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苏轼或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最好是直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5:00:30
谁有苏轼或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最好是直译!谁有苏轼或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最好是直译!谁有苏轼或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最好是直译!苏辙《六国论》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

谁有苏轼或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最好是直译!
谁有苏轼或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最好是直译!

谁有苏轼或苏辙的六国论的翻译,最好是直译!
苏辙《六国论》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苏辙(1039年~年)是苏洵的少子,字子由,号颖滨,又号栾城,也是著名的古文大家.前人说他的文章是“汪洋澹泊,深醇温粹”,著有《栾城集》,代表作有《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

苏轼译文:
春秋末期,战国初始,各个诸侯卿相,都争着收养人才来为自己谋划.那些有谋士说客、善于文饰的、善于辩论的,下到武士剑士、小贼小盗,(诸侯)没有不用对待门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安置在上位,(其中)数不胜数.越王勾践有门客六千,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都有门客三千,田文在薛地招纳了侠客奸人之流有六万,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也都招纳了无数门客.到了秦汉时期,张耳陈余号称人才济济,他们供养的门客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些大多见于传记.估计传记上未记载的门客应当有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通过奴役其他人来供养的,(否则)国家又怎能承受得了呢?苏子说:这些是先王不可避免的.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开安置,各安本位,那么这些人都有用了;完全铲除他们,是没有道理的.我曾考察过世代的兴废,认为六国之所以久存,秦朝之所以速亡,原因大概都在这里,不能不注意.有知识、有勇气、有辩才、有力气的人,都是民中的杰出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都是要奴役他人来奉养自己的.所以先帝分国家之财和这四种人共享.这些人不失业,国家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不同,可是先帝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使他们(的才能)都显现出来.三代以上是从学席中出身,战国到秦代的是从门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举荐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出身,隋唐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是这样,但大部分而言是这样的.六国之君暴政,不亚于秦二世,然而当时百姓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都被当作门客奉养起来,有事可干.那些努力耕作奉养贵族的,都是一些愚钝无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首先站出来,这是六国能够稍稍安定而不快速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一开始想驱逐门客,但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停止.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门客已无用处,于是由法律而不由才;认为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官吏无需有才能,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行了.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豪杰,人民中的优秀有才干的人,都被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依靠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朝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但是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担心这四种人,而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让它们忍受饥饿,不知道它们将来要不要吃人.世人以为秦始皇聪明,我不相信.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全毁灭,豪杰大概也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载着门客侍从的车辆仍然成千,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相当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争着招纳门客.这难道是警惕秦朝的祸乱,因为单靠官位钱财不能完全束服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有的人能够从此中显现么?
先帝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被指使.”哎,这难道是从秦朝和汉朝中所能学习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