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仁者爱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9:23:56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什么是仁?仁者爱人什么是仁?仁者爱人《论语》中论“仁”有五十八章,共谈到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学生问“仁”有九处,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次的内容都不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
《论语》中论“仁”有五十八章,共谈到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学生问“仁”有九处,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呢?究竟孔子所说的“仁”有没有一个定论呢?我们可以从他对子贡和曾子所说的“予一以贯之”中看出,孔子对他所推崇的“仁”一直都是有一致的见解的,只是他从多个方面来作了论述罢了.据文献记载,可以初步断定“仁”和“仁人”这些词是西周人所造的.“仁”字最初源于两个人相亲相爱,“仁人”是一个王朝或是封国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建立了一套仁爱的理论,则是从孔子开始的.说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一定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仁者爱人”.“爱人”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很多为人的道理.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子的博爱有所不同了.
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也就是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做出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敬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本呢?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一份孝,那外表就会毫无掩盖地流露出来这种真切、自然的感情,那么一个深深地爱着自己父母的孝子必然是心气和顺、和颜悦色的.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好的人,会懂得去爱人.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仁”实在是太难了,对自己的父母好是可能,但是还要去爱别人,那就太难了点,要做到“泛爱众”就更难了,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孔子则一直相信仁心仁道都不远人,求得仁心仁道并不难,正如他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难的是要真正达到那种他所期望的仁的境界.想必也只有孔子心中的那些圣人才能达到.在孔子心中,他所有的学生中,只有颜回算得上仁者.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关于为什么说颜回算得上仁者的答案.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三个人陪同孔子出游,一同来到了鲁国边境的农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却没有耕种,长满了野草.由于鲁国的国势衰弱,常常遭到强大的齐国、楚国等国的侵扰.农山下的这块土地正好是鲁国与齐、楚等国的边境,从这里出发可以到齐国、楚国,齐国和楚国也可以从这里入侵,进入鲁国.孔子看着肥沃的土地却因地处交界处而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三个人就前面这块荒地谈谈各自的想法,让我来听听.”子路是一名武将.老师的话刚刚落音,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我愿担当起保卫鲁国的责任,敌人的军队若从这里侵入,我就穿上威武的军装,高举战旗,吹起号角,擂响战鼓,率领一支军队冲向敌军,夺过他们的帅旗,杀得敌人望风而逃.我再乘胜扩大鲁国的疆土,使鲁国强大起来.”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完毕后,还没等别人搭话,子路又自豪地说:“这只有我仲由才做得到.子贡和颜回,你们就跟在我后边立功吧!”孔子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说:“真是一名勇将.”接着子贡说道:“这块土地是一个很好的战场,齐、楚等国的军队会在这里摆开阵势进攻鲁国.鲁国的军队也将摆开阵势在这里迎战.战鼓已经擂响,军队互相对峙,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我穿上外交家的白色礼服,在齐楚的阵营前游说,坦陈利害,使他们不战而退.只有我这样才能挽救鲁国.子路和颜回你们俩只要跟着我就行了.”孔子仍然平静地评论说:“真是一个口才雄辩的外交家.”最后轮到颜回了,他却退到一旁不语.孔子再三鼓励后,他才说:“我希望鲁国有一个贤明的国君,让我辅佐他,实行教化,宣扬礼仪,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使鲁国强盛起来,与邻国和睦相处.不劳民伤财地建筑防御敌人的城池,把刀剑化为农具,让牛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劳作.永远没有战争,各家的男人也不会因战争而别离妻室儿女.子路的勇再也无用武之地,子贡雄辩的口才再也无处施展.因为那时天下已经太平.”孔子听得呆了,早已沉醉于颜回描绘的美景中,非常感动.过了片刻他才严肃地称赞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多么崇高的道德理想啊!”在这个故事里,子路、子贡、颜回都表达出对国家的责任和他们的理想,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但各自的角度体现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因此孔子都给予肯定.但孔子认为,只有颜回最准确地理解了儒家的理论,这就是“仁”.由此可以知道为什么孔子给予颜回如此高的评价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仁爱之人呢?孔子说:“己欲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第六》)就是说你自己想有所建树,就要让别人也有所建树;你自己想实现理想,要让别人也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归根结底,在孔子看来,仁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求仁容易,而达到真正仁的境界却很难.虽然仁源于人的本心,但需要通过克己修身来实践.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因为习惯不同,也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在仁的方面做得好些,有的人做得差一点.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仁爱他人的能力,那些富有爱心的人能够给他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带来温暖,从而他的生活也将变得充实完美.没有付出过爱的人是可悲的,满怀爱心的人是幸福的.