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是什么动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01:14:19
白鳍豚是什么动物
白鳍豚是什么动物
白鳍豚是什么动物
外形特征
快乐精灵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嘴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
[编辑本段]身体结构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只分布于我国,从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视觉、听觉、嗅觉均己退化.在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纳信号.性情温顺.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ll个月.每次产1仔(也有产2仔的).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靠母亲的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般寿命30年.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快乐伙伴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鲸目白暨鳍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一头也没有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编辑本段]历史溯源
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编辑本段]抢救记事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科学研究.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主题.同年,中国银行行长陈慕华为白鳍豚捐款50万美元.再同年,珍珍被捕获养殖.
1988年:9月27日,珍珍去世.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苏镇江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5年:一头白鳍豚被捕获,次年触网去世.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12月25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学生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0年:9月,武汉耗资60万元举办“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原计划接待20-30万人,最终参观人数为1671人,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提案.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野外灭绝标签.
2010年:1月12日是淇淇入住武汉白鳍豚馆30周年的日子,馆内没有任何纪念、悼念、思念活动,只有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淇淇标本.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暨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
[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数量极为稀少,濒临绝迹,其形态漂亮,被誉为“长江女神”.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从某种程度说,白鳍豚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呢!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个,1980年1月11日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成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1986年捕获一只雌性白鳍豚,取名珍珍,准备与琪琪完婚,然而还没等珍珍性成熟,1988年,它就患急病死了. 2006年,最早研究白鳍豚的陈佩薰老人才无奈的披露了珍珍可能的死因之一:池塘西面的遮阳篷质量不好,大风天会有铁屑、木片等杂物落入池中.由于没有其它的池塘转移白鳍豚,一直没有修缮.珍珍死后,人们在它的胃里找到了700克的铁屑玻璃和石子.
1995年,人们又在长江中捕到了一只雌豚,暂时安置在石首天鹅洲的长江故道里.可没想到它在第二年的一次洪水中触网而死.
1999年底,一只长两米的白鳍豚在上海崇明岛搁浅,但由于当地渔民不知道它就是“水中大熊猫”,竟置之不理,最终导致白鳍豚饿死.
2002年7月14日早晨,淇淇侧着身子躺在水底台阶边,在度过了22年半的人工饲养的日子后,安然又孤独的死去.
1997年10月,一位10岁的贵阳人从《中国青年报》上认识“淇淇”后,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贵阳人化名为“爱淇”,自1997年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成立后,每月坚持给“淇淇”寄10元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从未间断,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当月10日, “爱淇”给“淇淇”的汇款钱,成了人类给“淇淇”最后的礼物.
“爱淇”一直不允许媒体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说:“爱”是自然的,谁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他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在报上宣传后去影响别人,这样也许爱才更真实、更永恒的.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最后的淇淇》.
地球动物!
哺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