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杜甫 急用!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23:33:11
《登楼》杜甫 急用!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登楼》杜甫 急用!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登楼》杜甫 急用!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
(要不再给你详细些哈)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锦江,源出灌县,自郫县流经成都入岷江;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希望对你有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