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4:38:10
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知识的三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要点是要把握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文言文是古汉语,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要点可以用“古”“汉”“语”三个字代表.“古”,就是要注意文言文的时代性特征.要注重对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别的把握,如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古今语音的区别等,都要重点掌握,同时,对古代汉语内部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也要加以了解.“汉”就是要注意文言文的民族性特征.如对文言文所特有的一些修辞手法,以及它对汉语词汇构成的影响等,都是有别于其他语言的,需要用心理解.“语”即现代语言科学理论.
(一)把握文言文的时代性特征,注重对古今语言微异之处的讲解.
古今汉语的不同有的是殊别,有的是微异.常常有老师认为殊别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其实不然.殊别容易处理,学生查书记诵就可以解决.……而对微异的则处理特别应当引起老师们的注意.一方面,微异之处教材中往往没有加以注释,正需要老师们加以阐明.加一方面,教师对微异之处讲解,往往使学生有境界层进的感觉,对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请”与“指”.
对一些教材已经注明但学生容易忽略的微异,也应加以特别提醒.如“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很多学生在对译这句话时常常会无意识地漏掉“这”而译为“现在情况危急了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
(二)对文言文中独具的表达手法,应该从民族性特征上用心说明.
民族性特征,对母语教学本不是问题,但现行的语法语义理论体系多由西方移植而来,往往出现削足适履地分析汉语独具的语言现象的情况,所以中学文言文还是有必要专门注意下下民族性特征.象文言文所特有的一些表达手法,往往是现代所谓的修辞格不能完全囊括的,必须从汉民族语言表达习惯上来了解把握.如“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教材注:“[摄]整理.”整理衣冠的举止与侯生“不让”的行为极不一致.其实“摄”为“提起,撩起”之义,教材不注,是因为没留意这里衣冠是“连类而及”.“冠”因“衣”而及,并不表义.
(三)科学理解,系统表达,培养一定的学术语言规范意识.
所谓科学,就是讲解要有依据,表述应该规范,要符合文本的原意.所谓系统,就是中学阶段关于文言文知识教学从一开始就要系统进行,要前后照应,首尾一致.
讲解准确,首先是要言之有据.
在表述规范方面,特别要注意术语的定称和定用.二、中学文言文教学手段的三个结合
(一)以文选为纲领,名句名篇的记诵与知识的掌握相结合.
在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是阅读,应当以文选的学习为重,通过名句名篇的记诵来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
以文选为重并不意味着文言知识的讲授不重要,而是强调文言知识的讲授要结合文选进行.有一个很“笨”但非常有效的做法,就是将各册课文中出现的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所在的句子全部挑出,再选择一些简短而典型的例句来记诵.用计算机手段完成例句挑选工作并不太费事,而且一旦这样做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掌握文言知识的感性材料,老师自己也能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有宏观的把握,做到有序系统宏观把握.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感和材料积累,记忆背诵名句名篇也是科学学习方法.
记诵的目的是学习,所谓语感,包括对记诵句篇的形式、内容、意境的整体感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感受,才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记诵中对意境的体验,同样重要.
(二)以理解为先导,阅读与欣赏相结合
阅读要在“懂”,欣赏讲求“悟”,二者都是理解的要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有这样的要求.但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懂”与“悟”的结合方面,有时文言文的教学比现代文的教学更有优势.
首先,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悟”要与“懂”同步进行.欣赏文言文与欣赏现代文的区别之一是古代诗文的意蕴、形象常常通过一些关键词语如“诗眼”等来实现.而对这些关键词语的解释分析往往是“懂”与“悟”相携而行的.
其次,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会涉及词语的本义或源头,这种探源溯源本的清理,往往能揭示汉语词汇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从而开阔学生欣赏的眼界.如“风景”一词中的汉民族人民的审美意识——“风”意在动,“景”意在光,所谓风景,一定是活动的(风过必引起物动)、有明暗色泽的(“景”是“影”的古字,即日光),故风景可“访”——有响与动可交流,有色与光可互动.……我们以对“风景”有了这样深一层的理解,再来看古人的诗文,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写景的诗文必定都含有响动和色光这两大要素.
再有,古代诗文的欣赏,往往可以与现代文的学习结合进行.……阅读赏析古代诗文,首先是一个还原诗文语境的过程,一定要用古人思想、观念、习惯来体味.
(三)以课堂讲授为动力,传授方法与激发学生兴趣相结合.
课堂讲授要教知识,更应有学习方法的演示.训诂学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如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据文证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