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21:51:26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这一科学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精辟地、创造性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和基础.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只有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清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才能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道路;另一方面,也只有生产力快速发展了,才能使解放了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巩固,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二者的相互关联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侧重而已.但过去讲解放生产力,仅仅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和消灭旧的剥削制度,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邓小平则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也要解放生产力.虽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从根本上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各种具体制度的建立、完善还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有一个通过改革来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观念,以解放生产力的过程.所以,“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24]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并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更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正是这一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是站在更高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意味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更快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而且意味着生产力的持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正是这种特殊规律,构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区别的本质.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必须要把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这种深刻的内在规定性给揭示出来.
从现实状况来分析,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还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此,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就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这一客观现实,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生产力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保证生产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解放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显现出优势,永葆生机和活力.否则就是不够格的、名实不符的社会主义.
所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概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现实的有机统一,使人们从体现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方面看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看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消灭剥削就是消灭一切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杜绝少数人通过大量占有生产资料去剥削压榨劳动者,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消除两极分化,就是消除在财富占有和使用上的严重不平等,防止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当然,消除两极分化,不是消灭一切差别,搞平均主义.适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首先就要铲除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正是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的存在,劳动人民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他们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绝大部分被少数的剥削者无偿占有,才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少数剥削者处于贫富两极分化的境地.然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彻底消除了两极分化产生的经济根源.按劳分配虽然意味着劳动者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只是人们之间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不是贫富两极分化.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致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起,则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发展而逐步实现的过程.虽然私有制是剥削和不平等的经济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占有制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进行的社会化都是可能和正确的.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剥削关系和两极分化的出现,都是生产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又不充分的必然产物.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完全彻底地取代私有制,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自身也有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和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正是私有制消灭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成长的这种过程性,决定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特别是在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我们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标角度来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运动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马克思称作“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说“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25]邓小平简明扼要地将其概括为“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的内涵深刻而丰富,一方面,它是作为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富裕”,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富裕,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它反映了生产力水平高,社会财富较充分的状况;“共同”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它表明不是一部分而是全部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都普遍达到富足美好.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又是作为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提到我们面前的,所以,邓小平又反复强调:“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朝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要看到这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同步前进、同步富裕,以免犯“急于求成”或“平均主义”的错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26]
社会主义不仅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且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社会主义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离开生产力这个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来谈共同富裕,只能是空想,只会导致共同贫穷.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使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解放和发展;随之,社会主义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在一定范围内,劳动人民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实现了按劳分配,从而为实现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提供了保证.
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共有五句话、三层涵义.这五句话语言精练,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我们应当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它.
二、社会主本质论断的理论特点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思想品格和方法,并把这些思想品格和方法贯彻于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贯彻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中.社会主义本质论也因此而被赋予了一系列鲜明的理论特色.我们只有对这些理论特色有一个较为清晰而全面地把握,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发展,富有鲜明的创新性.
邓小平历来主张要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决反对机械式地学习、教条式地照搬.他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科学回答中,做到了坚持中有创造,创造中有发展,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科学论断: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之中,摒弃了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仅仅抽象地从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作法,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同时,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地位,确立了生产力第一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野,科学地、准确地确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头等重要的地位;而且还进一步阐发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并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立之后只有进行革命性质的改革,才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真正放到坚持社会主义的首要地位,从而走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不需要解放生产力的误区;此外,也突出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忽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忽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缺陷,指明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些新见解,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在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跨入了新境界,上升到了新高度,其独具匠心的创造性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邓小平从来不抽象地、静止地去认识和思考问题,而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着眼于现实的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社会主义.在思考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也正是坚持了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特别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因而,邓小平的这一思维特色也就赋予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以突出的实践性.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就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一个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是深刻的理论,又是指导我们实际行动的方针,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本质论比社会主义特征论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表面上看,社会主义本质比社会主义特征离开社会主义实践更远一些,但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站在更高的层次看社会主义的,所以,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更稳定、更长远、更概括的理论指导意义.若过于强调社会主义的特征,或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的层面上,容易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即脱离现实的生产力水平,把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一个现存的框框中去检验,从而导致实践上的误区.