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教科书上总是对文化成就、制度等泛泛的说时期,比如“春秋战国”,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还是从春秋到战国,不甚清楚.希望大家给我一个系统地、明确地答复.类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05:54:33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教科书上总是对文化成就、制度等泛泛的说时期,比如“春秋战国”,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还是从春秋到战国,不甚清楚.希望大家给我一个系统地、明确地答复.类似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教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教科书上总是对文化成就、制度等泛泛的说时期,比如“春秋战国”,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还是从春秋到战国,不甚清楚.希望大家给我一个系统地、明确地答复.类似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
教科书上总是对文化成就、制度等泛泛的说时期,比如“春秋战国”,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还是从春秋到战国,不甚清楚.希望大家给我一个系统地、明确地答复.类似的还有“魏晋南北朝”“两汉”等.
注意我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制度改革、文化成就、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方面重点回答。为了主要还是在考试时易于区分和分店回答,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教科书上总是对文化成就、制度等泛泛的说时期,比如“春秋战国”,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还是从春秋到战国,不甚清楚.希望大家给我一个系统地、明确地答复.类似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桓公与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大会诸侯,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会上订立盟约,规定同盟之国要言归于好,还不要乱筑堤防,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自封邑给卿大夫而不报告天子,史称“葵丘之会”.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齐桓公始霸”.
城濮之战与践土之盟: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史称“践土之盟”.
楚庄王问鼎:楚庄王时,孙叔敖为宰,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强大.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鼎是王权的象征,说明他有代周的野心.
郩之战: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肴(今陕西潼关东)时,为晋军截击,秦军的三个将军被俘,全军覆灭,史称“肴之战”.
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这是“弭兵”运动的背景.弭兵之会是由宋大夫向戎倡议的.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弭兵之会是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会盟后,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发展经济、安定生活有很大好处.
2?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韩、秦、楚、燕七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
3? 春秋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区别
武器的进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相比,军队使用的武器有所进步.春秋时期的兵器多是铜制的,主要有矛、剑、戈、弓矢等,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矛、戟、剑等武器逐渐由铜制改为铁制,比以前更加锋利和坚韧.同时,一些大型兵器如用机械力量放射的弩机等比以前更加广泛.
兵种的变化: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兵种是战车部队,作战方式主要是列阵作战.战国时期的兵种则有步兵、骑兵和车兵,步兵、骑兵较之车兵轻捷灵活,作战方式也由列阵而战改变为争夺战和运动战.由于武器的先进和军队数量的增加,攻城战和大规模野外作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兼并战争的性质: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各霸主以扩大势力范围及掠夺土地、人口、财富为目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4? 魏国经略中原
魏国是变法最早的国家,封建政权建立较早,社会改革进行较快,所以魏国的经济力量日益雄厚,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桂陵之战:魏国自恃强大,不断进攻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齐国出兵相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与田忌谋略,西攻魏国,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截,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称于世的“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国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迎击齐军,齐军用孙膑之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中齐军埋伏.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5? “合纵”与“连横”
所谓“合纵”,就是关东各国为了抗拒秦国,组成军事联盟;秦为了拆散各国的联合,破坏“合纵”,以便于各个击破,就在关东积极争取与国,称为“连横”.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相持三年,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韩、魏收回了被秦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齐在东方声威大震.
6? 乐毅伐齐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指挥下,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史称“乐毅伐齐”.后来齐人田单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才使齐国转危为安,但齐国已无力与秦国相抗衡.
7? 秦“远交近攻”
赵国经过武灵王的改革,成为北方大国,由于齐、楚等国的衰弱,赵国成为唯一能够勉强与秦相抗衡的国家.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拢东方的齐、楚,一方面积极地对外用兵,不断侵占邻国的土地.
8?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相持一年多.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9?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亲政后,幽禁太后,罢免吕不韦,以尉缭、李斯为辅,秦国为之一振.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亡.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攻赵,次年赵王被俘,赵公子嘉自立为王.公元前222年,代王嘉为秦将王贲所俘,赵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行刺秦王未遂,秦遂起兵攻燕.次年下燕都蓟城,燕王喜逃到辽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与代王嘉同时被俘,燕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大梁,魏王嘉出降,魏亡.公元前224年,秦王派王翦率军60万伐楚,次年,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齐,俘齐王建,齐亡.至此,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①从经济上讲,秦统一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割据的状态下,各国关卡林立,强征勒索,给交通和商业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战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强烈要求政治上的统一,以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西周灭亡以后,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长期的割据混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强烈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前景,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
④秦国的强大决定了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秦国的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农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严密的吏治和法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秦相反,东方六国变法不彻底,内部又纷争不已,国力一再削弱,由秦国完成统一也就成为必然.
⑤秦王嬴政在统一过程中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他除掉了吕不韦、嫪毐、太后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注重网罗人才,任用尉缭、李斯、王翦、王绾、蒙恬等人,各尽其用;在军事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瓦解六国.秦王政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於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於西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1年,刘备称帝於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州、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於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西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西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称东晋.西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国,自西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西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
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 (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
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於西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犟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西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西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西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西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西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罪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西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於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西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西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於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於东魏领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於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西元55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称帝,国号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西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大漠,东至辽河.西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杀,隋亡,共历二帝、38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dWriter=0&Key=0&strItem=female&idArticle=15766&flag=1

