以一组数值的相对大小定量地示出元素原子在化合物中对键合电子的吸引能力(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相对电负性,简称电负性。元素电负性数值越大,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成键电子的吸引力越强(稀有气体除外)。
电负性的计算方法有多种,每一种方法的电负性数值都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种: ① L.C.鲍林提出的标度。根据热化学数据和分子的键能,指定氟的电负性为3.98,计算其他元素的相对电负性。 ②R.S.密立根从电离势和电子亲合能计算的绝对电负性。 ③A.L.阿莱提出的建立在核和成键原子的电子静电作用基础上的电负性。利用电负性值时,必须是同一套数值进行比较。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有效核电荷递增,原子半径递减,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渐强,因而电负性值递增;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元素电负性值递减。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就总体而言,周期表右上方的典型非金属元素都有较大电负性数值,氟的电负性值数大(4.0);周期表左下方的金属元素电负性值都较小,铯和钫是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一般说来,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1.8,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1.8。 电负性概念还可以用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和化学键的类型。电负性值较大的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由于对成键电子吸引较强,往往表现为负化合价;而电负性值较小者表现为正化合价。在形成共价键时,共用电子对偏移向电负性较强的原子而使键带有极性,电负性差越大,键的极性越强。当化学键两端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很大时(例如大于1.7)所形成的键则以离子性为主。
氢 2.1 锂 1.0 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4.0 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 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 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