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施政特点及效果,四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六是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恭请各回答问题者着重分别回答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1 09:21:01
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施政特点及效果,四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六是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恭请各回答问题者着重分别回答讲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一是史

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施政特点及效果,四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六是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恭请各回答问题者着重分别回答讲
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
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施政特点及效果,四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六是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
恭请各回答问题者着重分别回答讲出1、施政特点及效果,2、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4、是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

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施政特点及效果,四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六是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恭请各回答问题者着重分别回答讲
对秦始皇的评价
林剑鸣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赞《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因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於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其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於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西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请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西元前二三八年到前二三○年,秦国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西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灭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能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即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裏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即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於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对於历史发展具有多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於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而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其主要统治地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统治时期,其国土竟达空前广大的程度,面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的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於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徵发数十万人进行著极为沈重的劳动.这种徭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於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至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他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著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选自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论述西汉盛世的历史条件
西汉盛世的历史条件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有其客观物质基础.自汉朝开国至武帝初年,由於连续实行恢复生产和休息民力的政策,国家已拥有相当充足的经济实力.史载: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武帝初年这种经济富厚的情况,跟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已经不同,是西汉皇朝走上它的盛世最基本的历史条件.
西汉盛世出现的又一基本历史条件,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自汉初以来,异姓王被消灭,同姓王割据势力也被大大削弱,汉景帝又“令诸侯不得治其国”,诸侯王国只封土而不治民,封建朝廷能够有效地控制全国,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加上武帝本人雄材大略,在位时间长,诸多因素结合而推动封建统治出现了盛世.
“举贤良、明教化”
汉武帝在以往高祖、文、景治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适应其多所设施、“兴造功业”的需要的基本政策,核心就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尚法尊儒.
汉朝在武帝以前,荐举人材尚未形成制度.文帝前元二年(西元前178年),曾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这种诏举多从现任官吏中选拔.武帝即位不久,即连续多次大规模徵召才能之士,建立了郡国岁举贤良的制度,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武帝诏贤良曰:“贤良明千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於篇,朕亲览焉.”这一次,董仲舒和公孙弘都以治《春秋》被举荐.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二千石,各择其吏民贤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这一主张包括岁贡和定员,物件有吏有民,在制度上比文帝时较为完备.岁举人材,统称为“贤良”或“贤者”,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从封建道德伦理衡量应该表彰的人,荐举时若侧重於某一方面,则又称为举茂材、孝廉等.故马端临云:“后遂令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元光五年(西元前130年),“微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王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武帝於元朔元年(西元前128年)冬十一月下诏严加督责,云:“朕夙兴夜寐.嘉与字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经过朝臣商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一时期,公孙弘由博士连续晋升,至此又任丞相,封平津侯,他在相府中建起客馆,开了方便出入的东门,延请天下贤人参与谋议政事.
据《汉书》记载,自建元元年至元封五年(西元前140椙—106年),朝廷大规模徵召人材即有六次.除了全国性的徵召荐举外,武帝对於所遇到的有茂材异等者,也常予奖拔任用.各方面突出人材的涌现和任用,是造成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选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秦刻石颂秦疆域辽阔、国家统一
二十八年,始皇……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所至,无不臣者。(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秦始皇的评价
林剑鸣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赞《藏...

全部展开

秦刻石颂秦疆域辽阔、国家统一
二十八年,始皇……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所至,无不臣者。(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对秦始皇的评价
林剑鸣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赞《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因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於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其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於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西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请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西元前二三八年到前二三○年,秦国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西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灭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能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即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裏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即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於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过,对於历史发展具有多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於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而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其主要统治地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统治时期,其国土竟达空前广大的程度,面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的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於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徵发数十万人进行著极为沈重的劳动。这种徭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於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至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他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著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选自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论述西汉盛世的历史条件
西汉盛世的历史条件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有其客观物质基础。自汉朝开国至武帝初年,由於连续实行恢复生产和休息民力的政策,国家已拥有相当充足的经济实力。史载: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武帝初年这种经济富厚的情况,跟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已经不同,是西汉皇朝走上它的盛世最基本的历史条件。
西汉盛世出现的又一基本历史条件,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自汉初以来,异姓王被消灭,同姓王割据势力也被大大削弱,汉景帝又“令诸侯不得治其国”,诸侯王国只封土而不治民,封建朝廷能够有效地控制全国,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加上武帝本人雄材大略,在位时间长,诸多因素结合而推动封建统治出现了盛世。
“举贤良、明教化”
汉武帝在以往高祖、文、景治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一套适应其多所设施、“兴造功业”的需要的基本政策,核心就是“举贤良、明教化”和尚法尊儒。
汉朝在武帝以前,荐举人材尚未形成制度。文帝前元二年(西元前178年),曾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这种诏举多从现任官吏中选拔。武帝即位不久,即连续多次大规模徵召才能之士,建立了郡国岁举贤良的制度,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武帝诏贤良曰:“贤良明千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於篇,朕亲览焉。”这一次,董仲舒和公孙弘都以治《春秋》被举荐。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使诸列侯二千石,各择其吏民贤者,岁贡各二人”的主张,这一主张包括岁贡和定员,物件有吏有民,在制度上比文帝时较为完备。岁举人材,统称为“贤良”或“贤者”,实际上包括才能之士和从封建道德伦理衡量应该表彰的人,荐举时若侧重於某一方面,则又称为举茂材、孝廉等。故马端临云:“后遂令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元光五年(西元前130年),“微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王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武帝於元朔元年(西元前128年)冬十一月下诏严加督责,云:“朕夙兴夜寐。嘉与字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经过朝臣商议,规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一时期,公孙弘由博士连续晋升,至此又任丞相,封平津侯,他在相府中建起客馆,开了方便出入的东门,延请天下贤人参与谋议政事。
据《汉书》记载,自建元元年至元封五年(西元前140椙—106年),朝廷大规模徵召人材即有六次。除了全国性的徵召荐举外,武帝对於所遇到的有茂材异等者,也常予奖拔任用。各方面突出人材的涌现和任用,是造成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选自白寿总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收起