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犯过这样的错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后,不仅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深刻,视野更开阔,而且我们的实践也更丰富和更有效.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路和要求,只要是不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的,或者不伤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即使它们与社会主义特征不完全相符,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也要允许其存在,并且促进其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上升到本质,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才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和目标、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蕴含深刻的辩证性.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把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目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整体.其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并置于社会主义一切问题的首位,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层次,是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手段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失去了其根本依托和实现途径,就成了空中楼阁;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层次,既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规定了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区别,又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一些,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和前提,从而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本质作用,没有这一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第一、第三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失去了保证和前提;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三层次,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这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社会主义将失去其根本目标和最终目的,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也将随即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三部分内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根本手段与最终目标、发展过程与最后结果之间的一系列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中蕴含的丰富的辩证内涵,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才能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观点,同时又用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比较清楚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最深刻、最稳定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生活各个基本领域里的展开和表现,反映和表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相对于本质而言,基本特征更多的是从外在形式上来界定社会主义的,它们的成熟程度和实现形式是由本质决定的,因而更具多样性和可变性.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上,一直是从基本特征的层面上来把握社会主义的,而且背离了他们反复强调的生产力观点,离开生产力来抽象的谈论和坚持这些基本特征,抹煞了这些基本特征的多样性和可变性,并把基本特征当作本质来固守.正是由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静止的、僵化的、片面的理解和坚持,使得我们过去一谈到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只想到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以为有了这几条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所以,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时期内把加速生产关系的变革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地位,片面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好.这样就引发了两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致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长期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二是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停止在低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和改善.而在实践中被普遍忽视的这些方面,恰恰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要求.为了走出这些误区,邓小平在总结以往社会主义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摆脱了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从根本上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的错误认识和做法,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紧紧围绕着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来展开和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从社会主义的最深刻层次,最根本的质的规定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作了系统阐述.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在变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究竟怎样完善和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成功解决.而社会主义本质论则清楚地告诉我们,坚持、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目标,以革命的精神不断地推进改革.为此,邓小平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体阐释为“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我们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就是说,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必然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反之,则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这就使我们克服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仅从生产关系角度来抽象地讨论“姓资姓社”的错误观念的束缚,消除了那些本不属于社会主义的却被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来固守的一些形式、手段和做法,恢复了那些本来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却被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拒绝的一些形式、手段和做法的本来面目,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剔除了社会主义认识中的空想成份,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克服空想,走向科学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者从不同的时代条件出发,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不断地剔除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中的空想成分和因素,从而在科学的道路上,把社会主义逐步推向前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也正是这一伟大进程中的重大成果之一,并且为后来者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进一步探索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虽然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而得出的结论,但却是在总结中国及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并且,这一论断抽象掉了各种社会主义具体模式的多样性、变化性,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最根本、最深刻、最稳定的内在属性,所揭示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并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一般性规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所揭示的是社会主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所以,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模式建设社会主义,都必须遵循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性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探索.所以需要后来者,根据历史和时代条件的变化,来不断丰富和拓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进一步拓展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提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全面解放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4][27]这一新思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方面的社会主义本质进一步归结为“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突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质和最主要的内容,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法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加符合时代特点.因为只有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才符合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性.
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又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先进生产力标准,即:“全党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5][28]明确指出,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6][29]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进一步地全面解放生产力,就是要充分焕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即不仅仅是劳动,其他生产要素,如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也要解放,必须想方设法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迸发.因为这些要素和劳动一样,也是财富价值的源泉和创造者,从而破除了以往社会主义的一些僵化模式和观念的束缚,在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对生产力解放的深刻内涵作了横向拓展.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其次,进一步深化了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
在我国现阶段,要进一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必须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回答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等等.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脱离现实而一味求大、求公、求纯,只能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就必然使得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同时由于多种原因,其中,包括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使得贫富差距也在拉大,特别是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可能.当然,目前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有限的,还没有危及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也确有导致两极分化,从而危害社会主义本质的危险.
所以,适应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不违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要承认贫富差距的合法性,要保护一切合法收入,以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措施控制剥削,缩小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最终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而较为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为此,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通过保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控制剥削的范围;通过财政政策,调节资本收入,从经济上控制剥削的程度.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调控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铲除两极分化的土壤和条件.
再次,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充分而完整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所包含的丰富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