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和空气有什么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3:17:42
大气层和空气有什么区别?大气层和空气有什么区别?大气层和空气有什么区别?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的总称.它同阳光和水一样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它象一件厚实的“外衣”,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

大气层和空气有什么区别?
大气层和空气有什么区别?

大气层和空气有什么区别?
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的总称.它同阳光和水一样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它象一件厚实的“外衣”,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我们生活在大气圈中,却看不见大气,也摸不着它,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证明它的存在.有时蔚蓝天空阳光明媚,有时乌云滚滚狂风暴雨;有时风和日暖,有时地冻天寒;更有雨过天晴七彩虹霞,海市蜃楼极光天幕;还有那蓝色冰雪黑色闪电.大自然展示出一幕幕变化万千的景象,也使人间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认识大气吧.
1.1 大气中都有什么?
从人造地球卫星上看地球,大气好象是蒙在地球表面上的一层浅蓝色面纱.它是气态的物质,里面含有的氧、氮、氩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还有氖、氦、氪、氙、氢、氨等微量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汽、臭氧等在大气中所占比例虽很小,却是可变的.大气中还有许多云滴、雾滴、冰晶、尘埃、花粉等被称为气溶胶的悬浮颗粒.
气体名称
化学符号
体积比例

N
0.78084

O
0.209476

Ar
0.00934

Ne
0.00001818

He
0.00000524

Kr
0.00000114

Xe
0.000000087

H
0.0000005

CH4
0.000002
二氧化碳
CO2
可变
水汽
H2O
可变
臭氧
O3
可变
二氧化硫
SO2
可变
氧与臭氧这对氧氏兄弟,是大气中非常重要的气体成分.氧是人类和动植物呼吸、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气体,它的作用自不待言.臭氧在大气中含量虽少,作用却不小.它是大气中唯一能吸收大量来自太阳紫外线辐射的气体,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氮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在常温下是不活泼的,人和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它,但植物的生长却离不开它.空中闪电能把大气中的氧和氮结合成一氧化氮,然后被雨水吸收并在土壤中成为硝酸盐.氮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三种要素枣氮、磷、钾之一.
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也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2-3公里以下的大气层中.水汽量虽然少,却是天气变化的主要角色.云和雾,没有水汽就不能形成;雨和雪没有水汽也不能形成;霜和露等凝结现象,没有水汽同样不会出现.可见,水汽在天气变化的舞台上的作用是何等重要.水汽还有一个特点,即由于蒸发和凝结,要吸收和放出潜热.它又能够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也有一定影响.
1.2 大气有多重?
大气,虽然看不见也摸不到,但现在我们都知道它是有重量的.可是你也许不会想象得到大气层的整个质量有5.3×1015吨之巨!也就是说,如果用一个巨大的天平来称量大气层的质量的话,一端放上大气层,那么另一端就要放上一个直径100千米的大铜球,或者是放上5座喜马拉雅山!
1.2.1第一次证明空气有重量的试验
在古代,虽然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如柏拉图等已经假定空气是有重量的,可是他们无法称出这个重量,因而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到了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里略做了试验,证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
最早的试验很简单,伽里略用气泵向一个大玻璃杯打足气,也就是用加压的办法使瓶中多装一些空气.这时,用天平称称它的重量,记下来.然后,把瓶口打开,那些多装的空气跑了出来,这时再称称重量.结果,瓶子变轻了.这是为什么呢?伽里略认为,这是打进去的空气又跑出来的缘故.很显然减轻的重量应当为跑出来的空气的重量.
接着,伽里略又做了一个试验,想找出空气的比重.他找一个装满空气、又不让空气漏掉的圆筒,然后把水灌进圆筒,使水占有圆筒四分之三的容积.换句话说,把圆筒的空气压缩到原来体积的四分之一.设放进圆筒的水重l千克,但圆筒称了后,重量却超过了水重加上原来圆筒的重量.这超过的重量恰是圆筒内被水压缩的那四分之三容积的空气重.这时只要将这个超出数除以水重就得出了空气的比重.伽里略计算的结果,空气的重量只有水重的四百分之一,即0.0025克/每立方厘米,但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因为后来人们用精确的试验测定,在接近地面的空气层里,l立方厘米的空气重0.00129克.
1.3大气层有多厚枣天有多高?
天到底有多高呢?人类一直在孜孜以求,探索着这个问题:
1794年,法国的孟特格菲兄弟俩成功地释放了人类第一个热气球,热气球载着两名勇敢者飞上天空.这个热气球上升了900多米

大气层不限于某个星球。空气一般仅指地球大气。例如有“金星大气(层)”,没听说有“金星空气”的说法。
LS说的反了(这也算个比较流行的科普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