人物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

全部展开

人物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故氏赵(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7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给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过,后人将其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

秦始皇嬴政年表:
公元前221庚辰 二十六年
-220 辛巳 二十七年
-219 壬午 二十八年
-218 癸未 二十九年
-217 甲申 三十年
-216 乙酉 三十一年
-215 丙戌 三十二年
-214 丁亥 三十三年
-213 戊子 三十四年
-212 己丑 三十五年
-211 庚寅 三十六年
-210 辛卯 三十七年

[编辑本段]【首称皇帝】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帝号。
经过一番商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通知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第一,说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君权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觉得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
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
秦王政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梦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天子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
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在其子孙后代中传续下去。
[编辑本段]【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他们是:
秦地: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
赵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郸郡,巨鹿郡,雁门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东郡,东郡,砀郡,河内郡;
韩地:三川郡,上党郡,颍川郡;
楚地:汉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阳郡,陈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会稽郡,长沙郡,衡山郡;
齐地:东海郡,齐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
燕地:广阳郡,上谷郡,渔县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南越故地: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令、长领有丞、尉及其他属员。县令、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
县以下有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编辑本段]【全面统一】
书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渐普及。作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较一致。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陶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存在着区域中的差异。这种状况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战国时候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关进云阳的监狱,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他对当时字体的演变中已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总结。此举受到秦始皇的赏识,遂将他释放,还提升为御史,命其“定书”,制定出一种新字体,这便是“隶书”。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万下币,统一为圆形方空,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尺(合今230厘米)为步,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行同伦
“行同伦”就是端正风俗,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这方面,秦王朝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来到泰山下。这里原是齐国故地,号称“礼仪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记下“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糜不清净,施于后嗣”(意谓男女之间界限分明,以礼相待,女治内,男治外,各尽其责,从而给后代树立好的榜样),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会稽刻石上留的铭文,则对当地盛行的淫泆之风,大加鞭笞,以杀奸夫无罪的条文来矫正吴越地区男女之大防不严的习俗。
[编辑本段]【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果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
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长城的构成
长城的城墙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
长城的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种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连接全国】
从公元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编辑本段]【焚书坑儒】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编辑本段]【总结作为】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1.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2.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4.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5.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
6.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7.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1、【评价】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9.html?wtp=tt
上面这里是全部资料 都是秦始皇的 字数太多
参考资料是汉武帝的 太多了字没法子全部放在答案里面

收起

秦皇汉武二人虽相隔百余年,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说秦皇汉武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我认为不为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从此形成。
历史上对此二人的评价也都是毁誉参半,因为此二人施政都过于严苛。但公正客观的说,秦统一,吸取周的教训,周亡,亡于礼崩乐坏,地方势力过于强大,中央无法控制,才造就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嬴政...

全部展开

秦皇汉武二人虽相隔百余年,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说秦皇汉武开创了中国封建制度我认为不为过。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从此形成。
历史上对此二人的评价也都是毁誉参半,因为此二人施政都过于严苛。但公正客观的说,秦统一,吸取周的教训,周亡,亡于礼崩乐坏,地方势力过于强大,中央无法控制,才造就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嬴政以周为戒,以法家思想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另一方面,禁锢思想,焚书坑儒。
汉初由于战争连年,民生凋敝,又吸取秦王残暴的教训,所以采用道家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来治理国家,经过汉初及文景二帝的治理,生产得到了回复,然而,施政过缓必然带来诸多弊端,到了汉武帝时,政令不严,法度不一,甚至官员连统一的官服都没有,地方诸侯王虽然在七国之乱后有所削弱,但扔大大制约中央的实力,使中央无力与北方匈奴作战。面对这样的情况,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秦皇汉武的施政特点,虽各不相同,但都不失为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好政策。
秦皇汉武时期,虽然经济没有明显的发展,甚至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大一统的中国封建制度从此形成。这不得不说是秦皇汉武两位皇帝的功劳。纵观中外历史,华夏地大物博,周边少数民族活动频繁,中国之所以没有像欧洲那样,建立若干个城邦,而一直以统一作为主旋律,秦皇汉武功不可没,这也是凯撒大帝没有做到的。
大一统,对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虽然封建晚期的清朝丧权辱国,但也怪不得秦皇汉武。

收起

评价历史人物秦皇汉武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施政特点及效果,四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五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六是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恭请各回答问题者着重分别回答讲 评价历史人物-----评秦皇汉武一.正确认识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关系 二.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 三.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抓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 马克思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 相关历史人物是怎样评价西安事变的? 历史人物评价的段落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结合史实评价他的功和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评价拿破仑,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您认为应按如何的标准来评价 具体到哪方面 晚清外交特点 一是丧权辱国 二是殖民地化请举出两例史实说明晚清的外交特点,并作简要的评价.具体!丧权辱国:举例 评价殖民地化:举例 评价 秦始皇或汉武帝结合史实简要进行评价?能正确说出秦始皇或汉武帝的朝代和地位;(1分)能结合史实从正面简要评价,且史实无误;(3 分)能从反面进行评价,做到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性.( 秦王嬴政历史人物评价,要史实+作用+结论600字以下 历史上是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客观评价)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用怎样的观点?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沁园春雪中是人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