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07:14:59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百科名片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李鸿章府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奕?
奕欣
奕?(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曾国藩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1870年,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媚外卖国,屠杀人民,激起公愤.不久,他就病死了.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
左宗棠
左宗棠
左宗棠 (1812—1885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季高,湖南湘阴人.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次年因病退职死.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 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1863年成进士,先后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职,张捐银三千两奖给抗法将领刘永福,并奏请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督师.冯子材在镇南关、谅山大败法军,张之洞名声大增.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在维新运动中,张之洞加入“强学会”,当获知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时,张之洞便退出“强学会”.并下令禁查上海《强学报》压制湖南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张之洞力主痛剿.清庭发布宣战谕旨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同英国等订立所谓“东南互保” 的章程.1908年,张之洞受命督办粤汉铁路和湖北境内的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其文稿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编辑本段涉及内容
中国第一条铁路诞生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编辑本段重要项目
安庆内军械所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设的制造近代武器的军事工业,也是洋务派创办的仿制西式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炮等.“内”,表示这个军械所属于安庆军内的设置.1864年,清军攻陷南京后,该厂由安庆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总局
致远号全体将士合影
又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
福州部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聘用外国人担任技师.主要由铁场、船场和学堂三部分组成,1884年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后虽经恢复但大不如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
汉阳铁厂
洋务运动
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改为商办,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改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营,更名国营招商局,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1947年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1948年成立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1951年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香港仍沿旧称.1985年成立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同文馆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校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在清政府与外国订立《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时,竟连一个懂得外文的中国人都找不到,任凭侵略者的蒙骗. 同文馆中的学生
1861年奕?奏请设立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教师英国人包尔腾,法国人司默灵、毕利干,俄人柏林,美国人丁韪良、傅兰雅、海灵敦等先后任教.丁韪良从1869年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总税务司赫德兼任监察官,实际控制了经费和人事大权.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翻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编辑本段失败 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甲午战争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宗旨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意义
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过程
办“洋务”30年间,中国被迫开辟的通商口岸,由1860年前的7个增加到1894年的34个,外国的进口额,也由1864年的5100余万两,激增为1894年的1亿6千余万两.进口货物中,80年代前鸦片占首位,80年代后棉织品跃居第一,鸦片退居第二,但绝对数仍一直上升.出口的货物,80年代前主要是茶和丝,80年代后棉花和大豆逐步增长.中国被迫加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成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因此,洋务运动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结果
虽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洋务运动同一个过程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近代经济规律制约的结果,对洋务派来说是事与愿违的.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编辑本段研究探索
洋务派与顽固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 两派最激烈的论争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867年(同治六年),围绕着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应否招收正途出身学员问题的论争;第二次是1874年(同治十三年),围绕着设厂制造船炮机器和筹备海防的论争;第三次是1883年(光绪八年)开始的围绕着建筑铁路问题的论争.在两派论争过程中,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各项措施,竭尽攻击之能事.他们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 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上述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改良派和维新派
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对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方式不满,提倡商办.但他们批评的方式比较委婉.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批评洋务运动.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满洲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上述批评,痛切时弊,击中要害.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孙中山与洋务运动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当他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的1894年6月北上,提出《上李鸿章书》时,年方28岁,其政治思想正在由改良向革命演变.他在上书中,对洋务运动赞赏与批评同时并举,最后并赋予殷切期望.他赞赏洋务派敢于冲破“成例”的束缚和“群议”的阻挠,倡导洋务运动,“励精图治”、“勤求政理”,“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由于自己看到“国家奋筹富强之术,月异日新,不遗余力,骎骎乎将与欧洲并驾矣”,因而“逖听欢呼,闻风鼓舞”.在这里,孙中山所说的,应该不是一般的阿谀奉迎之词,而是反映了当时一个爱国青年对洋务新政的看法.他批评洋务运动“仿效西法”,虽取得显著成就,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他明确提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他提出以上四大改革纲领,意在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并非反对洋务运动,否定洋务派实行的新政,而是认为“今年以来,一切新政次第施行,虽所谓四大之纲不能齐举,然而为之以渐,其发轫于斯乎”?对洋务运动期望之殷切,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