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地理及现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12:10:40
黄河的地理及现状
黄河的地理及现状
黄河的地理及现状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
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
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
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
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
级阶梯.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
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
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
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
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
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
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
万千.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
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
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
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1倍左右.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º以北地
区和东经103º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
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
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
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
(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
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
水的主体.上述三个不同来源区的洪水,组成花园口站三种不
同类型的洪水:一是以三门峡以上的河龙间和龙三间来水为主
形成的大洪水(称为上大洪水).如1933年洪水,陕县站实测洪
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1843年大洪水,据调查估算陕县站洪
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这类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含沙量
大的特点,对下游防洪威胁严重.二是三门峡以下三花间来水
为主(称为下大洪水).如1958年花园口站实测洪峰流量22300立
方米每秒和调查的1761年花园口站3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这类
洪水的特点是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
下游防洪威胁最大.三是以三门峡以上的龙三间和三门峡以下
的三花间共同来水组成(称为上下较大洪水).如1957年及1964
年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分别为13000立方米每秒和9430立方米每
秒.其特点是洪峰较低,但历时较长,对下游堤防威胁也相当
严重.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
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
低.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
积在下游河道内,以致河床日益升高,使其一般高出两岸地面
3~5米,最高达10米,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洪水时
常有漫堤或冲决的危险.1933年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
秒洪水,水大沙多,边涨边淤,水位特高,洪水一出峡谷,从
温县、武陟到兰考、长垣,两岸堤防共决口61处,不少是洪水
漫过堤顶决口成灾.由于泥沙淤积,还导致河床宽浅,溜势多
变,一旦大溜顶冲大堤,也常发生冲决.黄河决口后,如长期
不能堵合,即形成河道迁徙改道.
河道整治是人们为了防治水害、兴修水利而采取的控导水流、
稳定流势的措施.黄河的河道整治源远流长.由于河道两岸历
来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因此从古代开始就采用了一些整治
河道的措施.相传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大禹利用顺水之性、
因势利导、疏川导滞的办法,将漫流洪水排泄入海.西汉时期
在竣县一带的黄河上,于水流严重淘刷的弯曲段,修筑石堤御
流,以防破堤决口.东汉时在原阳一带修建了“八激堤”,即
用石料在受溜淘刷严重的堤段修建石垛,以托溜外移,类似现
代险工的坝、垛.明代潘季驯在多年治河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水合则势猛,
势猛则沙刷,沙刷河深”关于水沙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断,并提
出了稳定河道,坚筑堤防,束水攻沙,借清水刷黄的治河方
策.他主张修筑由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组成的堤防系统.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都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指导实践意义.
历代采取的整治河道措施,在防御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黄河管理的传统模式可以概括为:
黄河管理主要着眼于人类安全与经济;在管理措施中主要着眼
于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着眼于坝、库建设.这一模式
固然有着其历史合理性.但根据黄河及流域的现时水资源、生
态、经济、社会状况,根据对黄河的现代需求,根据上述伦理
框架,这一传统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忽视了黄河生
态,黄河文化;第二,由于偏重工程,轻视制度,偏重坝库,
轻视其它工程措施(如配水、环保等),因而未能更为有效地
提高水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扩展水资源的服务功能,改善水
经济收益分配的公正性.
要实现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从以
下方面着手落实:推进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有效管理流
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
案研究;建设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
的治理方略;确保使下游河道主河槽不致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
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治理黄河河口.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膨胀,废污水
排放量与日俱增.据统计,70年代后期年排放废污水18.5亿
吨,80年代初为21.7亿吨,90年代初已达32.6亿吨,10年间
增加50%以上.其中工业废水23.3亿吨,占流域废污水总量的
71.5%,生活污水9.3亿吨,占28.5%.从1993年黄河水资
源保护局组织流域各省区水利部门进行的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
看,黄河干流龙羊峡水库以下,以及部分流经城市、工矿区的
主要支流,日排废污水5000吨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就达1500多
个,其中直接排入黄河干流的近150个,约占10%.仅调查范围
内,废污水年入河量已近32亿吨.由此可见,目前全流域废污
水实际年排放量远高于统计值32.6亿吨.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
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
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
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
53.0℃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
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
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1996年6月20
日).
发源于甘肃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上游就被重度污染.
出甘肃后,流经陕西 18 个县市,在为西安、宝鸡、咸阳、渭
南等省内中心城市补给水源的同时,接纳了至少 3 亿吨工业废
水,其中,铬 21.2 万吨,从而使渭河成为黄河污染最严重的
支流之一.造成污染的“名副其实”的主力是造纸业.均没有
任何环保设施,制浆时产生的黑液,漂白时产生的白液,都全
部直接排入渭河.在工业污染居高不下的同时,沿黄生活污染
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流域内的大城小镇,竟然绝大多数都没有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排放的约 20 亿吨污水,仅有
8.8% 经过处理,达标则只有可怜的 5.5%.80 年代初期,黄
河水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而进入 90 年代以后,丰水与
枯水季节污染程度不相上下,丰水季节污染显著加重,干流的
污染范围从兰州、包头等老工业基地往中下游扩展,在老污染
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石嘴山、
花园口等河段,水质明显恶化.
也许到未来,再看不到忙碌的采沙船,代替他们的是先进的过
滤器,他们可以不分昼夜的工作大量采集泥沙,让黄河更清澈
更美丽,如果人类还不警觉,还是无止境的开采,造成了恶性
循环,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