那要靠具体的什么成就了,讲春秋战国就是笼统概括为那段时期的事.

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具体年代不详,所以就笼统的称春秋战国。

你说的情况大概史上并不确切记载时间 只是我们推断是从春秋到战国这段时间的 所以如是 而且想春秋战国 南北朝等 都是一脉相承的历史 所以一般连起来讲

“春秋战国”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统称;“魏晋南北朝”是三国时期、东西、晋和南北朝时期的统;“两汉”是西汉和东汉的统称。

春秋战国: 也叫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京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在前,战国在后,而后秦国统一天下
魏晋南北朝:魏是曹操之子曹胚建立后被司马氏政变建国号晋,晋朝分东西两晋,晋灭亡后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些时称为南北朝.所谓...

全部展开

春秋战国: 也叫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京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在前,战国在后,而后秦国统一天下
魏晋南北朝:魏是曹操之子曹胚建立后被司马氏政变建国号晋,晋朝分东西两晋,晋灭亡后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些时称为南北朝.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两汉:是西汉和东汉统称,西汉在前东汉在后 是刘家江山 鼻祖是汉高祖刘邦

收起

都是从这段历史的起始到这段历史的结束,表示时间段

这只是一个朝代的时间段,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开始,都城 镐京(西安)
公元前771年,犬绒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阳,(那时候叫络邑),东周开始.
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
也就是 公元前770年 到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但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中间200多年的时间称为"春秋时期"
...

全部展开

这只是一个朝代的时间段,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开始,都城 镐京(西安)
公元前771年,犬绒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阳,(那时候叫络邑),东周开始.
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
也就是 公元前770年 到 公元前256年 秦灭东周
但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中间200多年的时间称为"春秋时期"
因为孔子写《春秋》一书,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200多年成为“战国时期”
因为各个诸侯国相互征战不休

收起

看一下朱少侯的书,很清楚的

自己分开来就会明白的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教科书上总是对文化成就、制度等泛泛的说时期,比如“春秋战国”,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还是从春秋到战国,不甚清楚.希望大家给我一个系统地、明确地答复.类似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一些问题教科书上又是对一成就只是泛泛的说时期,比如“春秋战国”,到底是春秋还是战国,还是从春秋到战国,不甚清楚.希望大家给我一个系统地、明确地答复.类似的还有 有关(地理,政治)出现哪个阶段的教科书上.目前国内的教科书上出现(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是在哪个年级的教科书上.还有地理中(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是在哪个阶段的 要鲁教的要古代史,六年级的鲁教版是中国古代史,从猿人到清朝,古代史,不是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问题如何理解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过程 请问中国古代史上真的有关云长(关羽)这个人吗 还有曹操 ,诸葛亮等等 . 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朝代是秦朝吗?` 中国古代史上有哪些民族融合的事实? 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 中国古代史上各朝代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些中外交流的事件 中国古代史在世界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史的学年论文, 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感受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各国教科书上怎么描述中国的 求大学历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的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