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7:59:22
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an,毕岸),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东坡公园(6张)的卷尾龙头,名叫螭(chi嗤)

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
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

形容东坡公园的词语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众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 an,毕岸),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
东坡公园(6张)
的卷尾龙头,名叫螭(chi 嗤)吻,相传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所以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门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义,有威慑力,而螭吻口阔嗓粗,平生好吞,属水性,能克火,装在屋脊两端既美观,又能灭火消灾.苏东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对东坡先生则更敬爱有加, 1982年修建门庭时,特以龙子护门,日夜守护先生正气.
进入洞门,迎面白墙分隔为抑景、洞门作框景、漏窗为借景,并以廊相连,配以松石花木,层次有致.而眼前这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虽只有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乍看之下,好似泰山、华山
江南水乡 常州园林 诗画东坡
之缩影.主峰高耸,次峰拱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而细看之中,这画面不正是东坡“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真实写照吗?!而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处理,则反映了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情怀.主峰后的松、梅、竹为“岁寒三友”,与前面这三座湖石相呼应,难道这“三峰、三友”不就是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吗?
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故名思意,这庭中景色是与东坡息息相关,让人有触景而怀苏之情.而我们眼前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则为我们引出了先生爱石的一段佳话.相传,东坡在扬州曾得奇石一块,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洁白无瑕,遂名“雪浪石”,并将其清供案头盆内,终日观赏,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先生爱石,由此可见.在他定居常州藤花旧绾后,为答谢杭州径山寺长老前来探望之情,曾以诗相赠,落款中署名“雪浪翁苏轼”.为纪念这段佳话,特在洞门对景中置“雪浪石”,人们见物思人,当年东坡先生爱石之情景,历历在目.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庭中的两株玉兰,其花芽似蘸满浓墨的毛笔,支支坚挺,满树玉兰,乍看之下,犹如笔林.“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生花”之咏颂玉兰诗句,寓意东坡出生时,其母梦见一高人送来一枝如椽大笔,体现了东坡日后的大手笔:“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当朝皇帝宋神宗说:李白有苏轼之才,但无苏轼之学.苏东坡诗词书画全面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庭中的桂花,一向是“不与春花争艳斗奇”,象征先生的自知之明.先生在京做官时,因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变法思想相左,便自请做地方官,离开京都避嫌,不与人争.桂花色不艳,但却“清气满乾坤”,恰为先生高风亮节的人格写照.我们今天仰慕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逆境中能风趣幽默,乐观超脱.一生灾难不幸,亲友们担心他,他却引吭高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流放时,他自宽道:“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东坡先生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吓倒.
东坡书院
大家请看,这座塑像就是大文豪苏东坡.他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仁宋景祜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列名于“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的一生曲折坎坷,他曾在京城里做过官,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分歧,后自请任地方官.先后担任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等职,屡遭贬谪,晚年流放海南.东坡生前博学广记,才华横溢.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堪称千古一绝.
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49岁的东坡曾上表神宗皇帝请求到常州居住,因他在宜兴黄土村置有田产,当时的宜兴县属于常州府管辖.次年得神宗诏旨,允许他留在常州居住,并封为常州团练副使.因此东坡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往返常州达11次之多.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夏),苏东坡蒙朝廷平反不白之冤,东坡从海南流放地北归,至虔州(今江西赣州)时,身患重病,本想回四川眉山老家安度晚年,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斟酌再三,决定来常州.通过常州人钱济明借得顾塘桥孙氏馆居住,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因病终老于孙氏馆,享年66岁.
东坡雕像
龙亭,此亭临池而建,造型奇特,象亭子又象水榭,是亭榭结合的建筑,不太多见.之所以称为龙亭有二个原因,一是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是该亭顶上有二条龙,因此被称为龙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可眺览、休息、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亭的形式多样,有山亭、廊亭、沿水亭,还有专门为碑而设的亭.屋顶形式分有单檐,重檐、歇山顶等.它为游客提供了休息和欣赏园林景色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中国园林的建筑要素中“叠山”、“理水”这二项很重要,有山有水才构成风景.东坡公园内“山”倒是不少,可“水”却就只有这么一点,似乎是不成比例.然而,独具匠心的造园者却巧妙地将园外古运河的水“借”进园内,这充分体现了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技巧和艺术手法.
东坡公园 水月洞天
在水池南边有御碑亭,亭内保存乾隆皇帝南巡时所写的六首诗的碑刻,这些诗文表达了他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对地方官员的训导.乾隆皇帝1751年至1784年间曾六次巡游江南,四次来常,其中三次以此为行宫,为皇太后祝寿和召试地方文人.乾隆下江南时,一路浩浩荡荡,欢迎场面十分壮观.据史籍记载,每经常州,都“御乐前引,万骑夹岸”、“文武诸臣率地方文人等跪迎于西郊,恭送御驾至东郊”、“沿途则香案、旗帜、鼓吹、张灯、结彩、道路为之阻塞”.这些碑文记述了他南巡时的盛况和表达了他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颂扬.毗陵驿口驻飞颅,城郭周巡六辔纡.老幼欢欣称就日,江山风物已勾吴.勖哉尔牧无胥怠,弱矣斯民未尽愚.户口实繁盖藏少,隐忧水旱岂能无.(过常州府作,辛未仲秋御笔.)这碑文表达了乾隆皇帝来到常州,看到这儿江山秀丽、景物优美,老百姓欢天喜地,心里非常高兴.鼓励当地官吏要勤勉自己,爱戴老百姓.同时,也告诫当地官员要增加储备,以防水灾和旱灾.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是何等爱民.再来看看这块:髯翁迁八州,浮踪不系艇.其不迁者存,至今遗佳境.当年舣棹时,水流人自静.倜傥缅高风,徘徊发清省.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经过舣舟亭时有
东坡公园(17张)
感而发的.全文表达了他对东坡的高尚品格的敬重,及以此醒悟自己.诗中也表达了对东坡悲惨遭遇的惋惜.
碑文呢,就欣赏到这里,我们继续向前走.这御碑亭前有一小桥,可见假山一座.小巧玲珑,形态生动.常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各种能人巧匠也是层出不穷,如清初以叠假山著称的造园艺术家戈裕良就出生在常州,苏州的环秀山庄和常州近园就是他的杰作.在古代,常州城内花园很多.到清代,还有七十二个.俗话说,庭院中可以无山,但不可无石.石有天然的轮廓造型,质地粗实而纯净,是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的一种美好的中间介质.中国人所欣赏的“石”,非一般之石,不但要怪,还要丑.“怪石以君为类,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丑字中丘壑未尽言.” 掇山常用的石品湖石类居多,体态玲珑通透,表面多弹子窝洞,形态婀娜多姿,多数为石灰岩类.好的石峰,可用瘦、皱、漏、透来概括.瘦指石峰整体形象苗条多姿,风骨磊磊;皱指石身起伏不平,能看出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指石身里边有孔穴上下相通,脉络连贯;透指玲珑多孔穴,前后透过光线.在好的石峰身上,它们往往协调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石的整体审美特性.东坡洗砚池,它以白石凿成,长1米,宽0.5米,深0.5米.常州《合志》中记载:“此池系白石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盖之,容十五六石许,积水盛夏不腐.”只有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才需要这么大的洗砚池.它原在顾塘桥孙氏馆,地方官员和绅士们知道乾隆很敬仰苏东坡的才学,也为了给万寿亭行官增添一景,以得到皇上的欢心,就将它移到此地.常州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诗中“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斑烂各相抗”之句的墨池即指洗砚池.而今,洗砚池却让更多的游客缅怀东坡先生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