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3:34:06
苏轼一生评价?苏轼一生评价?苏轼一生评价?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仁宗景佑三年(1037

苏轼一生评价?
苏轼一生评价?

苏轼一生评价?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文学成就曾引起当代和世后学人的普遍重视.南宋的陆游、辛弃疾,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陈维崧、查慎行等都是明显受他影响的作家.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
  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
  《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
  苏轼的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 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
  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在画史上影响至今.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作品中流露的游戏人生、随缘自足的思想对后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响.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三八.有《东坡全集》、《东坡词》.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